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淡水产业发展空间面临进一步挤压

2019-3-24 09:00|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58922| 评论: 0|原作者: 唐东东|来自: 水产前沿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3月18日,湖北武汉的一场水产行业会议上,受邀报告嘉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殷战,较为隐晦和含蓄地表明了政府相关已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决策,将对国内水产养殖可能产生的系列影响...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文/图 水产前沿 唐东东
  
  3月18日,湖北武汉的一场水产行业会议上,受邀报告嘉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殷战,较为隐晦和含蓄地表明了政府相关已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决策,将对国内水产养殖可能产生的系列影响,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判断。
  


  报告结束后,笔者同殷战针对“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池塘尾水排放达标”两大重要话题,进行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尽管言语轻描淡写,但巨变或即将发生,预言还是妄言,业者都应有相应思考,毕竟时局已不同。
  
  谈“大水面”
  
  水产前沿:3月8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首次组织“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领导小组”,专家成员对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进行研讨,其意义如何?
  
  殷战: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意见》和多部门联合制定《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之后,都提出了将针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实施常年禁捕的要求。而在此形势下,全国尤其是长江流域众多大水面的水产养殖,未来的发展模式、相关容量标准以及针对性的增养殖支撑理论和技术,需要如何统筹应对?为此,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召开了有关专家代表针对大水面渔业的生态发展问题展开研讨,并在3月15日,发文成立了“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张显良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政策研究、科技创新、标准技术和示范推广四个专业工作组。
  
  按照小组的工作安排,将加快开展全国大水面的基础调查摸底分析和政策调研,开展大水面研究制定大水面渔业增殖容量标准和生态渔业标准体系研究,组织研发大水面生态渔业基础理论研究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总结提炼各地融合发展典型经营模式,研究提出促进大水面生态渔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政策,并尽快起草“促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在8月份初步完成基本框架性理念。这表明在此轮生态保护的形势下,大水面的渔业科学发展问题,已引起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关心和重视。
  
  水产前沿:确定大水面渔业增殖容量标准,作为自然水域操作起来感觉难度很大。
  
  殷战:自然水域是所有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排放后的集中地,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水体中吸纳各类营养物质总量基本处于增长趋势,当然其增加的趋势,受周边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实时影响。也就是说,水体的环境容纳量本就不仅包括水体自身存在的养殖活动,而是周边面源和点源所有纳入量、水体水文情势、区域气候、水体中自身生产活动的整体考虑的结果。显然,受水体周边人为活动影响必然对水体带来的是变化中影响,因此,科学确定大水面渔业增殖容量标准确实有难度,也必然是具有各区域个性的,而这将带来管理难度。
  
  如果是不投喂人工饵料或者不去人为肥水,按照水体营养状态、生态承载量,并尽量按照水体生态层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模式稳定,科学设计增养殖的品种配比和捕捞管理,也就是“人放天养”,通过水产养殖对象的增长,从而带走部分水中吸纳的营养性物质,不仅可以适当移除部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也可以保障部分名优特色水产品供应,安置渔民就业。大水面的这类科学放养鱼类的方式,其理念便是尽量利用水体中天然饵料,不再依赖人为添加营养物质,包括投饵与肥料,这当然对于过去投饵网箱养殖带来的饲料销量会有影响。
  
  如果主动投饵的大水面养殖方式,就意味着是向水体主动投入营养物质,按照水体总容量管理而言,正如我前面提及的,这将与水体周边环境比如陆上的产业发展和社会活动一样,可能需要作为一种点源营养物质的排放投入,纳入对水体环境容量的总体评价考量,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的价值去综合评价。因为这部分营养物质的排入,不同于生活和种植业面源难以消减,而是和其它例如居住小区建设规划一样,不建设,便是不会发生的。当然,许多特定水域,其周边环境生态容量相对良好,而如果特色投饵养殖能带来显著的经济价值,那么,在区域综合环境评价中也应受到地域综合产业发展的公平公正考虑,水产养殖单元应尽量采用科学的投饵措施和养殖设施,例如新型的收集投喂残饵的网箱装置等。对于此点,希望各地政府综合考虑到水产养殖产业的特色和价值,综合布局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利用,如同促进陆上产业发展一样,保障和促进某些高附加值、特色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当然,现在许多地方部门产业规划发展部门和环保部门的传统理念中,并未形成认真考虑水产养殖作为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布局。因此,牺牲环境容量让步于水产的产业发展,往往认识不足!
  
