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西樵镇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位于南海西樵山西南侧的儒溪、七星、朝山、岭西村周边这一片1万多亩的基塘区域,是珠三角地区保留最完整的生态农业片区。这一片区和根植其上的基塘农业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和良性循环典范”。连片的方格鱼塘与现代化道路一起蜿蜒向前,“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栽桑”的百年农耕模式依旧上演。 珠三角最大基塘系统申遗 随着国家农业农村部启动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工作,佛山将基塘农业系统申请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悉,该项目现时已完成前期材料搜集,预计本月底上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 近日佛山出台了《广东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这为此系统申请加快了步伐。 从2012年开始,国家农业农村部每两年发掘和认定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全国共有91个项目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广东目前只有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成功入选。 近年来,佛山基塘区域不断开拓创新,构建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效益的新型多元化基塘农业系统,并辐射带动周边基塘农业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佛山基塘农业系统申请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条件越发成熟。 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保护区包括西樵山西南侧的儒溪、七星、朝山、岭西村周边的基塘区域,东至南九复线,西至岭西村环村路,南至沈海高速,北至环山大道,总面积10659亩。保护区被划为基塘农业恢复重建区(核心保护区)、基塘农业生产保护示范区(次核心区)、基塘文化宣教展示区和管理服务区、自然山水保育区五个功能区。 1、基塘农业恢复重建区(核心保护区) 主要指现渔耕粤韵的园区及其周边区域,总面积1082.7亩,规划桑基鱼塘800亩、果基鱼塘80亩、花基鱼塘20亩、菜基鱼塘50亩、草基鱼塘50亩。 2、基塘农业生产保护示范区(次核心区)指儒溪、七星、朝山、岭西四个村的连片基塘生产区,总面积达8563.8亩,规划建成基塘农业生产保护示范区,为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保护和发展提供示范。 3、基塘文化宣教展示区 主要指儒溪村东北部的平坦区域,总面积521亩。这里建设佛山文化长廊、基塘农业文化博览馆、岭南手工艺体验园、产品展销区。 4、管理服务区 主要指未来收回改造的厂房区域,总面积97.8亩,建设保护区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点及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等。 5、自然山水保育区 主要对园区范围内的山岗进行生态修复及保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景观价值,总面积393.7亩。另外,还将规划在山岗上设计观景平台供游客俯瞰美景,为园区的亮点工程之一。 生态旅游回归承载“乡愁” 今年50多岁的罗姨是廖江村的村民,她在渔耕粤韵园区内从事桑树管理。罗姨告诉记者,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缫丝产业受现代纺织业的冲击,养蚕业开始没落,鱼塘边上种植的桑树也逐渐少了。几年前,罗姨所在的廖江村的鱼塘由地政府租赁,用来打造渔耕粤韵生态园区。现在,不仅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罗姨从事桑树管理后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基塘模式的变迁见证了珠三角地区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孕育了独具岭南特色的水乡文化。 珠三角的基塘系统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遗产的文化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塑造了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水韵浓厚的民俗风情也是基塘农业系统的产物。 划龙舟、醒狮舞、飘色、广东音乐等水乡特色浓郁的珠三角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无不与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基塘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香云纱为代表的岭南服饰文化,也源于桑基鱼塘模式。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独特的美食文化。佛山岭南文化的衍生显然与珠三角大河小涌交错、基塘农业连片的环境基础密不可分。 如今,在技术的支持下,珠三角桑基鱼塘构建出新型的蚕桑生态循环体系,基塘农业系统的功能在拓深的同时,其承载的农业文化内涵也不断在拓宽。从种桑养蚕、养鱼至养畜,发展到深入开发和推广示范蚕桑食药用等新技术,基塘农业系统完成了农业功能的转变。 同样,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所承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在技术手段的支撑下不断延续和发展。(本文转自【佛山农业农村】。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