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规模化养殖是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文 | 工业化水产圈 陈晓庆 图 | 青岛海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目前我国传统养殖业在资源和环境上的压力日益增大,循环水养殖、生态养殖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青岛海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兴智能”)运用十年时间,勤练“内功”,致力于打造专业的工业生态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与装备、海上网箱养殖系统与装备、IPA池塘循环水养殖设备、水产养殖废水(尾水)处理系统、智慧渔业养殖管理系统以及物联网软件的开发、制造、销售、安装和服务。 亚太展期间,笔者采访了青岛海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张云,了解海兴智能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看法。 青岛海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张云 工业化水产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青岛海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张云:青岛海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2009年开始正式与中科院海洋所进行合作,研制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循环水养殖设备,十多年来,海兴智能一直致力于打造专业、完整的工业生态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与各大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与交流,时刻关注着水产养殖行业的最新动态。海兴智能也是中国率先从事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成套智能装备研发、应用与产学研转化的企业之一。 海兴智能产业园 会议现场 工业化水产圈:您认为目前工业化循环水养殖行业的前景怎么样? 张云:工业化水产养殖的前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的倒逼,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了循环水养殖新模式并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传统的池塘养殖、流水养殖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密集养殖区由于长期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资源日益减少;养殖尾水含有大量残饵粪便甚至农药等有害物质,它的直接排放对于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当国家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时,就开始要求企业必须对尾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才能进行排放、迫使企业转型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以减少对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和污染。目前国家的环保形势非常严酷,从点到面逐渐对水产养殖模式进行严格的升级管控。 电器生产车间 激光切割机 第二是国家政策。工业化生态循环水养殖 ,其特点就是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养殖用水经过过滤,去除氨氮,杀菌,增氧等一系列措施,重新回到养殖场内。经过处理后的回用水甚至比原水更可控,不仅节约宝贵的水资源,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养殖环境的封闭性,使养殖鱼类的病虫害大幅降低。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推进该养殖模式,包括国家的政策层面,从事循环水养殖的企业或能够获得比较高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 工业化水产圈:行业快速发展,您认为这对企业发展有何影响? 张云:对于设备制造企业, 要想生存,就要就逼迫自己去提高技术含量,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对于我们的产品,现在也是往人工智能这方面去发展。并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产研合作,全面替代国外进口产品,未来像人工抛撒饵料、人工管控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现在全部都可以通过机械智能来实现,并且比人工更快速、更有效、更节能环保。 目前小规模的养殖场、养殖企业正在一点点发展壮大,实现产业的优化组合,或是成立一个联盟。不管是何种养殖模式,实现了规模化以后,才会意味着高收入、高水平,这也是一个未来的一个大发展趋势。 机械车间转鼓微滤机生产现场 电子车间循环水控制柜生产现场 工业化水产圈:海兴智能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哪些群体?近期销售成绩如何? 张云:我们的产品主要面对的是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公司,像东方海洋、国联、通威、天津海发等具有雄厚技术支持与投资能力的大型企业。同时,我们也在以点带面,由大公司带动起来之后,再逐步推广到小规模的养殖场、养殖户中去。 近几年来公司的销售收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我们一步一个台阶,小到系统上的每一个组件,大到整台套设备都坚持自主生产。每一个企业,他们对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着为客户量身定制,做个性化的产品。如果说前几年我们只是一直在磨练“内功”的话,那么未来几年我们将会实现稳步的发展。 工业化水产圈: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难题吗?是怎么解决的? 张云:市场需求的连续性差。市场需求目前主要以政府推动为主,缺乏市场自主行为的需求。目前在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希望能够开拓国际市场。 工业化水产圈:公司近期有何规划? 张云:第一是继续加大技术投入,练好“内功”。目前我们公司在做两化融合贯标体系的建设,把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升一个台阶,做好技术储备。我们还将进一步研发更高效、更节能、更具有先进技术的产品,同时巩固现有的产品基础,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其实我们公司还有一个产品理念,就是把售后服务的费用用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严格把控产品质量,降低售后维修次数和成本,实现效益和口碑双赢。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