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水产动保的革新来了!“工厂搬回家”创造出巨额效益 文/ 水产前沿 李帅 图/ 海一(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第二届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调研行期间,笔者走访了福建南美白对虾养殖最集中的漳浦赤湖和亭里,这里土塘和高位池并存,养殖水平全国领先,土塘亩产可达2800斤以上,高位池10000斤比比皆是。故水产圈有俗语笑称“中国养虾看福建,福建养虾看漳浦”。 据笔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养殖户的观念更新较快,养殖过程中更加注重水体环境的管理养护,一亩高位池动保产品花费普遍在1万-2万元之间。如果遇上养殖不顺遂,投入就会更多,因为白虾的生理习性和养殖特点,活菌类和藻类产品用量最大,占到了五成以上。 而这两类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活性成分锐减太快,据相关技术人员介绍“半年损耗率在7成以上,产品从生产运输分销,最终到养殖户手上有一段时间。一旦存储条件不好,根本没有效果。”剂型也大有门道,液体产品为了防止胀瓶,要进行特殊的包装,里面还含有很多水,运费也高。冻干粉剂真空包材成本昂贵,用完之后却只能当废品卖,这些都需要养殖户去埋单。 养殖户把乳酸菌倒入发酵罐 但是在漳浦养殖户的塘边家里,笔者常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器材”,养殖户往里加些原藻种和菌种,就能扩培上百倍,成本平摊之后低廉到无法想象!有人一年2造虾用下来已经省下了一部车! 笔者联系到该发酵罐的生产厂家,海一(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卓火龙向我们介绍了产品开发的前世今生。 海一(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卓火龙(右) 投资研发,工厂搬回家为养殖户做实事 水产前沿:我们了解到公司在主推一款塘边发酵设备,这种想法是怎么来的呢? 卓火龙:我们发现养殖户购买的动保产品包装占了很大的成本,然而这些包装并不能给养殖提供效益,都是当废品卖的。同时运费也占很大的成本。从生产到养殖户手上,周期也有一段时间,这期间菌的活性会降低,数量也在逐渐减少。我们做过测试,半年损耗率会在70%以上。于是我们就开发了“把工厂搬回家”系列产品,鼓励客户现场去做一些产品,既省成本,效果又好。 水产前沿:那么这个系列产品有什么具体数据吗,造价高吗? 卓火龙:我们主推的菌藻扩培器,设备造价不高,操作简单,能帮养殖户做些实事。设备重在实用,该有的功能都完善,没有浪费成本在美观方面。这种设备需要比较有理念的养殖户先试点,据我们跟踪统计,前期活菌类产品成本会降低一半。随着操作水平提高,未来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降至1/3都是可能的。公司还有自己的养殖试验基地,不能纯粹在实验室做产品,实验环境比较理想化,真正的养殖环境是露天的,产品要在极端环境里面测试,严谨的去做开发。 目前“工厂搬回家系列”总共有三款,一个是EM发酵套餐,让客户现场发酵EM菌;第二款让客户现场自制发酵饲料;第三款菌藻扩培器,让客户不受天气、气温影响,自己培养小球藻、光合菌、乳酸菌等产品。以后,海一公司继续加大科研力度,生产效果更好、使用成本更低的产品。 水产前沿:很多人认为动保行业门槛低,不需要研发和核心技术,海一是怎么做的? 卓火龙:海一每年都不少于营业额的5%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我们学习的就是华为,花精力在研发上面拥有自己核心技术和产品。不是所有创新都是有结果的,失败了我们还是坚持技术研发投入。工厂搬回家系列就是这两年的成果之一,通过不断的创新,每一次都吸引一些人成为我们的黏性客户。到后面创新的风险会越来越低。基础研发投入较大,我们给自己定位就是创新型企业。短期内技术储备的投入并不能直观的转化成营业额,但未来潜力很大。 华中新增的养殖面积是未来的蓝海市场 水产前沿:最火热的小龙虾今年价格涨跌浮动很大,很多养殖户都是亏损,包括行情好的17-18年,亏钱的也大多数?这是为什么呢? 卓火龙:从行业发展来说肯定如此,逐年扩增的养殖面积,成功率再低,养殖总量还是不断增多。如果每一个人都成功的话,小龙虾就会变成白菜价。小龙虾今年亏损还有一个原因,转养的人太多,虾苗供不应求,品质良莠不齐,价格过高,而成虾产量过多,且过于集中上市,导致价格下降;另外,小龙虾深加工产业还不够大,小龙虾走活鲜多,这也是小龙虾价格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水产前沿:面对如此低迷的行情,养殖户该怎么另辟蹊径提高效益? 卓火龙:反季节养殖是出路之一,类比南美白对虾,夏天价格低,冬棚虾行情好。如果小龙虾养殖户能有技术能让自己的虾快别人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上市,错峰出虾。或者稻虾高峰期一过,暑期最大的消费季节还有虾可出,就有很大的议价空间。深加工也是提高小龙虾附加值的方式,像盒马生鲜、周黑鸭都有盒装真空小龙虾,但口感上还是和鲜活有差别。我认为小龙虾食品研发方面肯定要做一个提升。 水产前沿:我们了解到最初海一是不想涉足小龙虾板块的,为什么现在又如此看重? 卓火龙:小龙虾有环境安全方面的问题,会打洞影响堤坝安全,同时也是外来物种国家会管控规模;第二市场消费能力有限,盲目扩张可以持续多久?会不会是昙花一现?这就是原来我们不想做的原因,而现在我们做华中市场,是看重背后的养殖塘口和面积,养殖品种可以更替,但是水产行业不会消失。我们看中是未来巨大的内陆水面,为农民增收,为民众提供安全的水产品,为国家的绿水青山。这些都是我们企业家的机会。 规范自身,回归产品竞争 企业才能走的更久 水产前沿:未来动保行业主流的模式会是怎么样?动保直营门店是否还有机会?业务员会不会被互联网销售取缔? 卓火龙:直营店要看市场的份额和人员的配置,如果一个直营门店一年销售100万,上限是配置3名驻店人员。目前来说,水产行业的痛点问题就是“会卖药的人越来越多,会治病懂养殖的人越来越少”这是行业的普遍问题,各公司培训员工,都是销售为王,却忽略养殖管理、技术服务的培养。 水产前沿:很多企业忧心行业现状是“劣币驱逐良币”,企业该怎么寻求出路? 卓火龙:海一是想做长久生意,不会违规生产,更不会做昧良心的事情。今年养殖事故频发,就是部分企业违规生产,盲目追求效果导致的。我们有时会给客户算成本账,原材料生产运费人员工资,最终多少钱都是明朗的。我们从不去打价格战,像控弧菌类的产品,我们的价格不便宜,但市场占有率高,客户还是认准效果的。市面上山寨我们的产品太多,对企业来说,要讲品牌,避免伪劣产品以假乱真。另外活菌产品的用量和纯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保产品的效果,杂质没有通过高纯度提纯剔除掉,甚至会有反作用。在海一的产品里面,有些原料采购人用级别的,为了实打实的效果和安全性,我们愿意去追求高品质。现在水产动保是繁荣和乱象并存,想让企业长久发展,一定要从产品品质入手,不能去炒概念,更不能轻易降低品质。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