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海南规划水产养殖用地,用地减少,病害频发,养殖户该怎么办?

2018-12-13 09:22| 发布者: P晓君| 查看: 188448|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11日上午,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举行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成员、专家组成员(顾问)、新加入会员名单等事宜,宣布了第二届理事会组织机构名单。期间,与会成员默 ...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养殖用地减少,病害频发,“三七现象”严重,“育种天堂”这样破局!
  
  文/图 水产前沿 沈君 吴佳辉
  
  12月11日,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2018年年会暨“南海鱼类种苗绿色转型发展产业”论坛在陵水成功举办。此次大会由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主办,三通生物工程(潍坊)有限公司承办,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前沿杂志协办。
  



  嘉宾集锦
  
  11日上午,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举行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成员、专家组成员(顾问)、新加入会员名单等事宜,宣布了第二届理事会组织机构名单。期间,与会成员默哀1分钟,追思原协会名誉会长陈国华教授。
  




  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下午举办“南海鱼类种苗绿色转型发展产业”论坛。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李向民副厅长、海南省陵水县人民政府贾彬副县长、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张为民科长、海南省科学技术厅李美凤副处长、原海南省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章华忠局长、国家海水鱼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研究员、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张本教授、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主任、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周永灿院长、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试验中心张海发主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林炽贤处长、海南南海经济发展研究院韩英副院长、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陈傅晓处长、三通集团李振生董事长、海童饲料高桥隆行博士、越群饲料洪越群董事长。
  

  陵水县政府贾彬副县长致辞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李向民副厅长致辞
  

  协会会长蔡春有作《第一届工作报告及第二届工作计划》
  

  协会秘书长钟丽萍作财务报告
  


  论坛嘉宾
  
  陵水县政府副县长贾彬、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副厅长李向民分别为论坛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为论坛致贺电。随后,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会长蔡春有作《第一届工作报告及第二届工作计划》,秘书长钟丽萍作财务报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秘书长朱亚平、海南大学教授郭志强主持论坛。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秘书长朱亚平主持
  

  海南大学教授郭志强主持
  
  专题报告
  
  报告嘉宾:海南大学张本教授
  报告主题:《陵水县水产南繁苗种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陵水县水产南繁苗种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彰显陵水地方优势的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环境保护、休闲文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水产苗种产业体系,建成生态环保型全国性水产南繁苗种基地,推进陵水水产苗种繁育产业优化布局和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全县水产苗种产量达到18亿尾,到2025年全县水产苗种产量达到25亿尾。最终实现陵水水产苗种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法规化、生态化、信息化、智能化。规划做到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与已颁布的相关规划做好衔接,制定具体扶持政策,打造陵水县海上南繁苗种基地,同时做好环保污染防控工作。
  
  陵水南繁苗种产业发展7个功能区规划:(1)工厂化育苗区(2)池塘苗种培育区(3)海域网箱苗种培育区(4)池塘活饵料培养区(5)池塘亲本培育区(6)海域网箱亲本培育区(7)休闲渔业区。

  
  报告嘉宾:国家海水鱼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研究员
  报告主题:《中国海水鱼类养殖技术与工程装备》
  


  中国的海水鱼类规模化养殖始于20世纪80-90年代,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较快,其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养殖产量由1984年的0.94万吨,发展到2017年的141.94万吨。产量前10位的海水鱼种类分别为:大黄鱼、鲈鱼、石斑鱼、鲆鱼、鲷鱼、美国红鱼、军曹鱼、河鲀、鰤鱼、鲽鱼等。10个主要养殖品种2017年的总产量为82.93万吨,约占全年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65%。
  
  目前,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主要有:陆基工厂化、海上网箱和岸带池塘三大养殖模式。陆基工厂化养殖初期主要采用的是全流水养殖方式,目前已发展了循环水养殖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池塘养殖工程装备与技术研发方面起步则较晚,最近几年,循环水养殖理念被引入到池塘养殖中,并开发出了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
  
  海水鱼类的海上设施养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自8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迅速。初期主要为小型网箱养殖,2000年以后深水网箱养殖逐步发展,目前全国海水网箱总数超过200万只,其中深水网箱约11000多只(养殖水体1218万立方米)。近年来,在国家拓展深远海养殖相关政策支持下,国内先后研发了大型围栏(围网)、养殖工船、大型钢结构网箱、深海渔场等养殖设施,推动中国海上设施养殖技术不断进步。代表产品有:挪威在中国建造的“半潜式深海养殖平台”(深海渔场)、大型钢结构深水网箱(广西北海)、大型管桩围栏/围网(山东莱州)、“德海1号”智能养鱼场(广东珠海)、养殖工船、浮箱组合式网箱、冷水团养殖网箱、大型钢结构网箱等。
  
