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原创报道,一个书柜、一张茶几、两张沙发,用于办公的桌面上只有一盘绿植、一台电脑和一个水杯。简单,贯穿了关树龙整个日常,甚至这一形容词成为了他多年养虾的信条。在采访过程中,简单是他提到频率最高的词,“养虾要用简单的思维”、“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大道至简”。 从业十二年,关树龙最大的体会是,水产行业从简单到复杂,又变回了简单。他以简单为原则,结合一路经历,并借鉴中医治疗的思维——宏观调控,微观调节,预防为主,逐渐摸索出一种简单稳定、可复制性强的外塘养殖模式,并利用阿米巴管理模式一步步扩大现有的管理团队。他坚信,外塘养殖一定可以走得更远。 初心,坚守了十二年 十二个春夏秋冬,从春雨、蝉鸣、黄叶再到寒冬,似是走向终点,实则是不断迈向新的起点。回想起刚大学毕业入行的时候,对于初期的迷茫与坚守,关树龙没有遮掩直接说出一句“曾经动摇过”,早期的经验不足导致养殖不顺利一度让他气馁,恰逢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用高薪引诱他转行,在月薪5000元和900元之间,他反而没有挣扎犹豫多久,就坚定选择了后者。“如朝秦暮楚或者不够专注去做一件事,永远都不会有突破,当时我告诉自己,要坚持,要沉淀。”就这样,关树龙在南美白对虾这个品种上,沉淀了十二年之久。 而外塘养殖,关树龙也足足沉淀了十年。他最初接触的是工厂化养殖,之后才一直专注在外塘,正是由于他接触过不同的养殖模式,才有了对行业的多一份思考,“各种养殖模式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就像走到同一个终点,有人走路、有人骑单车、有人开汽车,或者有人走大路,有人走小路,这就是区别所在,但目的始终是相同的。” 他坦然,选择外塘这种养殖模式,不只是因为多年前受限于相对落后的水产养殖条件,更多是因为坚持后发现,原来外塘养殖“生命力很强”,“(外塘的)养殖面积比较大,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我们只要找到可以稳定复制的方法,外塘养殖可以走得更远。”因此,他决定带领公司团队从养殖技术、生产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逐步探索具有规范性的、可复制、易推广的养殖和管理方法。 沉淀,突破 找准方向后,突破成为重中之重。关树龙认为,要达到“稳定、可复制”的标准,“相对标准化”是首要条件,他从养殖模式、养殖理念和管理模式全局着手。首先,养殖模式统一均为外塘;其次是养殖理念,通过统一养殖技术标准,让全过程养殖变得有迹可循,同时还能够降低公司与技术人员的磨合时间,提高人员和养殖的稳定性;最后是管理模式,通过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养殖工程师,再由他们进行人员选拔并培育。 关树龙补充,近年来技术和管理团队的培育越来越完善,新进的养殖技术人员先安排在公司的养殖场,经过养殖理念、操作模式等一系列的完整培训,务必熟悉公司制定的养殖标准后才能派到养殖基地进行实践。“公司做宏观的把控,他们只在养殖过程中作微调,即当水质或者虾的状态有波动时才进行调节,而不是改变公司的养殖理念或方向。”据了解,现在东牧在全国的养殖工程师已达到30-40名,他们拥有3到10多年不等的养殖经验。关树龙意识到,随着公司经营模式的扩大,人才成了关键因素。“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管不了太多养殖面积,因此我们在管理上运用阿米巴经营模式。”他补充,假设公司管理能力上限是1000人,超过这个数量后,我们会让这些养殖工程师,在符合公司的养殖要求和标准前提下自行优化团队,通过这个管理模式能够破解管理容量的上限。 化繁为简,互相成就 在养殖行业,水产养殖被认为是难度较高的板块,其中养虾的风险要比鱼类更高。“为什么大家说搞农业或养虾的风险这么高?本质原因在于很多人对这个行业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化的了解,首先要对每个地方的水质、土壤等环境条件熟悉,才能为安全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从业十二年,关树龙最大的体会是,水产行业从简单到复杂,又变回了简单。他解释这个过程的变化,“行业从小白开始,经历了很多事情,汲取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包括在科研上取得的进步,我们对虾的每个器官或者不同时期的状态和生活特性有了更全面了解后,看待每条虾的时候会观察得更仔细,稍微有点瑕疵就会觉得有问题,这个时候进入了复杂的状态,当养殖变得复杂和繁琐,是没有办法实现规模化养殖的。而现在,正是因为前面经历了养殖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今,我们才懂得如何科学地、简单地养虾。”就养殖而言,他提倡要走规模化养殖的路,而养殖简单化才具备规模化、复制性的可能。 他进一步补充,这个变化实际上是我们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所谓的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养殖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关树龙常常把养殖比喻成中医治疗,他认为处理问题的思维应该是把问题在萌发之前解决,而不是当问题发生了后再用药进行治疗,问题前置能让中后期养殖变得轻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养殖步骤,关树龙都提倡简单。虾苗是养殖的基础,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养殖过程,甚至是最终的养殖效益。对于虾苗筛选的标准,大多养殖户往往会以检测数据作为主要或唯一的依据,而关树龙认为这条虾苗的整个发育过程和最终下塘状态也非常重要,里面很多的点同样可以数据化和标准化。“虾苗的长势、状态等情况也应该纳入到虾苗筛选的标准中,检测只是其中一个手段,并不能只靠检测数据单一维度判断虾苗品质。” 严谨、细致、具有全局思维是关树龙一路走来的“法宝”。在我们看来,养虾对他而言也许只是一番事业,但他从养虾小白到如今拥有数千亩的外塘面积,既有他个人在养虾事业上的成长,也有他对外塘这一模式的信任和外塘模式本身的生命力,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成功,两者更像是互相成就。今年,东牧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形式,扩张外塘面积超2500亩,总养殖面积(含合作)已超过6000亩。在逆境下仍能加速前进,需要实力,同时也需要信任、勇气和热爱。 采访接近尾声时,关树龙笑称,喜爱在公众前低调的他,接下来要配合某项目拍摄宣传片,“项目已经没办法再拖延了”。我想,这大概是每个专注自身领域的人的内心想法,但同时也知晓,这是为了推动行业向前、树立行业榜样要做的事之一。 【关键字】东牧 对虾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