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目前,水产养殖的环保压力不断增大,养殖效益亟待提升。9月22日-24日,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和九三学社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规模化水产养殖增效论坛在武汉隆重举行。 文/图 水产前沿 郑鹏飞09 目前,水产养殖的环保压力不断增大,养殖效益亟待提升。9月22日-24日,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和九三学社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规模化水产养殖增效论坛在武汉隆重举行。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张启发院士为水产健康养殖体质增效指明方向,指点迷津,出谋划策。会议还邀请了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董事长易敢峰博士、广州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阳会军、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陈乃松、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袁勇超、荆州市天佳饲料有限公司特聘专家伍洋、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鑫、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樊启学、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顾泽茂、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宜兵、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水产技术总监吴建军、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艾桃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何绪刚、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高坚做精彩报告分享。 环保压力下的水产养殖方向与应对策略 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 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在论坛中表示:中国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最近几十年时间里水产的发展尤其迅速,近40年水产品总量增长接近20倍,无论总产量还是人均占有量都是农业中增长最多的。近20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产量一直占世界养殖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进入21世纪后,中国水产养殖的成功对世界造成了重要影响,鱼类等水产品作为较安全的蛋白来源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新时代,水产养殖的模式正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变革。特别是随着环保问题的凸显,在政府和市场双重驱动下,生态优先和供给侧结构调整已经让水产养殖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稻田养鱼到“稻虾连作+共作”、“稻蟹共作”、 “稻龟共作”等稻鱼综合种养,从传统的池塘养殖到工程化智能化的池塘养殖模式,从工厂化养殖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渔业模式,从污染严重的小网箱到大网箱以及净水渔业养殖模式,以及盐碱地改良渔农综合利用生态模式等等。新的水产养殖模式将在更为合理更加有效的管控下,必将为中国以至全球的食品安全和经济增长产生持续的利益。 长江大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 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详细阐述了长江大保护的背景和最新进展。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的提出:“长江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有限选项,实施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 目前,长江上游各主要直流都已经规划了梯级水电工程。虽然这些水电工程在发电、防洪、航运、灌溉以及渔业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让生态系统完全改变。例如,水体流速显著变缓,水深增大,泥沙沉积,水温层化,饵料生物组成改变。而且,闸坝阻隔了鱼类的洄游,即使修建了一些过鱼设施,但很多上游的特有的鱼类已经不适合改变后的环境而逐渐消失。对于一些分布有特有鱼类的支流需要进行完整修复,包括拆除一些小型水电,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同时,还需要加强水域生态健康检测和研究,例如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内长江鲟、白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自然繁殖的水温下限的研究,葛洲坝虾中华鲟产卵场环境要素变化对其繁殖影响的研究,四大家鱼繁殖要求的下限水温18℃,最晚滞后到什么时候出现才不至于影响当年幼鱼生长和安全越冬。 双水双绿发展理念 中国科学院张启发院士 中国科学院张启发院士在论坛中提到:世界人口在2012年统计是70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90亿。面对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生产的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得到解决。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面积最大的就是水稻,也就是说水稻是目前农药使用最多的农作物。有实验结果显示,不打农药时粮食的收成只有20%。所以,我国农业科学家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并且保护环境。国家在863计划中正式启动了绿色超级稻的项目,具体分为基因组科学与技术,遗传资源和育种三个版块进行。