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35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水产生物技术10年发展历程

2018-10-16 09:37|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50083|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3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发展水产生物技术、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之道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3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发展水产生物技术、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之道

  文/图水产前沿李晓欣植银素

  第九届全国水产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进入绿色发展时代,如何利用水产生物技术驱动产业绿色发展成为了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主题。经过多年发展,水产生物技术在多种水产动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精细图谱绘制、功能基因解析、分子标记开发、全基因组选择及基因组编辑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

  为促进水产生物技术在水产生物遗传性状解析、遗传改良、良种培育、性别调控、病害防治、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为了加强国内外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讨水产生物技术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技术途径,加快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进程,10月15日,由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水产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天虹宾馆如期举行。

  前排重要嘉宾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林浩然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研究员,中国水产学会学术交流处吴凡修处长,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罗国武站长,中国水产学会水生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研究员,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何建国教授,中国水产学会水生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集美大学王志勇教授。此次会议吸引了350余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参加,共同回顾水生生物技术十年发展之路,探讨发展生物技术、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之道。

  中山大学张勇教授担任大会开幕式主持人

  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致辞

  何建国教授在致辞中对参加本次大会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同时祝愿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广东省水生技术推广站站长罗国武致辞

  罗国武站长在致辞中表示,广东是水产大省,据统计2017年广东省水产品总产量达850万吨,渔业经济总量超过3000多亿。水产生物技术的应用,是我国渔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在养殖生态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我国渔业发展。

  中国水产学会学术交流处吴凡修处长致辞

  吴凡修处长在致辞中提到,水产生物技术的发展应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如何解决产业中出现的问题是摆在水产生物技术科学家面前的主要课题,科学家和学者应充分利用掌握的转基因技术、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结合传统生物技术优势,解决产业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引领我国水产生物技术发展与国际接轨,开创水产生物技术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研究员致辞

  陈松林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到,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8年,10年来共举办了11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包括9次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和2次中国科协的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吸引了来自海内外2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本届学术年会共有来自我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共300多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参加,是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有一场学术盛宴,对我国水产种业及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部分精彩主题报告

  报告主题:《鱼类对饲料蛋白质高效利用的调控机制》

  报告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教授


  过去30多年全世界都在研究如何替代鱼粉的问题,现在由于贸易战,中国人不得不研究如何替代豆粕的问题,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鱼类对蛋白质的营养感知与代谢调控从摄食与肠道健康机制、蛋白质代谢感知与利用机制、脂肪和糖的功能机制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麦康森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其主持的973项目几个有趣的研究发现:

  1、鱼类的食性分化机制:草鱼在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食性,研究发现草鱼是通过甲基化修饰降低鲜味受体基因表达水平以适应食性转化。此外,敲除斑马鱼鲜味受体T1R1基因后,斑马鱼食性从杂食性变得更加容易摄食植物蛋白饵料。由此可知,鱼类的食物偏好和选择与味觉受体基因是高度相关的。

  2、鱼类的营养感知关键信号通路:TOR&AAR信号通路是鱼类感知氨基酸摄入、调控体蛋白合成的关键通路,抑制TOR信号通路即降低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生长率,激活TOR信号通路能提高蛋白利用率促进生长。

  3、调控生长的关键内分泌因子:研究发现敲除SOCS基因后的鱼类生长加快且各种生理指标正常,原因是腹部脂肪的消耗,这是研究如何用脂肪供能减少蛋白消耗的一个开端;而敲除25羟化酶基因后鱼长不大,原因是腹部脂肪大幅度增加。另外,研究中还首次发现维生素D的存在与否和SOCS基因有关,由此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在鱼粉短缺的年代,企业更应该增加维生素水平而不是减少。

  4、鱼类脂肪代谢的关键调控位点:鱼类蛋白合成耗能高达79.7%,因此研究鱼类脂肪代谢供能机理、提高脂肪的利用率可以改善蛋白质保留率。研究发现鱼类PPARs家族是潜在的脂肪供能代谢的调控位点,对鱼类PPARs基因家族的调控可以影响鱼类对脂肪的利用。

  报告主题:《鱼类育种生物技术——从基础到应用》

  报告嘉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


  以鲫鱼和黄颡鱼的例子来说明未来育种的发展方向

  银鲫遗传育种的专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多倍体银鲫,由于其具有相对古老的四倍体,复发的六倍体和八倍体,加上天然突变加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几百个金鱼品种,以及近年来在揭示其单性雌核生殖和有性生殖等多重生殖方式的潜能培育出系列异育银鲫新品种,鲫属复合种已成为进化发育遗传学和优良种质创制研究的特殊对象。

