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美味不可挡,生存靠养殖,生鱼有大作为! 文/ 水产前沿 林贞武 据说有这么一种入侵鱼,在国外泛滥成灾,长相吓人而且还不挑食,河道里面不管是什么鱼虾贝类,统统帮你清除,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前两天看到一个报道说是在美国已经被当成“怪鱼”来看待,其生命力以及繁殖能力超强,抓不完毒不死,当地环境资源部表示“太难了”,政府不惜重金鼓励人民将其清除。当笔者看到这个号称淡水鲨鱼的时候,一眼就认出这不就是我们养殖户养殖的生鱼(黑鱼)么?在中国都已经被吃到只能靠人工养殖才能够维持供应。 类似这种生物入侵欧美引发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说生蚝,大闸蟹,亚洲鲤鱼等,只不过像牛蛙,小龙虾等就没那么幸运,入侵我大中华,分分钟被吃成濒危物种。 乌鳢亦称黑鱼、生鱼,属鲈形目,鳢亚目,鳢科,鳢属,是一种肉食性凶猛鱼类。乌鳢对外界环境要求不严格,生活适应能力较强,即使在溶氧不足的水域中仍能生存。乌鳢在养殖上要求不高,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乌鱼渐成为特种水产养殖品种。 近3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乌鳢的天然资源大幅度减少,乌鳢成了水产类中的稀有品,为顺应国内外贸易市场的需要,许多地区开展了人工养殖乌鳢的科研与养殖实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苗种繁育技术与人工配合专用饲料的突破,为乌鳢养殖业走向商品化、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目前在中国的年产量达46万吨之多,在很多养殖区域都能见到其身影,主要产区集中在广东佛山、中山、浙江湖州、安徽蚌埠、江苏、山东微山,另外湖南、四川、福建等地的养殖量也逐渐增多。与加州鲈鱼、黄颡鱼等品种名列特种养殖首选前列。 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变大,其病害逐渐严重,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可小觑,据统计今年开春单单佛山地区由于水霉烂身出问题的鱼塘比例达到2成之多,其中全塘损失的也不在少数。过年前后的水霉以及烂身病,错过前期治疗基本上无药可医;生鱼诺卡式在4、5、6月份和11-12月份为发病高峰,其病程之久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8-9月份时候生鱼舒伯特气单胞菌也是一大传染性的疾病,此病来得快去得快,关键在于科学处理;此外还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弹状病毒病,目前暂时无针对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丁虫等寄生虫病;肝胆综合征体内自身调节病害;此外还有水质型的疾病等,总而言之,虽然生鱼耐受外界环境的能力比较强,但是平时必须得做好必要的预防,减少损失。 视频:生鱼水霉烂身 生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食品,其含肉率高,又无肌间细刺,是老少皆宜的鱼品之一。经笔者查阅相关其资料后得知,生鱼每100克鲜鱼肉中,含蛋白质19.8克、脂肪1.4克、糖1.2克,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据医籍记载,乌鳢还有去瘀活血、滋补壮阳、收肌生津、怯寒调养等药理作用,肉质饱含18种氨基酸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据中医记载生鱼具有补脾益气作用,常用于产妇、小儿、风湿患者的辅助食材。在东南亚及中国两广、港澳台地区一向被视作佳肴兼补品,故而身价不凡。此外,乌鳢离水后不易死亡,死后肌体也不易腐败变质,所以更便于长途运输与加工。 随着生鱼产业的持续发展,这条鱼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最近这几年在珠三角的肉片厂逐渐增多,各式各样半成品陆续推向市场。冷链的持续铺设以及生鱼肉片等加工行业的发展,更是将生鱼的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宽。鱼片,鱼柳,鱼丸,酸菜鱼,水煮鱼等半成品样式层出不穷,水煮,红烧,煲汤,烤鱼,纸包鱼等做法可谓是在满足吃货们的胃的路上不断探索, “最近这几年生鱼的市场行情一直处于波动状态,行情大好的时候,分分钟豪车买起来,行情不好时候也能亏到底裤都没有”一养殖户开玩笑说。随着养殖量逐年增多,当集中出鱼时候很容易造成价格跳水的风险,以前养殖行业流行着一句话“一衰衰三年”的说法。就拿近两年的行情来说,据统计2018年的生鱼产量为459277吨,造成短期内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生鱼价格自2018年9月份从12块多每斤之后随着新鱼的大量上市,塘头价开始下跌,持续至2019年塘头价格最便宜时候只有4-5元/斤,低于成本价,养殖户处于亏本状态,很多人开始不看好这条鱼导致2019年放苗量大大减少。后续在猪瘟持续缺肉的拉动下,水产品价格逐渐回暖,生鱼趁着这么一个风口在4-5月份时候价格开始慢慢回升,另外随着深加工行业的不断发展,生鱼凭借其自身的肉质优势也搭上了这么一趟顺风车,预计未来鱼价变化速度会变快。市场的变化慢慢让养户朋友看到了希望,“各种综合因素下这条鱼流通走货量迅速增加,广东日走量达200多万斤左右,而由于病害以及投喂上的因素,其新增重量并不明显,存塘量消耗迅速,加上今年头批鱼以及秋苗放苗量少成活率低等现状,预感留给生鱼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一业内人士表示。 【关键字】:养殖前景 生鱼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