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众合发(北京)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在当前的水产养殖过程中,解毒已经成了养殖的必要环节,定期解毒是维护水体稳定、保障动物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已经详细论述了养殖过程中毒素的来源和常见种类(药物残留、化工污染、藻类毒素、氨氮、亚盐、硫化氢、重金属等)。针对这些毒素种类,从业者及养殖者都在不断的开发、改进和完善去除这些有毒物质的方法,因此,水体中这些毒素的去除或转化为无毒物质的方法便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水产养殖用品市场充斥着各种宣称解除水体毒素的产品,但养殖者缺乏对毒素的认识,以为用过解毒产品就算做了解毒工作,便有了心理安慰。这些解毒产品是否真实有效我们暂且不论,但在养殖过程中,仅仅是简单的处理水体中毒素是远远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毒。 作为一线养殖者,最终收益是与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息息相关的。水产养殖动物出现中毒现象,往往是因为体内毒素蓄积到了一定程度才引发的中毒现象,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水产养殖中常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对水体中的毒素解了很多次,但养殖动物仍然呈现中毒状态,没有好转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养殖动物中毒了,但体内毒素没有解除和排出。 其实,对于水产养殖动物来说,体内毒素的解除和快速排出才是首要的、更值得关心的,这直接决定了养殖动物的健康和最终的养殖效益。体内毒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动物的正常代谢、生长和发育等,它关系着水产养殖动物的存活率和养殖的成败,因此,解除毒素应先从水产动物内部入手,减轻毒素对水产动物机体的伤害,减少损失,之后同时解决体外环境中的毒素。很多养殖者可能只注重了水体中的毒素的解除而忽略了体内的毒素残留积累,从而导致解毒效果不明显,动物中毒症状没有明显缓解。 肝脏是水产动物最大的解毒器官,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和结合作用等对毒素进行化学修饰,使毒素解除毒性并利于排泄,但肝脏的解毒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体内产生的或由外界进入体内的毒素过多,超出了肝脏的解毒能力,仍然会发生中毒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外部辅助产品来保护肝脏、增强肝脏的解毒排毒能力,例如众合发公司的天の素1号(图1)。 快速排出体内毒素 图1,天の素1号 很多养殖者对众合发的解毒100都很熟悉、很认可,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解毒100是针对水体环境中各种毒素的,而天の素1号是针对动物体内毒素残留蓄积的,它们是一对黄金搭档,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天の素1号是由纯天然植物经特殊工艺提取加工而来,它是一款既可内服又可外泼的排毒保肝产品,最突出的功能是将体内毒素化解并快速排出体外,它能直接通过鳃部和体表进入体液循环,发挥功效(图2)。 图2,天の素1号作用机理 相对于内服给药过程,外泼解毒更为直接、快速,解决了中毒后不摄食和摄食后因“首过效应”即经胃肠道和肠粘膜代谢等带来的损失等问题(图3)。 A.传统内服解毒 吸收率更高、起效更快 B.外泼解毒—天の素1号 图3,排毒保肝产品的两种代谢路径 此外,肝脏还是水产动物重要的代谢器官、最大的消化腺,它在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发育、代谢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着代谢、消化、免疫、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产生凝血酶原等多种功能。因此,要想水产动物长得快、产量高且发病少就必须定期使用排毒保肝产品,因为对于水产动物而言,中毒往往不是指动物短时间大量接触毒素后的急性中毒反应,而是长期低浓度接触毒素的慢性中毒,此过程缓慢持久,危害更大。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水处理剂及产生的残饵和养殖动物的排泄废物的累积,使得水产养殖动物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毒素在进入动物机体后,通过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发挥毒性作用,损害机体正常的组织及其生理机能,使养殖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导致养殖效益下降。所以,解毒不能仅仅是一个应急措施,而应该成为水产养殖日常管理中必需的一环。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