  报告嘉宾: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处长、研究员陈傅晓
  报告主题:《发展“南繁”水产种苗业助推海南深远海养殖》
  


  随着海南省生态立省的确立,按照渔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可用于开展陆基、近岸水产养殖的用地、用海越来越少,而发展深远海网箱养殖将会是今后海南省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发展“南繁”水产种苗业,海南具有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完善的产业链,不可替代的国内外市场地位等特点。深海网箱养殖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将养殖拓展到深远海,能有效地减轻近岸环境承载压力,有助于渔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减量增收。1口80米周长的深水网箱,年产优质鱼约30吨,相当于60口传统网箱或1000亩普通池塘的养殖产量。
  
  发展“南繁”水产种苗业存在的问题:1、苗种产业发展急需解决与生态红线要求矛盾的问题。2、水产苗种业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中地位缺失。3、苗种产业被社会各界误解存在环境污染问题。4、苗种产业自身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对策:1、科学编制规划,充分保障水产苗种、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2、统筹空间布局,推动建设“海南热带南繁水产种苗产业基地”。3、将水产苗种产业纳入南繁科技服务平台,助推海南全方位肩负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4、加强创新自主研发,打造海南水产苗种“中国芯”。5、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
  
  报告嘉宾:日本国立爱嫒大学教授、海童饲料营养配方负责人高桥隆行
  报告主题:《从生物饵料培养的观点,来探讨石斑鱼疾病的防治对策》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原因病毒为NNV,致病鱼体色发黑、虚弱的鱼苗浮在上面上。VNN在石斑鱼育苗过程中存在垂直感染和水平感染。水平感染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VNN的传染,主要的感染源有捕获的野生亲鱼以及投喂亲鱼的野生鱼,还有天然的海水,以及育苗使用的轮虫、丰年虫、桡足类等生物饵料。将鸡粪、鱼渣等撒入池中来生产培养生物饵料,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殖的轮虫、桡足类等携带病原菌和病毒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在日本,为了杜绝病原性细菌及病毒的带入,基本都是在室内进行轮虫培养。近几年,日本开发出了消灭轮虫带来的细菌的杀菌方法,即用戊二醛将单性生殖卵进行消毒,可以消除99.99%的细菌。使用含有次氯酸的培养海水对丰年虫的干燥卵进行消毒,可以消除外侧附带的细菌。投喂给鱼苗的人工配合饲料,完全不含有导致病毒病的病原病毒,也没有细菌性疾病的病原菌,因此,比起携带病原菌和病原病毒的轮虫、丰年虫、桡足类等生物饵料,更提倡使用能够有效利用能降低疾病发生的人工配合饲料。
  
  总而言之,石斑鱼类的育苗生产过程中,想做好VNN的防治,重要的是要做好如何预防从亲鱼到鱼苗的垂直感染,还有如何预防饲料、养殖用水的水平感染。切断这些感染途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使用病毒检测呈阴性的亲鱼,饵料的检测,卵的消毒及养殖用水的杀菌,使用无VNN携带的生物饵料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现在日本的育苗场已经几乎没有VNN的发生了。此外,为了预防移放到养殖场后由于应激以及海水造成的水平感染而发生的VNN,接种疫苗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报告嘉宾: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张海发主任
  报告主题:《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育苗技术探讨》
  


  2017年全国海水鱼养殖产量达135万吨,但存在养殖方式粗放、养殖设施落后、养殖病害频发、生产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发展工业化养殖是解决海水养殖业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渔业生产中工业技术应用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
  
  目前,石斑鱼苗种培育主要有池塘生态系育苗模式和工厂化健康育苗模式。石斑鱼苗种培育存在的问题:1、稳定性低,即“三七现象”仍非常普遍,即培育10批苗平均约3批次成功,7批次失败,池塘育苗中此现象更普遍。2、成活率低:单批次育苗成活率最高可达20%的水平,但平均育苗成活率仍低于10%的水平。归根到底,问题就出在水和饵料两个方面。“水”方面主要是“水质污染”、“水质不稳定”、“水环境骤然变化”等问题;“饵料”方面主要是不能提供充足、营养丰富的适口饵料,饵料转换不及时,饵料不干净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了工厂化循环水育苗模式的探讨,即巧妙地把循环水处理技术高位嫁接到工厂化育苗模式上,育苗全程实现育苗用水“全循环”、“不换水”,以此保持水质优良、稳定、安全,另再配套浓缩小球藻在育苗中的应用、轮虫高密度培养、配合饲料在育苗中的应用等辅助技术,从“水质”和“营养”两个层面最大限度地满足石斑鱼仔稚鱼的生长需求,最终实现育苗“稳定性”及“成活率”的大幅提高。工厂化循环水育苗系统配备四个养殖池,其中两个用于育苗,另两个用于缓冲净水。
  
