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水产种业路在何方?桂建芳院士等众多行业大佬今天发声了

2019-12-23 16:09|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48131| 评论: 0|原作者: 水产前沿 林贞武 贺志义|来自: 水产前沿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2019年12月22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以“种业兴渔新动力,绿色湾区新动能!”为主题的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在广州正式开幕。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暨广东渔业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文/图 水产前沿 林贞武 贺志义

  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会议现场

  2019年12月22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以“种业兴渔新动力,绿色湾区新动能!”为主题的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在广州正式开幕。

  部分前排嘉宾

  同期举办广东渔业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江世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昌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等专家精彩授课。同时,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出席并致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苗种处处长高勇也出席并演讲,梁氏种业董事长梁健辉、海大集团副总裁江谢武、海茂副总裁赵磊、恒兴股份副总裁李色东等企业代表发言,为广东渔业种业发展献言建策。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致辞

  嘉宾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水产新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桂院士讲到中国三千年前就有水产种业的萌芽,但现代水产种业的兴起仅仅源于近五十年来水产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水产遗传育种培育出的200多个水产新品种已为中国水产养殖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种业和技术支撑,使中国水产遗传育种的学科发展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跑位置,但与国际化的大种业公司相比,多数水产种业公司还相对较小,其核心竞争力和行业优势尚未形成。

  他建议有志于水产种业的民营企业家与育种家加强合作,像近20年来已发展壮大的水产饲料产业一样,打造科研实力强、产业规模大的水产种业集团公司,由此促进水产养殖模式变革,推动水产养殖生态化、设施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苗种处处长高勇:水产种业发展现状及新品种审定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技术革命技术进入4.0阶段,表现为家系育种技术得到应用,联合育种初见成效,种业垄断出现格局,种业兼并已成为必然性。

  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于1992年1月21日批准成立,拉开了我国水产良种体系建设的序幕,目前取得的成效有以下几方面:

  成效一、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已有水产良种场429个

  成效二、以资格认定推动水产良种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级水产良种场86家。水产种业体系逐步形成,我国水产养殖总量支撑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养殖产量。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已保存了2028中活体资源、2314种标本资源等。

  成效三:培育了一批水产新品种,1991-2018年,通过了审定的品种共215个,其中自主选育186个。

  成效四:部分种类实现了养殖良种化,打破了对引进种的依赖。

  成效五:联合育种已经起步,南太湖2号、江丰1号、丹法鲆已在推广。

  种质保护和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适用绿色发展有差距,育、繁、推一体化尚未真正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刚刚起步是目前种业发展存在的几大问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追求优质安全水产品、优化水域生态环境、打好环境污染攻坚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是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加快绿色品种创新是我国种业发展的方向。建设一批种质资源场、育种创新基地,加强水产苗种生产监督等方面内容是当前水产种业的主要任务。未来种业的发展将会有几个利好消息,对种业的建设将会大大提升,现代水产种业提升工程将从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制种等四方面建设。同时对水产新品种申报要求、现行法规、申报官方网站、办事机构、审定流程、申报材料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解答。

  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吴灶和:广东水产种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吴理事长对广东水产种业提出了一系列的展望,讲到要坚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并行,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水产种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是未来发展的目标。抓紧制定广东水产种业十年发展规划,结合广东省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水产产业对水产种业的需求发展,统筹总体布局,科学把握区域优势、品种特色、产业传承。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有利于保护水产良种的多样性、差异性。统筹合理布局水产品种生产、生态空间,培育发展动能,实现水产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同时还要加大种业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良种培育与产业振兴计划,支持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的育种条件建设,增强品种创新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落实水产良种补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江世贵:斑节对虾良种培育研究进展


  首先对斑节对虾的生活史、形态特征、自然分布做了简要的介绍。从四个群体斑节对虾UPGMA聚类图分析发现非洲群体亲本遗传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其他3个群体,三亚、泰国、印尼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较小。对我国海域以及国外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海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通过进行利用形态学分析方法分析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性,测定不同来源斑节对虾种质群体的生长性能等工作,对接下来的遗传性能分析、分子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

