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政府将推出一些政策扶持海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政策你得提前了解! 文/图 水产前沿 吴佳辉 近几年,特种鱼养殖受到重点关注,而海鲈作为海水特种鱼中的一种,其产量位居全国海水养殖鱼类之首。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海鲈养殖又以白蕉镇作为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年产量约占全国的47%。目前,白蕉海鲈平均亩产量在8000斤以上,小部分塘口的产量甚至能够过万斤。由于这些年白蕉镇海鲈养殖不断发展,“白蕉海鲈”也成为了白蕉镇的一张名片。 2009年白蕉海鲈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斗门区获得“中国海鲈之乡”称号,2016年,白蕉海鲈荣获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为珠江流域四大名鱼之首,“白蕉海鲈优势区”获批2017年农业部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白蕉海鲈已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虽然这一路上,白蕉海鲈收获了诸多掌声,但养殖者还是慨叹:“白蕉海鲈声名远播,但养殖户还是难以获得稳定收益。遇到鱼价‘寒冬’,养殖亏损者不在少数。”该如何引导和推动白蕉海鲈的进一步发展,保障养殖户的基本利润?白蕉镇政府认为延长、衍生、完善白蕉海鲈产业链是有效的措施。因此,政府通过规划和打造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的方式,配套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创新金融产品、引入优秀企业、引进全国标杆性科研机构、鼓励扶持技术研发、建立规范化标准等。力争经过3-5年的时间,将园区打造成为:珠海市现代渔业产业示范园、珠三角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典范。 白蕉海鲈产业综合产值已过百亿 斗门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海鲈,在此后的30多年间,斗门区以白蕉镇为主要的海鲈养殖区,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目前,白蕉镇海鲈养殖面积2.98万亩,产量11.9万吨,年产量约占全国的47%,产值达到20.5亿元,其中一产产值为16.60亿元,其一二三产综合产值已过百亿。 注释:白蕉海鲈近年产量及产值数据 斗门区规划60000多亩土地发展白蕉海鲈 白蕉海鲈不仅产值第一,白蕉海鲈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对其产品质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鲜活鱼、海鲈鱼生、冻品、鱼片、调料鱼、即食海鲈等,都已远销国内外,并获得广泛的认可。 然而,白蕉海鲈产业建立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需要有完善的产业链以及优质产品质量保证。因此,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政府拟定《斗门区白蕉海鲈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2018-2022)》,为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白蕉海鲈产业布局 在园区规划中,灯一村、灯笼村、灯三村、昭信村、新马墩村将划分出15000亩土地作为白蕉海鲈高标准高效养殖基地、30000亩规模化养殖基地,以及1200亩海鲈精深加工区域。并且,在斗门港周边将建立白蕉海鲈产业科技城,建设有海鲈养殖基地、海鲈育苗基地(产卵池、集卵池、孵化槽、孵化环道)、海鲈营养研究实验室、海鲈病害研究生物防治实验室、海鲈深加工实验室、海鲈养殖技术规范操作实验室等,共12540亩土地面积。 4月11日,笔者在斗门港周边溜达了一圈,珠海绿兴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珠海诚丰优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市国通之山实业有限公司、珠海强竞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水产品加工物流企业已进驻园区。政府人员表示,白蕉海鲈需要从“散装散卖”到“高端品牌”转变,园区的规划有助于通过消费升级拉动供给端“品质革命”,打造白蕉海鲈精品品牌。 通过消费端需求拉动供给端“品质改革”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深度参与的“公司+农户”运营机制模式已初步形成。通过企业的检测和指导,要求养殖户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同时,企业也会向养殖户提供保底价格和服务。通过这种相互“督促”的方式,白蕉海鲈的加工、流通、冷链物流等产品销售渠道都获得了较大发展,养殖户也得到保障。 目前,白蕉海鲈克服了长途运输技术,运输时间控制在40h以内能够保证鱼的存活率。运输距离从珠三角扩大到粤港澳,再扩展到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区;而“互联网+”更是使白蕉海鲈遍及全国和东南亚市场,即食海鲈的网上销售量一天可达500斤,在东南亚市场也能见到白蕉海鲈的身影。此外,越来越多的著名商超向白蕉海鲈伸出合作之手,之山公司的主打品牌“鱼葉情”与永辉超市合作,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仙泉湖”通过华润万家超市覆盖广东市场……产品的多元化彻底打破了过去只有冷冻鱼的局限,促使终端销售有更多的产品去进一步拓宽、延伸销售渠道,白蕉海鲈产业也因此更加繁荣。 当然,产业的发展不止依赖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相互合作,农业科技的引进,也使得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补充。目前,产业园拥有研发平台3个,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研发成果81项,成果转化24项。 海鲈活鱼的长途运输技术的突破是其中一项科研成果,为养殖户创造了更高的利润空间。众所周知,当前市场上,鲜活鱼的价格都比冰鲜鱼高,鲜活海鲈的价格甚至比冰鲜海鲈的价格高出一倍。前文中也提起活鱼运输技术的突破,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介绍。 河口渔业研究所研发的适于海鲈活鱼的长途运输方法:运输前停喂3天,海鲈起捕后,经过冰水镇静处理、弓鱼(福建省建瓯市的地方传统工艺,用于保证海鲈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活性,并去除鱼肉的污泥味),将弓后的海鲈按一定的密度放置于运输箱水体中,长途运输过程中车厢内温度控制在15-20℃,运输时间控制在40h以内,将运输至目的地的海鲈解开,放置于水体中暂养代售。 白蕉海鲈活鱼运输技术(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2016.6) 而可以预见的是,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珠海无疑成为港澳的菜篮子基地。海鲈活鱼长途运输技术的突破,也意味着白蕉海鲈的销售途径将更加便捷与开阔,也为打造供港澳绿色食品重点示范区提供巨大的优势。 政府打造产业园区,为成员提供福利和多项保障 毫无疑问,白蕉海鲈在地理位置和产业链上都具有优势。如何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政府引导、科技引领、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各环节相互配合。为了产业园区建设启动和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将提供多项福利和保障,负责园区规划工作和园区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四网”配套,制定出台土地、科技、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业主落实基地建设用地,引进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养殖者入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科研成果 1.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区河口渔业研究所及本地种苗企业为载体,重点突破白蕉海鲈繁育与选育核心制约环节,已经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本地良种繁育体系。 2.依托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UIC)、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鱼病室、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海洋大学、通威集团,之山水产公司,嘉宜水产公司,天香苑公司和易泰水产公司等进行产学研合作。针对海鲈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亲鱼驯养、人工繁育、河口区淡化育苗、海鲈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海鲈活鱼商业化运输技术、海鲈病害防治技术和海鲈质量安全体系构建。 成员福利与保障 1.通过平台型(科技+生产+服务+流通)、龙头型(科技+服务+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型(科技+生产+服务+加工+流通)的生产流通模式,引进农业科技,为斗门区内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海鲈病害检测服务。通过养殖户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开展鱼价保底的措施,服务农户,扶持困难养殖等措施实施促使斗门白蕉海鲈的价格平稳上扬。 2.政府出台斗门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出台斗门区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业品牌名牌、种养标准和荣誉称号奖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等系列政策,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 3.完善农业园政策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土地、科技、人才、金融及生态保育等政策,强化政策保障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土地、人才、资金等,将获得一定程度的扶持和保障。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