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天津赞兰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路斌、天津农学院 曹鑫盛 多数对虾精养土池在养殖中后期非常容易出现“翻塘”的现象,引发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塘底积累的氧债。那么如何避免氧债的积累进而引发“翻塘”呢?答案是——这类氧债是不可避免的,养殖水域中一旦投放人工饵料,超过水体自净能力的有机物(如粪便、残饵等)便会持续积累,而这些积累物需要在对养殖水体无害的条件下被完全的氧化分解便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而水底层往往溶氧不足,这便造成了氧债的持续积累。 图1,翻塘前期总菌平板菌落结构 图2,翻塘中期总菌平板菌落结构 图3 ,翻塘后期弧菌平板菌落结构 通常高密度养殖水体中,残饵、粪便、藻类残留物等沉积在池塘底泥中,同时也在进行缓慢的分解,但是分解速率往往远低于沉积速率。因此在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由于某一种诱因便会引起氧债爆发,池底积累物翻涌,产生快速、高额的缺氧并释放因有机物无氧分解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而常见诱因例如: 1、水体供氧、产氧突然降低; 2、水体中的pH快速变化; 3、水体中有可能藻相变动。 除此之外,在这类池塘还会有一些隐藏的“症状”、指标。例如: 1、由于无氧分解,使池塘底部水比上层水温度高,并且水体缺乏对流出现底部高温的温跃层; 2、水体缺乏对流,透明度低,水体氧跃层明显; 3、表层水总菌涂板(LB培养基)出现大量酵母菌菌落(白色、黑色、黄色、红色菌落); 4、水体底部氧化还原电位低于20E。 图4,弧菌爆发后虾肝胰脏及体表现象 图5, 弧菌爆发后虾肝胰脏及体表现象 由于水体底部为泥水交界面,是池塘中一个介于厌氧和耗氧之间的组成部分,也是沉积物蓄积的地方,该区域含菌量是上层水体的100倍左右。在正常条件下即水体溶解氧稳定,藻类(密度、活性、种类)正常条件下,水体中的溶解氧、pH会呈现一天三变,早间溶解氧偏低、pH低、正午至黄昏pH和溶解氧逐渐升高,而夜间会持续降低。这个变化主要是受到藻类的光合、呼吸作用(有足够光照产氧、光照不足耗氧)的交替造成的,这种水是“活水”。 而在有氧债的水体中,水体pH、溶解氧相对稳定,在增氧机增氧的条件下,从早到晚水体溶氧为3-4mg/L之间(严重者夜间溶氧仅为1mg/L,甚至更低)。此时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由增氧机增氧产生的,但是这种养殖水域中增氧泵入的氧气、藻类产生的氧均会由于池塘底部的“氧气债务偿还”而消耗掉,养殖对象能利用的极少。之所以可能测得3-4mg/L的溶氧仅仅是因为表层水和空气接触加上增氧机造成的水体流动而产生的假象。这种水在夜间,依然会大量缺氧,藻类的有氧呼吸及各种生物的氧化分解会给池塘带来更大的负担。 上文所述的pH降低,主要的是因为底部大量的微生物造成的,例如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可能发展到了池塘上层,使水体酸化。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看似无害,且暂时检测到的并非有害的弧菌,但是当水体中微生物结构出现重组时,各种致病菌便很容易大量爆发,给养殖动物带来不适、甚至引发疾病。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根据优势种的竞争所带来的生态规律的表达。因此在处理翻塘过程中,没有万能的药也没有万能的菌,只有勤加观察、检测,在病发期间及时进行调整,有氧债就立刻“还债”,水体中菌种组成非常态时根据情况进行益生菌调试抑制有害菌。双管齐下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池塘的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和对各种药物合理的利用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因此,建议广大养殖户进行养殖检测和管理,例如: 1、定期检查养殖池全天的溶解氧、pH动态变化,了解水体活性; 2、定期检测养殖池总菌数、了解表层菌的情况; 3、利用总菌和弧菌的比例关系来确定你水体中优势菌和安全度(仅仅检测弧菌是盲目的)。 4、尽可能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的交换量,排除水体中的营养盐,降低氧债程度(每天进行调控,增氧,水体定量更换,便不容易引起爆发式的“翻塘”。) 5、注意增氧品(如大力氧、过氧化钙等)的储备。 图6,调水后弧菌平板中弧菌基本被抑制 翻塘的解决方案: 主要是解决氧债,简而言之为三个字: 1、氧 2、菌 3、病 顺序也基本如此: 1、首先换水排掉部分有机物债务,增氧还债(增氧粉、底改药物、纳米氧类物质)。 2、用乳酸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稳定菌群结构。 3、用中药、抗应激药品提高体质、修整肠道。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