  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表现为第一年雄性黄颡鱼比同胞雌鱼的是生长速度快30%左右,第二年雄性比此行快快两倍以上。如果能够在育种中人工控制黄颡鱼的性别,培育出全雄黄颡鱼,将大大提高产量,降低养鱼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对黄颡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控制育种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

  1.解析重要水产生物的全基因组信息;

  2.解析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及其调控机制;

  3.鉴定可用于育种的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

  4.发展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

  5.完善综合选择育种技术和性别控制育种技术;

  6.发展分子设计育种和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

  7.建立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水产新品种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报告主题:《虹彩病毒ISKNV致病分子机制与减毒疫苗开发》

  报告嘉宾: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何建国教授


  虹彩病毒ISKNV(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是全球养殖鱼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宿主范围广,可感染近百种鱼类,尤其经济养殖鱼类,如鳜鱼、石斑鱼、大菱鲆、大黄鱼等;2、发病率高、致病性强,鳜鱼虹彩病毒病年均发病率为30%,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

  据何建国教授介绍,虹彩病毒ISKNV致病与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是从三个发病症状切入:

  1、游动缓慢,心肌受损。观察到受感染的鳜鱼心肌Z盘逐渐消失,研究发现ISKNVORF119L对鱼类ILK(整合素相关激酶)信号的显性负调节作用导致心肌Z盘消失。

  2、体表出血。观察到被感染细胞与贴附内皮细胞间存在一层约50nm厚的低电子密度结构,研究发现病毒伪基底膜结构为内皮细胞的贴附提供位点,病毒在胞内成熟后,细胞内部GSH/GSSH升高,可能直接作用于VP08R多聚体,造成病毒伪基底膜结构解离,为成熟病毒的释放提供通道。淋巴管内皮细胞与病毒伪基底膜之间通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相互作用。敲除VP48R基因后,鳜组织中病毒感染细胞的数量显著降低。

  3、逃避鱼类先天性免疫。研究发现虹彩病毒ISKNVgp103抑制鱼类干扰素诱导途径逃避宿主免疫,虹彩病毒ISKNVOFR125基因抑制NF-kB信号途径逃避宿主免疫。

  何建国教授在报告中还介绍了虹彩病毒ISKNV浸泡疫苗的研发,在单缺浸泡疫苗的研发中,经浸泡免疫的鳜鱼对野生型病毒的免疫保护率达100%,明确了水产病毒疫苗可通过浸泡实现免疫;在双缺浸泡疫苗的研发中,存活率(排除攻毒前三天因环境死亡)双缺全部100%存活,而对照组存活率为0,11天内死完;四个组别中保护率(截止再攻对照组后19天)最低可达95.35%。

  报告主题:《水产基因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研究员



  为庆祝中国水产学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过去十年水产基因研究的情况。

  2008年,我国水产养殖业产量为3412万吨,人均占量只有36公斤,难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要提高水产养殖产量,良种是基础,我国虽然是世界养殖大国,但不是水产养殖强国,在水产遗传育种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上和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许多鱼类都会出现雌雄生长差异大的现象。开展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与性别控制技术研究,对提高鱼类养殖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以半滑舌鳎为例,创建半滑舌鳎高雌苗种制种技术,雌鱼比例从20%提高到40%以上,解决了半滑舌鳎产业中存在的雌鱼比例过低的难题。基因组资源在鱼类养殖业中成功应用的典型事例,实现了基因组资源的产业化应用。

  报告中陈松林对未来5-10年的发展做出一下寄望:

  1、将完成90%以上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

  2、将完成10-20中重要水产养殖动物抗病、抗逆、性别、发育、生长和品质等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

  3、今后5-10年将在10种以上重要水产养殖动物建立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培育出具有抗病高产优质抗逆等多个优良性状的突破性新品种;

  4、将会有更多雌雄差异大的鱼类的性别特异标记问世,分资性控技术将在更多鱼类上实现产业化应用;

  5、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将在多种水产养殖动物实现突破,将成为水产动物遗传改良的新一代分子育种技术,预计将有高产抗病优质的基因编辑的鱼类新品种问世。

  报告主题:《大黄鱼性别特意分子标记开发与性别决定机制的初步研究》

  报告嘉宾:集美大学王志勇教授


  报告主题:《黄颡鱼性控育种及其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的研究》

  报告嘉宾:华中农业大学梅洁教授


  报告主题:《斜带石斑鱼Ctrp9的分子克隆、鉴定和功能研究》

  报告嘉宾:中山大学李文笙教授


  报告主题:《活性Tgf2转座子介导的鱼类转基因和插入诱变研究》

  报告嘉宾:上海海洋大学邹曙明教授


  精彩花絮



  【关键字】: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