  国内斑节对虾遗传选育研究,按照目标选育性状,有南海1号、南海2号、耐低盐品系、耐高氨氮品系、耐粗饲料品系,目前我国已推广的斑节对虾品种有南海1号、南海2号等共6个。通过对对虾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性别决定研究、斑节对虾基因组图谱绘制、斑节对虾抗逆性状的组学分析等工作的研究,这对分子遗传育种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大口黑鲈产业发展与良种培育


  今年年初经过新品种审定的“优鲈3号”,相对于“优鲈1号”各方面优势非常明显。例如:驯食成功率高出4%,高达96.7%;食性驯化期间的成活率达88.6%,生长速度提高15.26%。而且我们吸取“优鲈1号”的推广经验,建立了更加严格规范的推广体系,确保品系纯正。

  加州鲈的养殖日渐成熟,传统的土地培苗成活率一般在15%左右,但是工厂化培苗解决了培苗率低的问题,成活率可提升至40~50%,同时培育苗种好运输,下塘后成活率更高。

  我国的加州鲈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养殖区域向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传统淡水养殖区拓展;未来5年存在20~30万吨的饲料空间;反季节苗种每年将增加至少2亿的规格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凡纳滨对虾聚合育种与新品种培育


  凡纳滨对虾在1987年首次引种山东省青岛,1997年首次从夏威夷引种SPF种虾到湛江,1997-1999年首次突破全人工规模化繁育、集约化防病养殖难题,1997年至今仍在不断引种。中国凡纳滨对虾目前培育品种共有9个,年产量为160万吨。在凡纳滨对虾聚合育种过程中,首先通过个体编码标志方法精准选出优异个体,将个体优良性状扩展到家系,优选育种家系,促使表型性状正常表达,达到家系性状聚合,构建品系库,最终通过开发分子标记,将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连锁。目前凡纳滨对虾的新品种培育有通过家系配套杂交的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和通过品系配套杂交的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在耐盐、生长速度、整体度等方面均表现出比未选育品种明显的优势。近期在抗逆性状分子标记实用化、抗病性状分子标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广东海大集团副总裁江谢武:专注技术创新,苗种是海大市场竞争的“核武器”


  水产种业在海大集团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水产苗种是养殖的基础,是最核心的环节,优质的苗种是支撑行业发展的根基。水产苗种项目是海大最有价值的项目,也是海大集团今后发展中非常核心的项目”

  海大集团水产种业涉及品种众多,在特种水产品种上将会有较多突破,例如:澳洲淡水龙虾预计明年可以提供5000万苗种,未来计划养殖面积为1万亩;加州鲈全雄预计后年会取得较大突破;全雄杂交生鱼育种已经取得突破,产业化推广在即。

  预计到2025年,海大集团鱼苗年销售量达600亿尾;虾苗年销售量400亿尾;场份额10%,排名第一。苗种销售总收入达25亿元。

  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鳜鱼产业现状及优良品种培育


  叶星研究员表示目前鳜鱼养殖业已形成较完整产业链。但是,鳜鱼产业存在较多问题:1、育苗与养成期病害问题严重,尤其是病毒病;2、苗种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苗种缺乏;3、部分养殖者对生态养殖认知不足;4、生态调控投入品有待规范与监管;5.鳜鱼市场价格波动大,亟待宏观引导。

  针对这些问题叶星又提出了鳜鱼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1、鳜鱼养殖业的绿色发展;2、良种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增产的第一要素,重视优良品种的培育,加大对鳜生长、抗病与摄食配合饲料等重要性状遗传改良的支持力度加强良种体系建设,促进优质苗种规模化生产,加强对病原监测与检测,降低养殖风险;3、普及生态养殖理念,提高养殖管理水平;4、发挥管理部门及协会商会等的组织引导作用。

