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深度!资深河蟹从业者的思考:2020,我们走向何方?

2020-2-21 00:24|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23767| 评论: 0|来自: 虾蟹前沿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河蟹产业能共同致力于推出一个独角兽型的超级企业,一旦时机成熟,走向资本市场,中国的河蟹产业必将成为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给人们带来福祉的产业。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河蟹产业能共同致力于推出一个独角兽型的超级企业,一旦时机成熟,走向资本市场,中国的河蟹产业必将成为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给人们带来福祉的产业。

  文|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会长、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中国人的节奏,也给河蟹产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艰难:成品蟹,压塘,无销路;零售商,市场关闭,无法交易;养殖户,不能按农时投苗,心急如焚;苗种供应户,封路,隔离,物流不畅。

  消费市场恐慌,与17年前的SARS相比,给产业带来的打击与损失是类似的,但在产业规模已经发展到数倍于当时的情况下,损失程度就大大超出那个时代了。我们不得不坐下来思考,不管是否能够冷静得下来。

  产业发展的瓶颈

  河蟹作为传统的高端消费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美好生活产生的新期待,加之人们赋予这个物种的文化属性,使之成为市场上永远的宠儿。其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可期。近年来,我国河蟹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国家层面上,这项产业已经被列为增收富民的重要产业,在实现乡村战略振兴和绿色生态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央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各地拆围还湖、退养还湿,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强化了从苗种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控。

  生产者层面,大家致力于优化养殖环境,大力推广新品种,转化新技术,河蟹养殖业出现了连年稳产高产,而且规格和质量齐升的可喜的局面。2019年,全国的河蟹产量突破85万吨,比2018年的75万吨提高了15%以上,实现历史上的高值。

  在消费方面,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文化品位升级,河蟹在各地市场的接受度与喜爱程度在提升,消费量也在增长,销售模式也在迅速改变。但是,随着养殖量以及规模的快速增加,在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行业自律不够,商家的急功近利导致的自毁城池,市场乱象频出,所谓的软规格、泡水蟹、冒牌蟹、劣质蟹纷纷出现于市场,还有网上恶意报价,欺骗消费者等行为频发,导致消费者怨声载道。

  片面追求产量与规格:不惜成本,育苗企业花重金购买大规格种蟹,成本转化到蟹苗上,导致蟹苗成本达到了1000至1500元/千克以上,这些成本又转嫁到养殖户身上。另外,为了追求高产而增加蟹种的投放密度,养殖过程中大量投喂了各种投入品,近乎狂热的养殖的积极性推升了塘租价格,导致养殖户负担过重。

  产量增速过快,加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带来的消费信心不足,市场疲软,导致河蟹销售受阻。从全国85万吨河蟹产量来分析,如果每只重量以150克计算,全国14亿人,每人平均4只,加上河蟹这种商品上市时间短,真正好品质的蟹集中在11月至翌年1月,不能实现全年均衡上市。另外,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市场开发滞后,从河蟹这种商品的特殊属性和消费者的食品组成结构来分析,超出了目前国内的消费能力,严重制约了销售,也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我们的产业路在何方?产业发展到了关键的节点处,我们必须理性思考,除了总结各地成功的养殖技术,探索如何降低成本,减小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探索品牌营销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之外,还要正视目前产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聚焦河蟹供应链和消费端的变化,主动寻求改变,来实现生产和销售的全面转型升级。

  产业的机遇与未来

  作为一个从事河蟹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我们辽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成立20年来,一直致力于河蟹育种、育苗、健康养殖、加工等科技研发与市场开拓,获得了系列科研成果,通过河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产业的发展,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带动了10000多户农民实现了增收,使企业成为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理事长单位,也成为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的会长单位。

  根据企业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的经验,在分析研判我国河蟹产业的发展趋势、存在问题之后,我们企业正在进行或准备推进一些尝试:

  拥抱5G时代,河蟹产业也要迎头赶上,当现代通讯技术进入5G时代之后,催生了一些全新的产业,也改变了我们生产、销售甚至是思维模式。尽管相关领域的开发还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单就目前的理解而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农业大脑等新的概念就足以让我们兴奋不已了。

