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禁用冰鲜等这些水产养殖新热点不容错过!

2018-6-1 08:19|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78480|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为了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目前国家做了几方面的工作部署。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做了《绿色发展的中国水产养殖业》报告。据李书民介绍,目前我国渔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水 ...
  文/图 水产前沿 唐东东、何鸿浩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为了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目前国家做了几方面的工作部署。

  5月31日,“2018全球水产养殖论坛”于福建福州隆重开幕。本次论坛是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局发起的“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携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以“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生态养殖、技术创新、跨界合作等热点问题,邀请国内外业界权威,分享最新动态,深化交流合作、共谋产业发展。

  同时,论坛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以及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大会邀请了国内外水产行业的业界精英和专家学者前来参与,与会人数近500人。

  开幕式现场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 崔和致辞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北亚区总监Paul Burke(狄翠山)致辞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叶建平总工程师致辞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 李书民致辞

  国家在绿色水产养殖上做了这几点工作部署

  李书民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做了《绿色发展的中国水产养殖业》报告。据李书民介绍,目前我国渔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水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渔业对资源环境过度利用之间的矛盾。同时,尽管我国的水产养殖规模已经处于全球首位,但还面临渔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1、部分品种养殖病害严重;2、部分品种仍然使用冰鲜杂鱼饲料;3、水环境污染和违规用药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4、养殖尾水排放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在水污染致因中占比4%;5、养殖风险较大,但缺少政策性保险支持;6、养殖方式落后,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现代化、工业化程度较低;7、养殖布局不合理,部分区域、品种养殖密度过高,近海养殖网箱、湖泊水库网箱、围网养殖过多;8、养殖水域利用不平衡,深远海发展不充分,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尚未开发。

  李书民认为,接下来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首先从发展思路上,要形成绿色发展思维方式,改变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其次在发展方式上,要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再者,养殖方式先进、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

  “突出绿色,解决好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矛盾将是当务之急!”李书民表示,其理念和目标是“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资源保护、质量安全”。据悉,为了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目前国家做了几方面的工作部署。其一,划定水产养殖发展空间。1、依法加强养殖水域滩涂统一规划:按照《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要求,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全面完成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及政府发布工作;2、依法保护养殖生产经营者的水域滩涂杨志全,保障养殖权益。

  其二、推进水产养殖方式转变,包括:推进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推进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使用,推进养殖设施装备现代化,发展环保型网箱围网,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及盐碱水养殖,推广池塘IPRS技术,对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区域养殖尾水集中处理模式。

  其三,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大力推进以渔净水和推进碳汇渔业。

  其四,强化绿色水产养殖监管,包括: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产苗种市场环境;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防止水生动物疫病通过苗种传播;加强渔业乡村兽医备案和指导,壮大渔业执业兽医队伍,提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社会服务能力;加强水产养殖用药监管,全面落实兽药管理相关规定,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使用禁用药品和其它化合物等行为;加大产地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扩大监测品种数量和监测指标,完善检打联动,严厉查处超标案件,就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其五,加强相关支持保障,包括科技保障(支持科技开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政策保障(增加国家政府投入,实施水产种业、养殖污染治理、稻田综合种养、深远海养殖等若干个重大工程)、法制保障(加强养殖执法)。

  推进水产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胡红浪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副站长胡红浪做了《模式创新引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报告。胡红浪认为,接下来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是在新的背景之下。自2017年以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自2016年7月来,中央多次开展环境保护督查工作,《水污染防治法》对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提出要求等多项内容都可以看出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对水产养殖模式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事实上,无论从外部生态环保的要求,还是水产养殖业内部提质增效的要求,推进水产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转型升级都已迫在眉睫。

  接下来,新的水产养殖模式更需要具备以下5个特征:特征一,循环性,使物质流和能量流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废弃物达标排放。特征二,集成性,以高度集成的技术和资源,建立绿色生产体系。特征三,高效性,从资源利用高效、单位产出高效和劳动生产高效三点使水产养殖业朝着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特征四,多功能性,实现养殖业的多向发展,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形态。特征五,可持续性,新的水产养殖模式应当具备经济维度、生态维度和社会维度上的可持续性。

  同时,胡红浪表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俗称跑道鱼模式)、集装箱养鱼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鱼菜共生模式、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模式和多级人工湿地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这8种模式和1种技术都能够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新的水产养殖模式所需要具备的5个特征。