  报告嘉宾:广东越群海洋生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赵书燕工程师
  报告主题:《越群理念下的水产种苗开口饵料》
  


  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海水鱼苗种的需求量逐渐上升。但营养与饲料却是限制苗种培育(海水仔稚鱼)的重要瓶颈之一。目前,海水鱼种苗培育存在的问题有:1、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生物饵料,营养价值参差不齐。在仔鱼阶段出现苗生长缓慢、营养不良、体质虚弱,与培育中使用的生物饵料有关,尤其是n-3系列的不饱和脂肪酸(DHA、EPA)。2、成活率不足1成。3、育苗过程中病害不可控。4、水质不可控。5、成本高。
  
  越群公司开口料具有如下特点:1、营养充足、小肽蛋白诱食性强、易消化吸收。2、营养均衡。3、具有提高免疫力、抗应激能力。4、安全、高效。采用越群公司开口料育苗,可以提早1/2到2/3的时间,开始全程投喂人工饲料,育苗更省心,省力,加大成功几率。公司针对鲳鱼、鲷科鱼类、鲈鱼、鰤鱼、大黄鱼等品种开发出一系列的苗料与大料。
  
  报告嘉宾: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
  报告主题:《海水鱼类杂交育种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
  


  目前,我国海水鱼种质方面面临的问题:1、种质退化,繁育亲本群体小,近亲繁殖,苗种种质逐渐衰退。2、缺乏良种,海水鱼类遗传育种工作起步晚,研究基础薄弱。开展海水鱼类优良品种培育,获得性状优良的苗种,促进养殖业良种化,对海水鱼类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杂交育种是海水鱼类种质创制的有效手段。
  
  2003年开始,开展多个组合的杂交育种试验。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等,可解决石斑鱼性成熟年龄晚,传统选育周期长的困难。2017年,国家农业部水产新品种“虎龙杂交斑”即由♀:棕点石斑鱼(老虎斑)与♂:鞍带石斑鱼(龙趸)杂交而成。
  
  未来育种趋势:将杂交育种技术与基因组学相结合,找出不同杂交类型、控制不同性状杂种优势的关键基因位点及其遗传调控网络,获得育种目的性状的最佳组合方案,培育新品种。
  
  报告嘉宾: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王世锋教授
  报告主题:《海南鱼类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研究》
  


  海水鱼致病菌主要是哈氏弧菌、诺卡氏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目前,抗生素多用于鱼类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但其使用受到限制,可选用种类越来越少。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药残、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我们急需作出改变——减抗、降抗、替抗、无抗养殖等将成趋势。微生态制剂、抗菌肽、植物提取物、植物精油、酸化剂、卵黄抗体、噬菌体、稀土元素、改性沸石、寡糖等益生元等已被应用于替代抗生素。从欧洲禁抗10年来看,主要用酸化剂、植物精油、抗菌肽、微生态制剂替抗。
  
  益生菌具有帮助宿主抵抗病原菌的入侵、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提高免疫力、促进营养吸收等作用。通过对益生菌应用效果的研究,从生长指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抗氧化免疫指标、其他免疫指标、肠道组织结构、对疾病抵抗能力、对肠道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评价发现:1、益生菌具有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力的作用。2、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其益生特性存在差异。3、同种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特性。
  
  对产业的建议:1、针对不同养殖品种、不同发育阶段、不同使用目的选用益生菌产品。2、应建立水产动物微生态制剂产品标准,规范市场。
  
  报告嘉宾:日本共和水产株式会社陈卫民博士
  报告主题:《爱快灵智能投饵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开发自动投饵技术可节约人工投饵需要的人工费和燃料费,可解决养殖业因苦、脏、危险,人手不足,风高浪大,投饵船不能出海投饵等难题。同时,可减少饲料浪费,可收“经济”+“环境”效果,可谓一石二鸟。爱快灵智能投饵系统由投饵机、食欲传感器、照相机、服务器、无线通信网等设施组成,可实现实时投饵控制,水温和溶氧等环境指标监控及远程操作(物联网)等。
  
