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综合报道, 文/工业化水产圈整理 2019年已经过去,这一年对水产人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同时也有很多新的发展机会。今年2月,从国家首次针对水产养殖业发布指导性文件也可以看出2020年开始水产业将面临变革转型的关键时期。 新型智能水产装备、智慧水产、物联网等关键词不断涌现在各水产新闻中,本文将盘点2019年在工业化养殖、智慧渔业上的重大新闻。 01国家发布针对水产养殖业的首个纲领性文件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2月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农业农村部渔业局局长张显良介绍《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针对水产养殖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农业农村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见》。《意见》共8个部分、26条具体政策措施,围绕加强科学布局、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生产监管、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政策支持及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另外,在今年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诸多行业产业都即将融入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而作为水产板块的渔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之际,渔业必将会插上更加智能的“翅膀”,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02年产量1500吨,董双林教授团队研发的黄海冷水团养殖成功验收 “深蓝1号”由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出资委托、中国海洋大学与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设计,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成下水。“深蓝1号”网箱周长180米,高38米,重约1400吨,养殖水体5万多立方米,设计年养鱼产量1500吨,是世界最大、我国首个全潜式大型网箱,夏季可沉入黄海冷水团中。 “深蓝一号”的投入使用,实现了近岸浅海养殖挺进深远海,开启了我国深远海渔业养殖的新征程。目前,“深蓝一号”中30万尾三文鱼有一半是大西洋鲑、另一半是虹鳟鱼。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高勤峰说,两种鱼的口感风味不同,喜欢消费的人群和地区也不一样,“日本等亚洲国家喜欢虹鳟鱼,挪威每年也出产10万吨海水虹鳟鱼。”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在上课 03京东跨界,“神农大脑”+养鱼神器,要玩转水产! JDD-2019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在北京盛大开幕,同期举办了以“数字农业普惠共生”为主题的数字农业论坛。论坛上,京东发布了智能水产养殖解决方案,并宣布与广州观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在集装箱式养鱼过程中再加入了智能设备、人工智能系统等先进手段,对渔业选种、育种、生产过程管控以及产品质量追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神农大脑实时监测分析水体温度、氨氮、溶氧等数据,为不同品种鱼苗匹配创造最适宜的水质环境。AI技术可以观测鱼苗大小、重量等生长指标,识别分析行为,判断健康和饥饿状态,精准调整喂量,提高饲料使用率。同时,智能巡检系统和水下摄像头可以对整个养殖区进行巡检和视频监控,结合SaaS系统,可远程实时监控养殖区;AI视觉识别技术可以判断水质状态、投喂系统工作状态,监控病、死鱼情况,并对异常情况及时报警或自动调控物联网设备运转。总的来说,就是通过集装箱式养殖和全方位数字化管理结合,不仅能够创造更好养殖环境、增加养殖密度,也方便鱼群管理,达到高效养殖效果,更让水产品真正做到绿色可溯源。 04国内首座无人智能养殖平台启动! 2019年6月7日,无人智能可升降试验养殖平台顺利装船,并于10日到达威海北部北黄海冷水团(以下简称“北冷水团”)目标海域。截至6月14日,该海洋牧场平台实验项目的海上运输、安装作业和鱼苗投放顺利完成,至此,国内首座北黄海深冷水团·养殖平台顺利完工并正式启用。 通过自主研发的一套操作智能终端软件可以实现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与哨兵号服务器的网络互联、信号传送。借助该智能平台,相关技术操作、养殖人员可直接遥控网箱的运转,比如水下照明、投喂、实时监测等。并严格按预先设定的SOP运行,每天报送养殖日志,准确记录各项试验数据。同时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团队也借助这一平台展开了一系列科研活动。 平台海上运输阶段 05海南首个“5G+海洋牧场”试运行 海南省首个基于“5G+海洋牧场”的示范项目(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网箱生物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在新村镇深海养殖场试运行。 陵水科工信局负责人表示,在“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智慧海洋”建设等重大战略指导下,陵水率先联合海南移动采用5G网络技术,集成网箱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对深海网箱水质水文环境及内部状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监视,为网箱养殖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及技术支撑,从而促进海洋开发和保护,提升海洋渔业的装备化和现代化,实现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壮大海洋经济规模,有效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战略机遇期。 安装在海上的网箱生物环境在线监测系统。 06正大将全面转向室内循环水养虾 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好处促使农牧巨头正大决定将其所有的养虾产能转移到室内,而且它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 2018年9月,正大水产养殖业务执行副总裁PremsakWanuchsoontorn表示,该公司的所有养虾场将在五年内转换为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AS)。他的声明是在正大成功建造了一个循环水养虾场之后发表的,该养虾场养出的虾显示出更好的产量、颜色、大小、健康和质量。事实上,正大已将其30%的养虾场转换为循环水养殖。目前正在开展工作以构建进一步的操作以完成转换。 正大在泰国新的基于循环水养殖的室内养虾场的鸟瞰图 07南沙将重点建设农业产业园,打造大湾区现代渔业产业发展创新高地 2019年中国(南沙)智慧渔业高峰论坛在广州南沙隆重举行,本次峰会由南沙区人民政府、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办,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中心承办,中国渔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工业化水产养殖与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中国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支持。以“湾区渔业,明珠领航”为主题,会上专家与业者围绕智慧渔业科技最新动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渔业科研和产业发展探讨,搭建智慧渔业三产深度融合平台,促进现代渔业发展。 08澳洲淡水龙虾成工业化养殖新宠 构建室内工厂化养殖体系,再造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流程,在漳州台商投资区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得到了实践。 温度、水质、饵料、取苗方式,是影响澳洲淡水龙虾出苗率与养成率最主要的因素。除了引入自动化控制与可视化监控系统,养猪户还借鉴了螃蟹养殖领域正在推广的“蟹公寓”,开发了养虾盒,每个独立的养虾盒,可养殖一到两只种虾,盒体设有进水口、排污口、投饵口。该装置利用气压原理排水,可实现自动化彻底排污,减少因为饵料残留导致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的风险。同时借助淡水龙虾的趋水性,可将虾苗通过管道引导至底部容器中,以减少人工取苗导致的应激反应。 为了控制水质,团队引入了生化过滤技术,实现水体的循环净化。在生化池中投放了生物菌群,利用其分解能力,处理水体中的饲料残渣、排泄物、蜕壳等杂质,营造出适宜淡水龙虾生长的水环境。其中的有益菌群进入虾体后,还有助于实现其肠道菌群平衡,促进生长。 在饵料选择时,发现蝇蛆才是最合适的龙虾饲料。以生猪养殖产生的有机废弃物作为基质,培养出蝇蛆,既实现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又能够提高澳洲淡水龙虾的生长效率。食用蝇蛆的成虾肉质肥美,抱卵率更高,150克规格的种虾,每次可产虾苗300只以上。比起传统饲料一天两次的投饵频率,投喂蝇蛆的频率降低至两天一次,而饲料成本不到传统饲料的一半。 09央视用1分57秒介绍了渔业水下清污机器人 渔业水下清污机器人亮相于新疆天蕴三文鱼养殖基地。据基地负责人李春雨介绍,该渔业水下清污机器人自重400多公斤,利用光学摄像头、声纳成像设备观察水底情况,用底部转盘将水底污物打起来,再通过管道和泵将污水抽至其他地方。该设备最深可潜入100米以下的水底,每小时清污30立方米至40立方米水体,工作时只需单人操作即可。 渔业水下清污机器人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