  胡红浪指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是推进现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关键期和战略机遇期。根据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及渔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总体哟求,水产养殖业将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从传统粗发型向生态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向效益拉动型迅速转变。

  全国水产养殖保险的覆盖率仅占可保面积的5‰

  杨斌


  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秘书长杨斌做了《水产养殖保险助力中国水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报告。杨斌表示,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但水产养殖业作为自然属性极强的行业,也是频繁遭受自然灾害侵袭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因台风、洪涝、病害、干旱、污染因素而受灾养殖面积达1600万亩,造成的水产品损失达164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水产养殖户“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在渔业风险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灾害损失主要由养殖户自身承担,可以说广大渔民群众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为此,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渔业主管部门多次呼吁国家尽快启动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工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农业部合作率先开办水产养殖保险。但经营情况并不理想,在1996年前后,保险公司逐渐停止了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在之后的十年中,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十分缓慢,鲜有保险机构愿意涉足。最近五年,受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农业保险提标扩面的要求,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加快了开展水产养殖保险的步伐,目前,全国大约有20家保险机构开展水产养殖保险,每年为水产业提供风险保障约60亿元。

  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作为1994年成立的第一家全国性农业互助保险组织,2004年即启动水产养殖保险的研究和探索,2007年更名为“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为今后拓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做好准备。农业农村部对水产养殖保险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2013年开始累计从部门预算中安排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项目资金2260万元用于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工作,同时明确由渔业互保机构作为承担单位,各地也据此配套了部分补贴资金,起到了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到2017年渔业互保系统累计为水产养殖保险提供风险保障59.04亿元,特别是2017年在河北、浙江、江苏、福建、安徽、湖北、四川、广西、宁波等九省(区、市)参与承保水产养殖水域面积63.61万亩、养殖网箱684口,提供风险保障15.63亿元。

  “虽然我国水产养殖保险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是从全国来看,水产养殖保险的覆盖率还远远不够,据初步测算,2017年保险机构承保的养殖面积尚不足全国水产养殖可保面积的5‰,远远低于农业保险近70%的覆盖率。”杨斌认为,目前水产养殖保险还面临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缺位、小规模分散化生产模式制约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缺乏专业技术力量支持等问题。

  中国-东盟海水养殖交流与合作展望

  何建国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做了《中国-东盟海水养殖交流与合作展望》报告。何建国表示,我国海水养殖技术繁多,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都衍生了各具特点的养殖技术及模式。但多样的养殖模式并没有阻碍国内水产养殖业的技术进步,这是因为我国水产相关省级以上的研究机构达140个,众多科研力量一同为水产养殖业技术发展而努力。

  而且,2008年起,中国农业部设立了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包括6个水产类技术体系,并为每个体系提供资金支持,让体系能对遗传育种、营养饲料、健康养殖、病害控制、产品加工等相关板块进行深入研究,使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

  2013年10月9日,中国总理在文莱举行的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建议中国与东盟稳步推进海水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宣布了第一批落实的17个项目,其中就包括“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项目。本项目包括联合研究海水养殖技术、技术共享、人才培养、海水养殖种质资源收集与共享和共同讨论海水养殖产业河蟹发展等多项内容。

  我国与东盟国家地缘优势突出,海洋水产养殖资源相近,海水养殖产业结构相似,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相同。所以,可以通过联合研究和企业合作共同促进养殖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全球水产养殖业不断成熟,功能性饲料大有可为

  Dr.Steve Hart


  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AA)副总裁Dr.Steve Hart做了《全球水产饲料业发展趋势及最新进展》的报告,并主要谈论了对替代蛋白质、配方升级、功能性饲料、鱼油替代品等全球水产料行业热点话题的看法。其中,Dr.Steve Hart认为随着各类新型动植物蛋白的不断开发,目前鱼粉因资源受限所导致水产料行业面临的蛋白质紧缺问题,已经逐渐改善,不再是一个限制瓶颈。对于配方升级,Dr.Steve Hart表示,家禽养殖行业的饲料相关数据库非常齐全,但水产养殖行业还存在明显不足,目前由于美国大豆协会的投入,水产饲料也有一些相关的数据库出现,这将帮助业者更好地设计出更适合养殖的饲料产品。Dr.Steve Hart非常认可功能性水产饲料未来的发展,他表示这类饲料产品除了能满足养殖体基本的营养需求外,还具有比如改善肠道健康、提升饲料效率、提高免疫力等诸多方面的功能。“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不断成熟,功能性饲料大有可为。”受此影响,现在全球很多大型饲料企业,逐渐变成了技术型公司。

