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出路在哪里?国内对虾加工企业困境中转型:主动下沉贴近市场需求 之所以转变流通渠道,是因为原来传统的批发市场流通的产品多为统一标准产品,而连锁餐饮定制化、食材化、预制产品用得较多,这个明显的趋势也成为了业内在追求的方向之一。 文/海鲜指南(seafood-guide)沈基文 转型有很多种方式,对于大多数的对虾加工厂来说,渠道转型最为明显。 原来以批发市场经销商为主的流通渠道比例逐渐减少,对虾加工厂越来越重视与连锁餐饮集团直接对接,尽管这样的渠道转型跨度偏大,并且甚至还有些业务会压缩,但是对于对虾加工厂,尤其是大型的加工厂来说,渠道转型是有意义的。最大意义是,工厂离终端需求越来越近了。 在国联水产公开的2018年度报告里提到,以餐饮、经销客户为代表的B端渠道培育了公司的核心客户群,核心客户销售规模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国内前十大客户主要为餐饮和商超客户,占公司国内销售收入总额的40%,前十大客户销售收入金额同比增长67%,西式快餐业务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9%。 数据的明显增长对比直接反映了B端渠道尤其是餐饮渠道对加工厂产品的需求是增长的,大型的加工厂率先察觉到了。 大型加工厂不得不进行渠道转型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来自批发流通渠道不断压价的压力。“对我们来说,已经出血了,可是经销商还是在压价,因为不断有小工厂给他们开低价格。”一位湛江某大型加工厂的业内人士说。 来自广东虹宝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王克也提到,“打个比方,有些小厂的单冻虾仁和虾仁产品比我们卖得还便宜。正常人的理解思维是大厂的采购、集约化成本会低,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做的成本往往更高?就成本构成的话,我们采购的一定是上乘原料,小厂收的原料往往偏尾货,稍微便宜一些;大工厂需要工人,有水电,运营成本非常高,我们的工厂即使在11月份以后不开工了,但工人工资还要继续发,现在又过了人口红利期,人工成本一直在上升;大的厂家每年展会还会参加6-7个(布展费用并不低)。而小厂几乎没有这些费用。” “有时恰恰是小厂倒逼,使我们不得不下沉到到终端。下沉之后,我们反而觉得下沉到终端是蓝海。”王克说,“其实终端客户对虾类产品的需求是混合的,我们下沉之后我才知道用户的需求并不一样。我们以前的做法是将虾仁全都标准化生产,统一保水多少点,向市场推出的都是一致的产品。但是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其实有细分。比如虾仁产品有挂浆和免浆,经销商和厨师长对不同产品的理解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对B端的用户做一些市场的培育。只有下沉了之后,才能真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以前是通过经销商去销售,需求信息没有及时反馈到我们工厂,我们不知道客户的真实需求,所以我们做得也很被动,那时候只能听经销商说,而且衡量产品的维度只有一个,就是价格。” 大厂并不是一点优势也没有,在对接连锁餐饮集团上,大厂的优势非常明显。“对于渠道,尤其是B端的渠道来讲,显而易见的优势是大厂能给他们降低风险。这个市场其实特别乱,没有标准。以虾滑为例,同样是虾肉,制作成虾滑之后细胞纤维都已经被破坏了,已经不能检测出来虾滑的虾含量到底是多少。但是大厂往往能在产品质量方面有更多保证。”王克说。 鲜美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采购总监邹玉萍也介绍,为了提升产品品质,她们和国外养殖场有战略合作,“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前端资源的安全性,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很多研发和生产技术,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提升。” 渠道转型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原来传统的批发市场流通的产品多为统一标准产品,而连锁餐饮定制化、食材化、预制产品用得较多,这个明显的趋势也成为了业内在追求的方向之一。 “从产品来说,从最初向市场供应原料产品到去头产品,然后变成切块产品,再后来去骨去皮产品,到现在的调味产品,我们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研发。中国有58.5%的城市化人口,未来可能90后是我们的消费主力,这部分群体更忠于方便产品,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方向。”邹玉萍说。 广东恒兴集团副总经理谢海在罗非鱼、金鲳鱼、海鲈的内销上也有相同的想法:“预制品、水产品的食材化研发一定是个趋势,我们今年就主力向餐饮渠道推广,跟他们深度合作做产品研发。” 广东环球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诚也提到,“我们做惯了出口经营管理,我们现在不是在做规模,而是更注重做食品安全输出,所以我们现在更多是跟商超、餐饮终端对接,我们企业的目标是跟更多的伙伴去做一些定制化、标准化、在安全方面有相同的看法和观点的客户或伙伴。” 渠道转型,厂家跟经销商的关系更密切了,王克说,“现在经销商跟我们一起做市场营销,相关的信息由我们培训,我们希望经销商把消费市场的真实需求反馈给我们。当然,传统的经销商需要做服务。真正到干了5年或者3-5年的餐饮企业,拉一下数据就能知道我们的成本其实是划算的,其实就是产品成本构成越来越清晰。” [关键字]: 对虾 加工企业 转型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