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再过几年,中国养虾业又是一番新景象。 文/图 水产前沿 李钒 近期,笔者走访了珠三角、粤东、粤西等对虾主产区,虽说行业发展有先后,模式定位也各有千秋,不可断下结论谁优谁劣,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行业在发展,养殖户的“技能”也在不断进步,特别是养虾高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现将一些走访见闻与大家一起分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或许再过几年,中国养虾业又是一番新的景象。 珠三角的虾塘 广州番禺冯老板:数据化养虾更踏实 今年,冯老板将他的养虾装备再一次升级,引进了一套先进的塘头水质实时监测设备,在手机上、在房间的仪器上就可以实时了解池塘的水温、pH、溶解氧数值,在相关的数值过低时,会马上发出警报,或自动开启增氧机。设备也会自动将数据保存在系统中,手机上就可以随时查看发现规律。现在,他所有的池塘都装上了该设备,在当地显得有点“另类”。 “数据化养殖肯定是未来的方向。”四十多岁的冯老板说到,“用了这个设备后,起码我知道什么时候溶氧是最高的,什么时候是最低的,有什么变化规律,用了药以后水质有没有变化等等。我所看到的是整个养殖过程的数据,不是单个时间点的数据。养了那么多年虾,现在终于有一台设备告诉我养虾的一些规律了。” 他今年的养虾成绩也不错:4月9日,5.5亩塘共投苗21万,养殖60天达到55头,85天达到37头,共出虾4510斤,亩产820斤。 物联网技术加持下的水质检测 传统水质检测很繁琐 南京?辉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专注于物联网水产养殖技术的公司之一,其负责人徐航涛介绍,国内有1000多万渔业从业者,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普及,其市场潜力不可忽视,智慧渔业、自动化渔业、机械渔业的市场潜力将达到千亿级的水平。特别新一代的养殖达人,对高科技的接受以及需求度非常高,这一部分人将成为推动智慧渔业的中坚力量。再过几年,中国水产养殖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京禄辉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徐航涛(右2)看好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由水产前沿主办的“第八届养虾高手年会”12月将在天津举行,工业化、智能化养虾也是其中的一个主题,我们将遍邀相关业者共同探讨工业化、智能化养虾的最新解决方案,敬请关注。 中山东升黄老板:自动投料船喂虾更轻松 中山东升的黄老板很年轻,从父辈接过家里的饲料经销、养殖等事业后,也开始寻求一些新的突破。今年他率先引进了第一台自动投料船,用于他的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的混养塘。 一到12点自动投料船就准时开启,围绕塘边均匀地撒料,投料结束后就会自动停靠,而且有太阳能充电功能,不用担心电力不足的问题。黄老板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虾料放入投料仓,其它事情就交给自动投料船去完成了。 “今年我是第一次使用自动投料船,省人工,投料精准、均匀是最大的优势。我设定好投料时间后,就可以完全不管他了。价格也是可以接受的,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黄老板还在不断摸索使用效果,如果达到预期,他的6个虾塘将全部配备自动投料船。 投料船停靠在池塘边 此外,在益生菌的使用上,黄老板也是别出心裁。每一个池塘边上配有一个发酵桶,通过一根管子延伸到水车式的增氧机处。菌液发酵好了以后,打开阀门和增氧机,发酵液通过水流向全池扩散,免去了全塘泼洒的工作,在黄老板看来,效果比全塘泼酒效果还要好。 塘边的发酵桶 省人工、效果好,投料机养虾风靡湛江坡头 笔者走访湛江市场时也发现了一些养虾界的“鬼才”:比如“喂虾不动手”的老莫,而且带动了周边老百姓竞相效仿。从前年开始,在湛江坡头养虾的莫老板另辟蹊径,摸索起了投料机养虾。据莫老板介绍,由于养殖效果好,省人工,他周边90%的虾塘都用上了投料机,说明这个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莫老板分享了他的投料机定点投喂的方法: 1、1台投料机适用于10亩、投苗量在30-40万尾以下的池塘,如果面积超过10亩,或投苗量达到60-80万尾,则需要加一台投料机。 2、早上8点开始投料,调好投喂频率,中间不停机,一直投喂到晚上9点,相当于1天连续投喂13个小时。 3、从1号料开始使用投料。 4、在投料机边上设置一个料台,用于观察虾吃料情况。 5、虾料呈扇形射出,射程7-8米。对虾摄食一个半小时后会继续回来觅食,大虾先吃,小虾后吃,大小虾都可以照顾到。 莫老板总结了投料机定点投喂的优势:1、大小均匀,有没有“公孙虾”;2、省人工;3、投喂精准,料比低,对虾生长速度快,同比可以快10-20天左右;4、饲料不容易浪费,不易坏底,而且虾一直在活动,体质好;5、相比其它投料机,他选择的机器更便宜,800块一台,节省了很大的成本。 江门养虾高手:好虾苗+低密度+PVC底管增氧 江门的养虾高手杨启龙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使用PVC底管增氧,至今仍在沿用。同时,他也是当地摸索无藻养虾的先行者。大概思路是:去繁存简,清水放苗,浑水养虾,尽量少用菌和肥,养殖过程做得最多的处理就是“杀藻”。主要保持足够的增氧,虾是比较好养的。但是杨启龙现在也遇到头痛的事,近年来的水很容易肥起来,藻也难控,因此他的养殖思路也在变化,尽量化繁为简,选择优质的虾苗,降低密度,亩产设计在700斤左右,不盲目追求高产,以速度取胜。 底增氧系统 此外,笔者还发现珠三角的养殖户对增氧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产的池塘基本上都是1-1.5亩配备一台增氧机,而几年前,基本上都是2-3亩配备一台增氧机,相当于增氧的能力提高了一倍。增氧能力强的池塘,成功率也较高。这对于有条件的池塘,增加增氧机可能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