  在Dr.Steve Hart看来,目前水产饲料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鱼油替代品的开发。尽管现在有基于海藻或基因作物所开发而成的鱼油替代品,但替代品的价格还比较高,不是非常经济可行的方案。目前有一个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关于鱼油的F3竞赛,其目的就是集思广益找到鱼油的可行替代方案。

  中国水产产业成熟,企业具备步入国际的先天条件

  陈丹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丹做了关于《中国水产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陈丹表示,国内水产养殖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去,走出去的企业包括了产业链上的各板块企业,而且走出去的方式由水产品出口逐步转变为在当地建厂,这说明国内水产企业走出去道路越来越成熟。目前,恒兴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埃及、沙特都有项目。

  事实上,中国水产企业具备走出去发展的先天条件。第一,我国水产产业体系完善。第二,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先进。第三,国内水产产业人才众多。第四,中国水产企业的管理水平高。而且,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倡导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东南亚、非洲、中东地区养殖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巨大。而且各国政府都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对身怀“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中国水产企业十分欢迎。当然,国内消费市场也是推动国内水产企业走出的原因之一,因为国内对水产品需求不断升级,境外较低的养殖成本和优渥的养殖资源将是企业的追求,也是消费市场的逆向要求。

  同时,企业走出去不仅遇到了许多机遇,也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政治风险应在首位考虑,政权不稳定和政策不持续会使走出去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其次应当考虑标准问题,因为中国标准与发达国家标准仍有差距,国内一直延用的标准可能不适用于国外。当然,东道国家法律法规是企业需要熟悉并遵守的。最后,可能需要考虑人才问题,外语人才缺乏管理能力,管理人才外语能力薄弱,综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阻碍了水产企业走出的步伐。

  最后,陈丹对国内水产企业走出去提出了9点建议:1、完善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2、 加强对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和理解;3、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培训;4、组建专门的运营挂你团队;5、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获得多渠道支持;6、总结提炼现有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7、充分了解、尊重东道国的文化、宗教和习俗;8、要注重本土化问题;9、注重整合国内优势资源。

  深远海养殖将会是水产养殖主要空间拓展方向

  王鲁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鲁民做了《走向深远海的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报告。据FAO预测,到2026年全球渔业产量将达到2亿吨,其中水产养殖是未来10年渔业增长的主要助推器,以中国水产养殖发展为例,正面临生态环境、水土资源和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深远海养殖将会是水产养殖主要空间拓展方向。深远海养殖在1995年时就被美联邦技术评价办公室认定为具有潜力的渔业增长方式,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对深远海养殖的定义为:在离岸3海里至200海里进行可控条件下的生物养殖,其设施可为浮式、潜式或负载于固定结构的设施。

  历经几十年技术积累和应用实践,深远海养殖发展需求日益增长、条件日趋成熟、推力日渐增强。王鲁民认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深远海养殖其定位特征为:远离大陆岸线3km以上,处于开放海域;水深20米以上,具有大洋性浪、流特征;规模化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网箱、围栏、平台、工船等;具有一定的自动投喂、远程监控和系统管理等能力。

  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具有几方面的机遇。其一,体系化的网箱养殖产业为深远海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二,国家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政策将推动养殖走向深海;其三,船舶、海工、新材料、智能化等技术集成是设施大型化和走向深远海的重要支撑。同时,深远海养殖发展也面临技术(设施技术、养殖技术)、管理(养殖管理、宏观管理)和经济可行性等问题,尤其是经济可行性将成为养殖产业走向深远海的决定因素,主要原因是深远海养殖面临同类低成本养殖产品、同类进口养殖产品、同类海洋捕捞产品的竞争,因此其需要具备相比低成本养殖产品的价格优势、无同类海洋捕捞产品竞争、较进口产品综合成本优势等多方面优势,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此外,王鲁民也告诫参与深远海养殖的企业除了重视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深远海养殖的影响外,也要关注污损生物这个常被忽视却关系到整个装备安全的问题。

  精彩花絮——


  【关键字】: 冰鲜 养殖污水  政策性保险 新热点     水产养殖网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