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综合整理报道, 综合/ 海鲜海南(seafood-guide)沈基文 来源:澎湃新闻、CBC FDA解除进口警报,可食用转基因三文鱼将首登美国餐桌!转基因三文鱼到底是咋回事儿? 随着进口警报的解除,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卵现在可被进口到美国的养殖基地,繁殖成可供食用的三文鱼。 综合/ 海鲜海南(seafood-guide)沈基文 来源:澎湃新闻、CBC 先做一个小调查: FDA解除进口警报 可食用转基因三文鱼将首次登上美国餐桌 当地时间3月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公告称,解除一项针对转基因三文鱼的进口警报(Import Alert 99-40),该警报曾禁止进口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的鱼卵以及由这种三文鱼制成的任何食品。 随着进口警报的解除,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卵现在可被进口到美国的养殖基地,繁殖成可供食用的三文鱼。 转基因三文鱼:生长速度快一倍,对环境无重大影响 AquAdvantage三文鱼是一种转基因大西洋鲑,也是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用于食用的转基因动物,由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研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发出。 研发人员曾对普通的大西洋鲑植入了两种基因,一种是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另一种是大洋鳕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大洋鳕鱼是绵鳚科的一种,血液中含有抗冻蛋白,可以在冰封的寒带海域生存。 转入这两种基因后,即便在寒冷情况下转基因三文鱼也能快速生长,只要18个月就能长大。而普通的大西洋鲑一般只在春夏季节的温暖水流中发育生长,3年左右才能长大上市。 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个头也比同类非转基因三文鱼要大,其味道、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等与传统品种没有差别。 此外,转基因三文鱼在更快达到市场规格的同时,使用更少饲料。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介绍,比起传统大西洋鲑,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长到市场规格所需的饲料总量能减少了25%。 FDA还曾表示,没有科学数据支持在水产养殖条件下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比非转基因大西洋鲑更容易患病的说法。 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初研发出这种转基因鱼后,开始向政府申请转基因三文鱼的出售许可。在接下来的25年里,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经历了漫长的审批。 终于在2015年11月,FDA批准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可上市销售。而在批准之前,FDA曾对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进行过综合分析,确定其符合《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法定要求,可以安全食用,添加到鱼类基因组中的遗传构建体对动物本身来说也是安全的,并认为批准对AquAdvantage三文鱼的申请不会对美国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该批准还规定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只可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养殖场孵化鱼卵,在巴拿马的陆地水箱中饲养。FDA规定,该转基因三文鱼其他相关的生产基地还需单独批准。而该公司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再扩建一个场地的计划已于2017年6月得到地方当局同意建设的批准。 2018年,FDA又批准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基地可养殖转基因三文鱼,这也是美国首个转基因三文鱼繁殖基地。 FDA认为,印第安纳州养殖基地的网、过滤器等多种物理控制措施可防止转基因三文鱼逃跑。即便进入大自然中,这些并无生育能力的三倍体三文鱼也不会影响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AquaBounty Technologies的首席执行官Ronald Stotish曾表示,所有转基因三文鱼都是雌性,高达99.8%的三文鱼是三倍体,这使得它们无法繁殖。 FDA发出进口警报后又解除 尽管美国在2015年就已经批准了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上市销售的申请,但转基因动物食品在公开市场上完成首次销售的记录并没有出现在美国,而是在加拿大。 当地时间2017年8月4日,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宣布已向加拿大客户出售了10000磅(4535千克,4.53吨)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 与加拿大不同的是,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使得转基因三文鱼真正进入市场的计划停滞不前。 2016年美国综合拨款法案规定,FDA必须先出台一份转基因食品标签指南,告知消费者食品中含有转基因三文鱼,才能允许相关公司对含有转基因三文鱼的食品进行贸易。这一规定还出现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综合拨款法案中。 为了遵守综合拨款法案的这条规定,就在FDA批准转基因三文鱼上市销售的第二年(2016年),FDA又发出了进口警报(Import Alert 99-40),禁止进口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的鱼卵及由这种三文鱼制成的任何食品。