  我们刚刚进入河蟹产业的数字化的尝试阶段,下一步就应该认真研究,如何让河蟹的生产和销售插上5G的翅膀。智慧河蟹产业已不仅是坐在家里拿起手机就可以了解到河蟹的生存状态,可以遥控投饵和启闭增氧机、控制生产资料的进销存等功能了。与客户无缝对接,和消费者分享产品信息,实现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精确到每个客户的用量需求及食用建议,预测市场走势,分析气候变化及应对方案,农业大脑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预案以及调整方法提醒,病虫害的预警及应对方案等等。不限于以上设想的许多功能都能够在5G框架内实现,如果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这些,就要认真地补补课了。

  善待我们的客户,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已经让我们的生产和销售行为完全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内,毫无隐秘可言。有俗语说买家从来就没有卖家精明,但在这个全民意识觉醒的时代里,从主流消费者的层次来分析,作为农业的从业者,不管是我们现有的知识层次还是我们所处的相对原始的生产环境,都已经落后于我们产品的消费者,靠耍小聪明、玩弄欺诈伎俩之类的手段已经无法再轻易地得手,唯有坦诚待人,坚守诚信底线才是我们蟹农的生存之道。

  河蟹产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相对成熟的产业,不但牟取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就是赚取微利也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好摘的果子已经都被摘完了,只有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与服务的品质,才能摘到更高处的果子。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我们付钱?当然消费者的肯定与认可就是我们努力的风向标,我们除了赚取他们给予我们的超过已经透明了的产品直接成本之上的品牌与信誉溢价来求得生存与发展,别无他法。所以,我们要与他们密切互动,多多倾听他们声音,告诉他们产品的真相。光合已经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稻蟹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餐饮体验、休闲娱乐、渔业采摘、养殖加工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目的就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互动体验,探索自然奥秘,体验并参与产品生产过程,实现充分交流的平台,把好产品的故事讲给他们,给河蟹这个商品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接受一种精神慰藉而不只是满足感官享受的口腹之欲,同时带给他们一份安心与信任,这是为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

  做好品牌文章,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是永无止境的追求,除了以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的创新来支撑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与生产效率,别无他法。科技创新是突破技术瓶颈问题的突破口,在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如果经过我们选育出的新品种具备了提前或延迟成熟、提高抗病力、提高成活率、提升规格、具备某些特定营养物质组成,那我们就可以解决均衡上市问题、减少投入品的使用量问题、降低大眼幼体的投放量以降低成本问题、养大蟹且养优质蟹问题。如果我们能以生态环境营造技术来改善我们养蟹池塘的环境,就可以提升河蟹品质、降低蟹塘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开发出的高效全价环保河蟹饲料能达到挪威的三文鱼饲料的水平,完全取代现在使用的小杂鱼,那将会对产业有一个更大的推动。如果我们的深加工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蟹黄、蟹酱、蟹柳、各种风味产品等网红产品、爆款产品,那我们就可以学习借鉴小龙虾产业成功的经验来扩大销售量了。

  由行业的自律升级为业内的联合,是我们行业自我救赎及发展的可以探索的路径,如果我们各重点企业能通过资金、技术及共享市场等方面的合作,用统一的标准来生产和经营,共同承诺做负责任的生产者,杜绝违禁药物,统一制定和执行技术标准,我们就能给消费者提供好蟹;如果我们能够有能力规范市场,制定河蟹等级标准并且严格实施,我们就能够实现按质论价,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如果我们能够与政府联手,发挥监督作用,实现全社会齐抓共管,抵制不负责任的胡乱报价,统一各地产品的价格标准,就能向社会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产品与服务……这些都是产业升级的终极目标,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能够与全国的河蟹产业业内人士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推出一个独角兽型的超级企业,一旦时机成熟,走向资本市场,成为一个公众的企业,中国的河蟹产业必将成为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给人们带来福祉的产业。
  


  【关键字】:河蟹  产业  新冠疫情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