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金攀宇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七月,是河蟹养殖问题最多一个月——缺氧、河蟹第四次脱壳伤亡、水草上浮腐烂、有害藻类爆发统统集中在这个月,同时也是梅雨季节向高温期过渡的一个月——多雨、低压、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频发。然而在这样恶劣的天气环境下,却是河蟹生长最为快速,对于营养需求日益增加的一个阶段。 随着河蟹吃食量增大、投喂量增加,池塘残饵粪便也随之增多,往往会引起底质和水质的恶化。如果管理不及时,极易引起环境的突变,导致河蟹体质下降甚至死亡。那么,在这异常气候的七月,我们在河蟹养殖过程中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让我们养殖的河蟹健康快速地生长呢?接下来笔者针对河蟹养殖过程中的溶解氧,为大家浅析河蟹养殖的“七”月管理要点! 溶氧影响池塘溶解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天 ①、大气压:大气压在101.0kPa以上池塘溶氧正常,101.0kPa以下要小心,100.0kPa左右易出问题,99.5kPa左右亮红灯,随时可能出现严重缺氧问题。 ②、温度:池底水温30℃以下池塘溶氧相对正常,33℃达到临界温度,35℃问题开始大量产生,爆塘风险增加。 ③、风力:晴天大风,水体上下对流明显,底层温度升高,晚上降温,表层水温迅速下降,形成底热导致底层缺氧。 ④、雨水:下雨本身是增氧的过程,但由于雨水的温度一般在10℃左右,而高温天气养殖池塘水温一般在22℃以上,当雨水大量进入池塘会迅速降低表层水温,形成底热返底现象,尤其是晴天突降暴雨,瞬间形成底热导致底层缺氧。 2、水 ①、水位:水位的高低决定了池塘底部的气压和水温。要想降低缺氧风险,需做好以下措施:晴天高温加深水位、阴天低压降低水位;白天适当加深水位、到了傍晚降低水位,凌晨2点逐渐加深水位,并且加水过程本身就是增氧的过程。 ②、透明度:水体透明度越高,水的通透性越强,水体悬浮耗氧物质越少,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越高,同时水草藻类的产氧能力也会增强,并呈现立体式分布,增加了池塘底部产氧能力。 3、底 ①、底泥:清塘、晒塘不彻底会导致淤泥多,池底脏黑臭的问题较多。 ②、饵料。 会选料:选择全熟化、超微粉、动物蛋白高植物蛋白少(肠道能够消化吸收淀粉的酶少)、无粘合剂加工工艺的饲料,提高饲料的吸收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减少吸收差、代谢多带来的池底耗氧加重,底部有害指标超标的问题。 会查料:河蟹正常吃食在4-6个小时,在投饵量充足的条件下,吃得越快说明池塘的溶解氧越高,检查池塘饵料是否有剩余,饵料在水中时间越长,流失越重,易造成底部残饵增多,加重底部耗氧。 会喂料:河蟹在哪里喜欢多吃料,和我们钓鱼选择合适的钓位类似,把握准确的位置可确保河蟹快速均匀吃料,提高规格整齐度,并且减少饵料残留。晴天高温投喂在深水处、阴天低压投喂在浅水处;上风口适当减少投喂、下风口增加投喂。 ③、螺蛳:适当的螺蛳不但可以起到净化底质、净化水质的功能,同时又是非常好的鲜活饵料。 4、水草 水草在河蟹养殖池塘可以说是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白天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晚上作为消耗者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那该如何提升它的产氧能力,降低其耗氧能力呢? ①、水草过于茂密,池塘底部产氧少、耗氧重、黑根多、白根少(如图1),要及时进行“舒行”形成通风沟。 ②、水草过高,草头出水面,产生的大部分氧气会直接流失到空气中,根据水质情况,及时“打头”保证产氧能力最强的草头部分浸在水面以下。(如图2) ③、水草太少,遮阴效果差,水温易升高,水质容易变浓,影响河蟹规格,在梅雨季节,相对温度较低的时候,及时降低水位补栽水草。 ④、水草腐烂,会带来缺氧并伴随着中毒的症状,需及时彻底捞除腐烂水草,改善底质环境,解除毒素。(如图3) 5、藻 ①、蓝藻(如图4)、甲藻、裸藻较多的池塘,水体上层溶氧高,底层溶氧低;白天产氧强,晚上耗氧重。相对应的底栖硅藻多的池塘,水体底层溶氧更高,更有利于底栖养殖对象的生长。 ②、倒藻:藻类死亡会大量沉积在池底并伴随少量悬浮在水中,加重池塘耗氧增加池塘毒素,对于底栖类养殖动物往往是致命的。 6、药 ①、肥料:肥水的过程本身就是耗氧的过程,在养殖的中后期,由于饵料投喂的积累,池塘底部的残饵粪便也会积累增多,这时池塘的“氮”、“磷”肥往往是过饱和的,所以在养殖中后期建议多使用“碳”、“钾”肥来平衡促进“氮”、“磷”肥的吸收利用。 ②、糖类:糖类产品在养殖过程中被大量的使用,例如“葡萄糖”少量使用会提高河蟹的抗应激能力,而大量使用,往往会增加河蟹的血糖升高,河蟹对于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下降,并且大量使用糖类会使池塘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往往会引起耗氧加重。 ③、消毒杀菌类:消毒杀菌类产品分为两大类--化学消毒剂和生物消毒剂,化学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于池塘藻类及水草造成危害,影响其产氧能力,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倒藻、池塘严重缺氧的现象;同时化学消毒剂对于河蟹存在一定的刺激,正常阶段慎重使用,脱壳期严禁使用。建议使用生物消毒剂,用以菌抑菌的方式来去除池塘过多的有害微生物。 ④、微生物制剂:温度的不断升高,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频繁,例如“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这一类产品在正常活化繁殖的情况下,对于水中溶解氧的要求极高,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这也就意味着,它们的使用往往需要在良好的天气及水质环境下使用,当池塘的溶解氧较低时,它们的使用会引起池塘的缺氧,严重时甚至无法活化繁殖。 池塘出现缺氧的表现有哪些? 1、河蟹 河蟹缺氧分为两种,环境性缺氧和生理性缺氧: ①、环境性缺氧:由于池塘中溶解氧过低导致,根据上文提到的影响池塘溶氧的因素我们加以判断,正常情况下,多以下半夜上草上岸为主,因为池塘溶解氧主要来源于水草藻类的光合作,天黑之后,水草藻类不再产氧,池塘进入氧气消耗的过程,所以越临近天亮时分,池塘的氧气越少,河蟹的缺氧症状越明显。 ②、生理性缺氧:由于河蟹自身不能够将氧气吸收运载到血液中或吸收运载到血液中的氧气与自身新陈代谢不匹配而导致,如:亚硝酸盐、硫化氢中毒都会引起河蟹自身不能将氧气吸收运载到血液中,从而引起生理性缺氧,缺氧症状与环境性缺氧类似,都会上草上岸,不同的是,环境性缺氧在太阳升起,池塘溶氧充足时河蟹会进入到水中,而生理性缺氧则不会,甚至全天都会在草面岸边活动。而吸收运载到血液中的氧气与自身新陈代谢不匹配多发生在水温较高的高温季节,由于河蟹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改变,当池塘水温过高,河蟹自身的新陈代谢加快,对于氧气的需求量增大,而这时往往会出现河蟹上草上边的现象,当池塘水温逐渐降低,河蟹自然进入水中。 2、螺蛳 螺蛳在河蟹养殖过程不仅仅作为水体净化者和鲜活饵料的角色,同时也担当着“警报”的角色,当螺蛳出现大量聚集在池塘的水岸交界处,并处于静止状态时,往往说明池塘处于缺氧的状态。 3、水质指标 ①、PH值:pH值的高低直接反馈池塘水草及藻类的活力及数量,当池塘pH值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段突然由高变低说明池塘水草及藻类的活力下降,产氧能力降低,这时应及时预防缺氧。 ②、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产生是由于硝化细菌在硝化不完全也就是溶解氧过低的时候所产生的,所以当池塘亚硝酸盐含量从低到高变化也就说明了池塘处于缺氧的状态。 4、水草 水草在池塘也是很好的一个指标生物,当水草由干净清爽突然变脏,上面附着大量泥浆及死亡藻类,说明池塘出现了倒藻、返底、缺氧的现象。 5、藻类 藻类的种类及多少直接反映于池塘的水色,当池塘水色突然变化,甚至直接变清,说明池塘出现了藻类死亡甚至倒藻的问题,这时池塘产氧能力下降,底部耗氧物质增加,池塘出现缺氧症状。 6、饵料 河蟹吃食的快慢、吃食量的多少直接反馈了池塘溶解氧的高低。溶解氧越高,河蟹消化吸收的越快;溶解氧越低,河蟹吃食变慢变少,所以可以通过河蟹吃食快慢和多少反馈池塘溶解氧的情况。 池塘缺氧的急救方案 1、打开增氧机、水泵。 2、由下风口往上风口撒气泡氧(粒粒氧)配合原子氧(氧化型改底)。注意,由于气泡氧多为碱性物质,使用前要先测定池塘氨氮的高低,如果池塘氨氮超标请勿使用,会引起急性氨中毒。 3、全池泼洒液态氧(氧生源)配合能够迅速打破水体表面张力,让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到水中的表面活性剂类产品(速立安)。 4、隔天使用抗应激产品恢复河蟹体质,同时使用生物消毒剂预防激发性感染。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