  报告嘉宾:海童饲料销售负责人李建海
  报告主题:《海童饲料——在中国水产育苗与养殖中的应用》
  


  三通生物工程(潍坊)有限公司隶属于三通集团,是日本三通国际商事株式会社在中国投资设立的16家独资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从事各种鱼类、对虾开口驯化料、成鱼料、成虾料、特种鱼类饲料、生物制剂和自动投饵系统的研发、生产以及鱼类健康检测服务等业务。
  
  海童东星斑专用料具有增红速度快、诱食性强、消化吸收好、生长速度快、体色好等优点。同时,其微量元素配比合理,能全面提高鱼类机体免疫力,增强鱼类预防疾病的能力。海童东星斑专用料可实现开口驯化料—小苗料—养成料全过程系列化产品。
  
  报告嘉宾:福建海瑞饲料有限公司片区负责人蔡煜坤
  报告主题:《助力石斑鱼养殖产业发展》
  


  海瑞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大菱鲆、大黄鱼、鲍鱼、虾等高档海水鱼饲料产品的高科技生物技术企业。公司坐落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闽南金三角,与厦门特区接壤的漳浦县湖西双溪工业区。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拥有近万平方米的标准生产厂房,创办以来,公司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目前已具备年产3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年创产值8000多万元,注册商标为“海瑞”牌。
  
  报告嘉宾:山东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庞尊方
  报告主题:《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
  


  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优质海产品良种开发与生态高效养殖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面积5万㎡,育苗面积2万㎡,主要生产石斑鱼、半滑舌鳎、斑石鲷、菲律宾蛤仔等四大类10余个品种。海水养殖面临诸多压力,高效、低碳、节能、生态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将成发展方向。
  
  公司车间采用单元化标准设计,每个单元2排24个养鱼池,方形圆角状,水深0.8-1.3m,采用2比1生物池配比,水处理系统480m3,系统生物承载量鲆鲽类40-60kg/m3。应用转化物联网信息化技术成果,实现水质在线监测、视频实时监控、饵料自动投喂、设备运行管理、生产管理,最终实现大数据的集成与应用,实现渔业智能化管控。引进自动投饵机、海上大型气动投喂装备、吸鱼泵与数鱼机、鱼类自动分级筛、疾病远程诊断等精准化装备,实现生产的精准化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公司目前研发的新品种有:云龙石斑鱼、选育红斑、大老虎等。

  
  报告嘉宾:三亚鑫明珠绿色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玉峰
  报告主题:《红东星斑养殖技术》
  


  东星斑学名豹纹鳃棘鲈,是一种高档的海水鱼类品种,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体色鲜艳喜庆,备受全球特别是亚洲地区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东星斑人工繁育技术突破,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价格稳定(260-300元/kg),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养殖主要分布在文昌以南至乐东、三亚崖州区区域,以工厂化流水养殖为主。从2014年到2018年,我国红东星斑养殖总量由30吨发展到现有的3000吨,产值突破10亿元,而海南的养殖量占到全国养殖量的95%以上,市场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近年来,海南省养殖的东星斑增红率从原先的70%提高到99%以上,主要得益于对饲料品质的不断优化和养殖环境的不断改善(尽量仿野生环境条件)。饲料品质提升主要体现在在高品质的饲料中添加天然的虾青素和南极磷虾。养殖环境因子的调控技术:1、严防阳光直接照射,保持一定的光照强度。2、加深水位,提供红光照射,为东星斑生活营造一种更加安静、稳定的养殖环境。3、保持稳定的水体:养殖水体日交换量大于8倍,保持池底池壁的干净,增加纯氧,保持水体溶氧量(DO)5~7mg/L。4、控制养殖密度:一般控制在20kg/㎡以下。
  
  此外本次大会得到了广东越群海洋生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湛江海大饲料有限公司、福建海瑞饲料有限公司、海南海壹水产饲料有限公司、青岛天乙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江门市海豚水族有限公司、浙江富地机械有限公司、广东君有饲料有限公司、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福建厦门嘉康(盛)饲料有限公司、广东粤佳饲料有限公司、海南绿藻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亚鸿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亚海山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海南安豪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三亚鑫明珠绿色水产有限公司、海南大顺发水产有限公司、陵水德林诚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海南青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的赞助支持。
  
  现场花絮



































 
  
  【关键字】:规划  养殖用地    海水鱼类  绿色转型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