这也意味着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不能将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进口至其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养殖基地。 而现在FDA选择解除进口警报,是因为FDA认为自己没必要再出台标签指南了。由于美国农业部在去年12月发布的《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要求强制性披露生物工程食品的信息,其中的生物工程食品清单包括三文鱼、大豆、南瓜等,FDA认为这一标准实际上已经满足了综合拨款法案的规定。 随着进口警报的解除,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卵现在可被进口到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在印第安纳州的养殖基地,繁殖成可供食用的三文鱼。美国人距离食用转基因动物食品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转基因鱼的国家 第一批可食用的转基因动物正走向国外的餐桌和超市。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转基因鱼的国家。 1983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领衔的团队将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鲫鱼受精卵,后来获得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实际上,“当时转了泥鳅、金鱼、鲫鱼、鲤鱼等等,前前后后花了3年时间,结果有些鱼长得很快。”朱作言说。1990年的《纽约时报》称,中国这个研究领先美国3年。 在借用人的生长基因后,朱作言尝试研发“转全鱼生长基因”的黄河鲤鱼。1991年,朱作言将草鱼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黄河鲤受精卵,获得的转基因黄河鲤生长速度快,饵料转化效率高。在同等养殖条件下,转基因鲤鱼平均生长速度比对照黄河鲤快52.93%-114.92%。一般黄河鲤需要两年养成上市,而“转全鱼生长基因”的黄河鲤鱼只需养一年就可达到上市规格,养殖周期缩短一半,养殖成本、风险以及渔民的劳动强度都得到降低。 “我们的转基因黄河鲤等于是用一个草鱼基因和鲤鱼杂交的结果。吃转基因黄河鲤的话就相当于吃一盘鲤鱼加上喝了一滴草鱼汤,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既然草鱼(含整套基因组)和鲤鱼杂交不会有人怀疑,为什么对一个草鱼基因和鲤鱼杂交的产品这么担心呢?”朱作言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0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率先完成了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的中试。中试研究同样表明,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生长速度快,饵料转化效率高。随后又培育出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的纯合子,并再次进行不同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家系的中试,进一步选育出养殖性状优良、遗传性状稳定的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家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炜曾表示,经过严格的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食品安全评价,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与对照鲤具有一样的食用安全性。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的繁殖力与生存力低于对照鲤,因此在自然鲤鱼分布的水域,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的生态风险甚至低于对照鲤。 延伸阅读: 什么是转基因三文鱼? 这种快速生长的三文鱼是一种转基因三文鱼,与传统的大西洋鲑相比,其成长时间缩短了一半。这种三文鱼在16至18个月内长成成鱼,传统三文鱼则为32至36个月。 这种三文鱼含有来自快速增长的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和海洋p嘴的启动子序列(DNA片段)。结合起来,基因和启动子序列就像一个“开”开关,使鲑鱼全年增长,而不是像野生或养殖三文鱼那样的季节性增长。 转基因三文鱼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研究,获得生长激素基因和鉴定DNA序列,第一个转基因鲑鱼创建于1989年,但直到近20年后,FDA批准了这种鲑鱼。 转基因三文鱼养殖上市过程一览: 2015年11月,美国FDA宣布批准一种名为AquAdvantage的转基因鲑鱼上市。这种转基因鲑鱼由生物科技公司AquaBounty研发。FDA称,这种转基因鲑鱼跟传统的大西洋鲑鱼一样,食用安全且营养也相同。这是人类第一种获准食用的转基因动物。 2016年3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暂时停止了进口“转基因(GM)养殖鲑鱼”的做法,直到该机构依法制定出此类转基因产品的“标签和指引”之后才能实行。 2016年5月,加拿大首次批准售卖转基因三文鱼,称安全无须特别贴标。同期,美国FDA要求必须在发出新的转基因产品标签和指引才可出售转基因鲑鱼;而挪威食品安全局(FSA)拒绝转基因三文鱼的申请。 2017年8月,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宣布,已向加拿大客户出售了4.53吨转基因三文鱼。这意味着,在公开市场上,转基因动物的食品完成了首次销售,该批三文鱼在Panama(巴拿马)的一个工厂用室内设备养殖而成。 2018年4月,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将在印第安纳州开始养殖。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 三文鱼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