  对于水产养殖,我们国家尚没有划定如粮食耕作的底限面积和产量,因此,究竟水产养殖量需要保持至少在哪个水平合适?各地又是如何分配量化?这就可能引出一个问题:有没可能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水产养殖的环境容量评价的麻烦,直接不保留养殖区呢?
  
  谈《意见》
  
  水产前沿:前段时间,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里边提到:至2022年,主养区的池塘尾水排放要基本达标。距离这个目标不到4年时间,您怎么看?
  
  殷战:我国传统的淡水养殖过去是水生生物和多种养殖鱼类共生的混养池塘生态养殖模式,近30年来快速发展成为高密度投饵单养池塘养殖模式,不投饵的养殖方式所占比例显著下降。
  
  现在的池塘精养模式中,还做不到营养物质的零排放,现在看来最有希望的养殖模式是利用分区式综合养殖小区,也就是利用分区密集投饵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效率,但又综合利用过去水体混养的生态功能,实现水体中营养物质、水生生物的综合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废水处理。这类方式,关键将是可持续性和成本控制,而由于现有池塘需要腾出部分空间构建生态处理,相信会影响原有养殖产量。随着现在面临环境容量的考虑和水产养殖的产业转型,鱼的养殖产量会出现较大规模的下降,按照一般物价规律,相信至少部分品种的鱼价会出现上涨。因此,科学地实现转型,即使少养点鱼,效益可能还是差不多甚至更好。
  
  我认为,未来淡水养殖的主要模式比较可能是分区式综合养殖小区或是池塘设施化改造的某些模式,例如集装箱陆基推水、跑道推水模式等,其目标都是希望实现养殖过程营养物质的“零排放”,但目前还有一些技术关键问题尚待解决。工厂化全循环养殖设施,受能耗大、投资大等因素的制约,不太可能成为非常主流的养殖模式;大水面将主要采用的科学增养殖方式,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另外,还有稻渔综合种养,不投喂饲料或少量适当投喂。至于散养户的鱼塘,很难做到尾水排放达标,比较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不能投喂饲料或不能用化肥肥水,走回过去传统的混养、低产,自持自净的小农方式,不允许排放其养殖废水。
  
  水产前沿:您认为什么品种比较有前景?
  
  殷战:随着交通、物流、通讯、全球贸易的便利,以及标准化生产方式、质量安全控制、规模效率的推崇和要求,世界食物特色种类数量的减少是大趋势,正如有人在《一个世界,一种饭菜》所述。因此,我想未来养殖品种预估会越来越少。
  
  如果需要精细研发每个养殖品种的良种选育、精准营养、防病措施、药品疫苗、结合地域特征的养殖模式以及废水处理、物流和食品安全及加工方式等等成产业链配套的系统方案,就会发现现在的水产养殖对象种类太多,科研队伍无法满足其发展。因此,在水产养殖转型期,如果还如以前一样的多样性养殖品种,是很难适应接下来社会对产业的要求。拿畜牧行业来说,这么多年的驯化选育下来,作为主要的养殖动物,也就只吃那几种猪、牛、鸡等,其它的品种大多在驯养过程都未成功。鱼,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估计成产业链配套、完成好养殖生产供应等系统的标准产出发展方式的,只会有那么七八种吧,像挪威、丹麦长期就研究集中大西洋鲑、虹鳟鱼。我们国家的地域跨度大,可以是几个临近的省主推一两个品种,集合力量把一两个品种研究透已经非常不错了。所以,我有时候在想业界也许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不是每个品种都应该继续往前研究发展的。
  
  当然,回头一想,我们历史上长期地混养和非投饵方式,真正发展投饵密集养殖的时段并不长,也因此国内的传统主养品种都不大适应高密度的设施化养殖。而现在在国内适合高密集养殖的罗非鱼、加州鲈、宝石鲈等,却又都是由国外选育的,在育种、技术推广等科研人员的传统心态中,似乎也心有不甘!我也不好肯定国内该推什么鱼,为消费者着想,除去我国主养鱼类的肌间刺、降低其应激能力,以进一步提升它们在密集状态下的生长能力,可能是需要努力的目标。黄颡鱼、鲶鱼、黑鱼(生鱼)这些鱼,虽然可以以很高的密度进行养殖,但我个人总感觉这些似乎不太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里边对“鱼”的画面,即至少体形得像鲤鱼那样,才能符合那种年年有余“鱼”、鲤鱼跳龙门等传统认知。




  【关键字】:淡水鱼  产业  政策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