从目前已经检测的2996个水稻功能基因中已经发现了很多不同功能种类的基因,应用基因组技术也已经培育出了抗稻瘟病“多系品种”,并且通过了品种审定标准,做到障食品安全,突出绿色发展并符合市场需求。 目前中国水稻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全国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5243.6万亩,亩产约457.4公斤,人均稻米约100公斤。所以稻子难卖,价格低,效益差。近年来稻田种养模式扩展迅速,2015年全国稻田养殖面积已经达到2250万亩,产量为155万吨,已经接近全国的湖泊养殖总产量。2017年湖北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500多万亩,其中稻虾共作占到90%以上。稻田种养与农业结构改革也是水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华中农业大学成立“双水双绿”研究院就是要培育适合“双水双绿”种养体系的专用优质特色水稻品种,培育新品种的小龙虾,打造种养模式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建立示范基地和推广研发。目前,湖北发展双水双绿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重虾轻稻,稻米的潜力和价值有待发掘。2、小龙虾种质匮乏,品质不高,3.需要筛选和培育符合双水双绿专用的水稻品种。4.产业发展的策略和相关政策尚不明朗。 目前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体系正在概念,市场需求趋向多元化,(价值观、品味、文化),水稻-水产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面对变革,我们的使命就是要适应新需求,研制新品种,打造新产品,创造新模式,促进新消费并引领新潮流。 水产行业健康高效生态养殖解决方案应用创新与思考 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董事长易敢峰 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董事长易敢峰表示,目前水产市场存在的痛点很多:网络体系不健全,环保压力,成本压力,生产效率低,产业链长,智能化设备少,质量追溯难,产业金融资产缺乏等等。面对一个万亿级规模的渔业市场,国家正式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推进水产行业转型升级,帮助养殖户增收,促进消费供给侧改革焕发行业新活力。 我们正迎来一个智能化,科技化,工业化,资本化,生态化和品牌化的互联网+渔业的崭新时代,未来十年是水产行业的春天。互联网+渔业的核心就是平台和服务,用户是互联网+科技时代平台根本,平台是线上竞争力,服务是线下竞争力。在这个新的时代,大北农神爽水产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拥有一套完备的科技产品创新体系。大北农还将构建互联网+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真正做到平台化,互联网化和类金融化。 未来的健康高效的生态养殖还需要我们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转变:从饲料到饲料投入品,从营养品到非营养品,从水生动物到池塘生态系统,从生长指标到健康指标,从投入品标识成分到投入品的功能性,从性价比到投入产出比,从养殖成功到经营成功,从普通水产品到品牌升值。 规模化养殖的时间与思考 广州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阳会军 广州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阳会军表示:诚一一直在在做两件事,第一事是淡水鱼膨化饲料技术研发和推广普及,第二件事就是努力破解规模化养殖难题。目前水产行业存在5大痛点: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环保问题,水产品品质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以及产业链资源整合问题。 淡水水产品总面积380万亩,算起来中国池塘养殖每年供应了约2000万吨水产品,每亩的单产约600公斤左右。可以看出,实际上单位面积的产量还有很大空间。未来,规模化养殖一定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但是,目前规模化养殖仍然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其中,主要难题包括:缺乏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支持,缺乏生产标准,缺乏管理手段。水产养殖中很多问题似是而非,很难建立标准。规模化的猪场和鸡场很多,但是规模化的水产养殖场却很少。 诚一在摸索水产规模化养殖的核心技术上可以说是十年如一日。现在,诚一打造的智能投料管理系统可以实施监测饲料库存情况,集中管理投喂时间,投喂重量,极大地降低劳动强度和提升生产效率,做到养殖产品过程可追溯。同时在日常管理上力争做到四化(机械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ERP系统),使养出来的诚一鲜鲩可以达到鲜鲩5s级标准,做到安全、稳定、美味、新鲜和标准化。 2016年我国草鱼总产量约600万吨,占到淡水养殖总产量的21%,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国民第一鱼。目前,诚一公司每天可以供应10000斤左右的诚一鲜鲩。诚一未来的养殖模式会是以草鱼为主的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模式,让国民吃上最好的草鱼。诚一还将依托规模化生态养殖打造产业链优势,引领水产消费升级,惠及整个产业链上的伙伴,做到食品安全,品质保障,供应稳定,新鲜直达和美味提升。 花絮及精彩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名家 湖北省水产局产业处处长汪亮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袁勇超 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陈乃松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樊启学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鑫 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 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童金苟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顾泽茂 【关键字】: 养殖效益 论坛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