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农牧前沿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近年来,饲料业、养殖业逐渐步入了无抗、禁抗养殖的变革大潮中。企业要如何应对“无抗”饲料这一大趋势,在新规来临前做好充足准备6月15日,由广东希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2018希普生物“微生态 大健康 大未来”蛋白原料预消化技术研会(广州站)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饲料养殖企业技术专家及行业精英等60余人共聚一堂,分享了各自领域最新研究的进展及应对“无抗”饲料新课题的解决思路。 会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动物营养协会副主任冯定远做了《发酵酶解技术在饲料预处理中的应用》的报告。冯定远教授对于现阶段的发酵酶解技术在行业以及实验中的一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详细介绍了这一技术的方方面面。 发酵酶解技术其实是微生物处理(发酵处理)和酶处理(酶解处理)这两种技术的统称。对于微生物处理,我们需要根据发酵原料、发酵目的、发酵菌种等进行分析。“微生物发酵的关键是菌种。”冯定远教授解释道,即使是同为芽孢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纳豆芽孢杆菌这两种菌发酵后在作用与应用工艺上也会有极大的不同。微生物处理相较酶解处理而言,最根本的区别是微生物处理是需要消耗营养物质的,而酶解处理并不用消耗营养物质。“没有好的菌种和工艺,发酵饲料会得不偿失!在不了解发酵的原理和实际情况,不要盲目应用发酵!优质饲料原料特别要慎重,而劣质饲料原料意义不大!”冯定远教授直言。 虽然酶解技术相对而言比发酵技术较为简单,但是对于酶解条件的筛选和优化是困扰众多养殖生产的一大难点。对于饲料的酶解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通常情况下,我们通过同一类酶的有效组合和不同类酶的高效配合才能够达成对于一些目标饲料进行酶解。而不同酶之间的配合酶解并非是1+1=2的关系,更多可能会出现的是1+1<2这种关系,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的验证才能够利用好酶解技术。如何验证这一问题,冯教授提到:我们需要对酶解产物响应面进行验证才能直接的验证酶作用的情况。而实验表明酶解饲料预处理可以通过产物响应面优化酶解条件,从而达到高效的效果。 现阶段,我国的发酵饲料仍处于起步阶段,冯教授鼓励行业多多探讨,但不要高估和过度宣传。让更多的人重视活菌制剂的应用,包括在发酵饲料中的应用,厘清一些东西,减少一些误区,让发酵技术能够健康发展,而非一阵风一阵雨,热闹过后却并没有推进行业进步。 【关键字】: 冯定远 发酵技术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