  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磊:“普利茂”高抗种虾选育路线及国内市场应用现状


  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在过去30多年一直从事虾苗规模生产和销售业务,已经从刚开始的小苗场,到现在生产场遍布全国,业务覆盖全球。我国对水产养殖动物的选育,目前还集中在驯养利用,针对特定性状选育和改良还有很大的空间可挖。潜力大、变异量大、可选择性状多、体外受精/体外发育、水生生物性别较易控制、种间杂交更有优势,甚至可遗传是目前水产育种特点。良种配合良法的养殖方式,才能促进水产养殖高效可持续发展。企业牵头、国际间合作、国家管理加强、多科学介入育种项目、前沿生物工程技术应用、水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增殖等方面是我国水产育种产业趋势。品种多样性、地域差异有助于特定性状、成本较为可控、与良种推广结合较为紧密是目前通过国内选育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缺乏原种资源、生物安全风险较高、成品难以走出国门等缺点。保持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选育和扩繁分开、建立原产地隔离引种基地、建立基因组信息库是我们解决选育的方案。

  恒兴股份副总裁李色东:南美白对虾“中兴1号”选育与育种技术发展现状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饲料产销、种苗繁育、微生物制剂及兽药、进口贸易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南美白对虾是世界对虾养殖的主导品种,占我国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中兴1号”是恒兴以抗对虾白斑病毒为选育方向,获首个国家认定的南美白对虾选育品种。通过对比,“中兴一号”抗病毒性更强。首先进行推广体系建设,通过采用多种方式经营,依托恒兴在各地子公司的平台和人员,2019年推广良种亲下约5万对。

  目前各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的选育路线,基本上都是由群体选育、家系选育、种内杂交这三种选育手段组合构成,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传统的选育和杂交育种手段。

  南美白对虾的选育中,传统选育手段在标记环节受到很大的制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评价和筛选环节。全基因组选育存在成本过高、时间不足的问题,而基因工程在理论研究以及社会舆论上还需克服,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将会是分子设计育种。

  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健辉:聚焦水产种业创新、良种助推产业发展


  梁氏水产种业针对水产养殖成功难以复制,良种效果表达不稳定的痛点。公司组织技术团队,以生物多样性与碳氮平衡等科学理论为依据,在广东各水产养殖重点区域,结合公司良种对养殖成功案例进行大量的分析梳理,深挖优化,整理出系列可复制、流程化的养殖模式,加以实施推广。针对性的解决了如“南美白虾难养,草鱼高产不高效,加州鲈、生鱼等名特优鱼产量高却有机物多、自净差”等产业问题。

  公司以种质、品牌和销售平台建设为核心,以“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理念整合行业有效产能。2019年“优鲈3号”的成果转化和良种推广中,与珠江所道采用“特许加盟”的形式,联合守法经营,信誉良好、理念相同,有一定市场渠道、生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种苗企业,共同分区域进行市场化推广。

  广东水产学会推广研究员叶卫:罗非鱼良种选育及种业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良种的养殖时间短、上市规格大、产量高、节约成本等优势对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罗非鱼属于外来品种,具有性成熟周期短、雄鱼比雌鱼生长快、种质容易退化等特性。1956年引进的莫桑比克罗非鱼是我国大陆最早引进的罗非鱼,1978年杂交得到的子一代福寿鱼在广东推广养殖,同年引进的尼罗罗非鱼为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奥尼罗非鱼的出现,罗非鱼逐步成为我国养殖的主导品种,后续又引进了尼罗罗非鱼以及吉富罗非鱼。

  选育目标也从刚开始的全雄率,到九十年代过度到以生长率为首选目标。后续逐渐出现选育的新品种有“新吉富“罗非鱼,广特超罗非鱼,夏奥1号,”吉丽“罗非鱼,广福1号,粤闽1号以及壮罗1号等。

  人工控制繁育技术、人工孵化技术、雄性化技术、工厂化育苗、苗种越冬等技苗种生产技术创新对罗非鱼产业带来了重大贡献。未来在良种选育过程中,提高抗病力会是选育种的趋势。
  


  【关键字】:种业  发展  论坛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