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生鱼养殖端之路将如何发展,2019年广东生鱼养殖端部分回顾! 文/图 水产前沿 林贞武 生鱼在坐拥产量高,养殖效益好,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近些年来其养殖量迅速攀升,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排名前三的特种鱼,产量超46万吨。目前广东的杂交生鱼主要为湖南公和山东公两种,由于父本所生活的气候环境不同,故这两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势。湖南公在前期,特别是入秋之前,在生长和吃料方面相对比有一定的优势。当入秋之后,特别是气温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山东公的耐冻特点就体现出来,在低温吃料生长方面则更有优势,另外山东公的生鱼在体型上会显得更加修长一些。 全雄生鱼 全雄生鱼蓄势待发 全雄生鱼异军突起,堪称生鱼中的坦克装甲军。养殖户养殖意识提高,对苗种品质要求高了,据了解市场上除了全雄黄颡鱼等品种之后,已经开始出现全雄的生鱼了,目前已有少数养殖户开始尝试全雄生鱼的养殖,据说养殖效益挺不错的。目前数据监测得出,长得快、成数高、条形好、料比低是目前该品系的特点。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或许在面对市场行情波动如此之大的生鱼产业,全雄生鱼的养殖有机会变成未来的一个趋势。 2019年黑芝麻放苗锐减 养殖户受行情影响,今年放苗积极性较低,2018年生鱼黑芝麻的放苗量差不多有60亿尾,2019年大概只有25-28亿尾左右。今年刚开始时候黑芝麻的头批苗售价只有180-200元/万尾,朝鱼价格也只有2毛/尾,订单少,很多小的苗场基本上“不开针”,导致头批苗估计只能达到去年的30%左右,中批的放苗量也很少。随着今年生鱼行情的上涨,水涨船高,苗价跟着上涨至300多元/万尾,朝鱼价格也可以达到7.6毛/尾,尾批苗和秋鱼放苗量相对多一些,但是很多小厂那时候打不出苗。 广东生鱼饲料容量首现下降 据统计上一年广东生鱼的饲料容量接近50万吨,鉴于2019年前期行情低迷,养殖量缩小,预计2020年可能会变为46万吨左右。部分人将鱼囤到今年等高价,但是从目前的饲料出厂量看,去年需要排队等料,甚至拉料的货车需要等待3天左右才能拉上,在各大饲料厂没有增加产能的前提下,今年没有出现缺料这种情况,由此可见今年的存塘量要比去年少,同时也显示出广东产区生鱼的饲料容量目前处于下降状态,未来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当前旧鱼压市 目前旧鱼压市,上一年目前中尾批以及秋鱼的鱼存塘量还比较大,鱼中手中也囤了一些货,11月饲料出产量有所增加。总体来说目前出鱼积极性较差,现阶段生鱼想要上涨有一定的压力,基本上每年的12-1月份之间这段时间价格是比较低迷的,开春之后就会逐步上涨。6-8月份基本上会是全年中价格最高的一个阶段,主要由于在这个阶段,除广东之外,外地鱼很多在越冬前赶着出,省外鱼到来年5月份之后出的量很少,基本由广东鱼供应市场。目前市场上出的旧鱼基本上是去年的秋鱼,尾批比较少。 水霉烂身仍是头等危害 截止目前为止,单从佛山南海九江来看,暂时出现一塘生鱼烂身问题,其传播速度非常快,烂身率达8成以上。总的来说当前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就整个行业来看,近几年烂肉爆发的都比较厉害,今年估计也不例外,爆发高峰期在过年前至下一年的清明前,天气初步回暖,梅雨时节最易发生,在此提醒广大养殖户当在料台看到个别鱼有伤口的时候,就要引起重视了,这时候鱼塘的鱼可能已经有不少已经感染。一旦发现病情,如果鱼够规格,及时出鱼是最好的选择。 头批、秋鱼是首选 针对行情波动跌宕起伏的情况,养头批鱼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头批产量比较低,利润方面看来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比较稳妥的,主要有以下几大优点: 1.病害风险小,首先不用经历过冬的阶段,规避了发生烂肉的风险 2.用药成本低,一般密度在8000-10000尾/亩,水质容易管理,出问题概率比较小 3.料比低,养殖周期比较短,料比大概在1.0几,总体成本压力会比较小 大致成本核算:饲料4-4.2元/斤+抓鱼人工费0.1-0.11元/斤+苗种0.25元/斤+塘租电费用药0.3元/斤=4.8-5.2元/斤,产量在15000斤/亩,规格普遍为2斤上4-4.5成左右,按照11月前出鱼,总体计算下来今年头批利润可达2元/斤以上。 除了头批之外,尾批和秋鱼也是相对比较好的选择,虽然说养殖周期比较长,但是产量比较高,可以达到20000斤/亩,料比为1.3-1.4,总体效益较高。另外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操作,一种是养大鱼模式,即11月左右买1斤左右的鱼进冬棚,一般是养到3-4斤左右,够规格市场价好时候随时可以出手。另外一种是分批出鱼模式,出大鱼留小鱼继续养。 虽然目前生鱼行情还是仍处在迷茫的状态,相信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步扩大,养殖端逐步规范,信息流通更加清晰,加工流通进一步发展,冷链运输进一步完善,未来仍可期。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