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摘要:噬菌蛭弧菌,减抗大环境下水产动保的“神器” 文/图 水产前沿实习编辑 李帅 叶丰齐 2019年伊始,环保风暴不停,水产品质量安全一直处于高压环境,农业农村部先后出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水产养殖用兽药及其它投入品安全隐患排查计划》《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等政策法规加强对动物源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促进养殖环节科学合理用药。降低药残,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然而,许多抗生素药品禁止使用,面对不断恶化的养殖环境,多种养殖对象病害频发,广大养殖户束手无策,究竟该用什么产品才能合规又见效? 微生物制剂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其中表现最亮眼的莫过于“噬菌蛭弧菌”了。在2019年中国水产前沿南京展期间,笔者走访一些水产动保企业,向他们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这一站,我们采访的是上海绿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绿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水产前沿展上 专一专业,专攻蛭弧菌 水产前沿:请您介绍一下绿奥生物本次展会带来的产品和主要应用的方面。 绿奥李总:绿奥生物自成立以来,专注于水产养殖中弧菌病害的防治。中国水产养殖品种多,病害复杂,研究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家企业的精力有限,只有专一和专业才能做好,所以绿奥首选附加值较高的南美白对虾这一品种进行应用推广。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绿奥在原有AQ、AB、RB微生物产品基础上,陆续推出了AB生物菌功能颗粒、AM型诺卡氏菌净、噬菌蛭弧微球菌颗粒等产品。 AB生物菌功能颗粒是在满足营养的基础上,添加多种有益菌,达到快速处理弧菌和改善肠道的功效,具有使用更方便、效果更明显、利用率更高的特点,推出这几个月来,市场反馈非常好! 上海绿奥生产的AB生物菌功能颗粒 诺卡氏菌净:能快递减少海鲈、加州鲈、生鱼、牙鲆、金昌鱼、大黄鱼等养殖过程中的诺卡氏菌,且增强鱼体的抗应激性和抵抗力。 针对底泥有害菌很难清除的问题,我们开发了蛭弧菌微球颗粒,将有效菌包被在球体里内,抛洒沉入池底后释放,有效消除有害菌,改善水质,促进养殖环境微生态平衡。 水产前沿:绿奥公司研究和推广蛭弧菌应用已有很多年,近几年又有多家企业加入到蛭弧菌这个行列,您对此怎么看? 李总:多家公司涌入这个行业的现象表明,蛭弧菌并不是在炒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能为养殖户解决问题的产品。既然市场有需求,那么大家就要齐头并进,共同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蛭弧菌是养殖水体中的“天然环境卫士”,与水产用其他益生菌、噬菌体不同,能够主动“捕食”(裂解)弧菌、气单胞菌等水产病原菌,这种“杀菌”作用不因病原菌的耐药性而发生改变,而且具有水质改良、增强养殖动物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提升养殖动物存活率与生长率的功效,因此是兼具多重功效的微生态制剂。 绿奥公司产能充沛,每年可向全国供应500吨原粉,储备了数十株优良的生产菌株,产品组成多样,噬菌范围极为广泛,解决了由于单一的蛭弧菌菌种“只能裂解一部分水产养殖病原菌”的局限性问题。不仅对弧菌、气单胞菌等常见的病原菌有噬菌活性,对爱德华氏菌、沙门氏菌等病原菌也有良好的裂解效果。由于每个地域、每个时期流行的致病菌不同,我们可按不同盐度、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品种提供大客户定制生产。 菌种多样化,常温保存,菌含量高 水产前沿:目前蛭弧菌产品的生产厂家和剂型有很多,养殖户很难选择,您有什么建议给大家? 李总:众所周知,蛭弧菌液体制剂的保质期短。有效菌含量在生产后1-3个月就锐减90%以上,应用效果的稳定性很难保障。但是由于生产成本低,售价也低,这对推动噬菌蛭弧菌的发展有利有弊。而蛭弧菌原瓶冻干粉对储存温度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储存不当,有效菌就会快速死亡。 有些蛭弧菌产品的菌种过于单一,且单位有效菌含量低,还有些产品使用能够“噬杀”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菌种,一旦使用就会对养殖环境中有益微生物菌群构成直接的威胁,适得其反。所以养殖户选择蛭弧菌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筛选,对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无影响的产品,才能使用。 菌种多样,有效菌含量高,保质期长,见效快,常温保存,这些都是绿奥蛭弧菌粉的特点,常规养殖水体使用一天后的弧菌含量可降低90%以上,对防治南美白对虾白便、偷死现象有显著的效果。 水产前沿:公司下一步有什么规划? 蛭弧菌的应用范围广泛,小龙虾、螃蟹、海参、海鲈鱼、黄鳝等养殖品种的有害菌防控均有很好的效果,鉴于绿奥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上的应用技术已很成熟,深受到养殖者信任,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关注海鲈、生鱼等养殖过程中的诺卡氏菌问题,以及螃蟹、小龙虾市场,这两个品种近年来由弧菌、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问题也非常突出。 公司发展需要人才,我们热忱欢迎经验丰富、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绿奥,共同发展。一个好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善,绿色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全行业的努力,在此感谢行业前辈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感谢水产前沿为大家提供交流的平台! 绿奥生物科技产品简介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