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陈瑞爱:修法将野生动物养殖规范化!

2020-3-3 08:50|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52471| 评论: 0|来自: 检察日报,文/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瑞爱、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今日头条、百度百科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综合报道,全国人大代表陈瑞爱:通过修法补齐野生动物养殖和走私漏洞。将野生动物养殖规范化,央视曾报道无数农民合法正规养林蛙等脱贫。
  中国水产频道综合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陈瑞爱:通过修法补齐野生动物养殖和走私漏洞

  文/ 转自《检察日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瑞爱

  我们对于野生动物的管理必须转变观念,如今国内猎杀野生动物用于食用的情况已经不是主流,市场上的野味更多是来源于养殖和走私。我国日后对于野生动物供应问题,应当将重点放在养殖和走私的管控上。

  民众理解的野生动物和法律上的野生动物并非完全一致。必须用百姓知晓、农贸市场容易识别的方式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让法律落到市场、民众生活中。

  国内的猎杀环节是最容易管控的,国外的猎杀环节,我国缺乏地域管辖权,只能通过国内的交易管控来反作用于猎杀环节。但交易环节出现的多头管理,则是我国野生动物交易难以制止的真正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瑞爱(左)工作照

  虽然迄今为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到底源于哪一种野生动物,或者源于某几种野生动物,尚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来源与野生动物有关。保护好野生动物,禁止猎捕、交易、利用、运输、食用野生动物势在必行,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人必须做出的自觉行动。我们要支持立法修法,依法推动法律和社会治理不断完善,推动法律与法治相结合,使其成为促进民生、为民服务的手段。

  通过修法补齐野生动物养殖和走私漏洞

  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引导民众正确认识野生动物,补齐野生动物养殖和走私漏洞。野生动物保护法在2018年就修订过了,但此次疫情的暴发,暴露了我们对于养殖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走私的管理漏洞。我们对于野生动物的管理必须转变观念,如今国内猎杀野生动物用于食用的情况已经不是主流,市场上的野味更多是来源于养殖和走私。我国日后对于野生动物供应问题,应当将重点放在养殖和走私的管控上。例如在穿山甲的走私上,应当与东南亚国家展开交流沟通,共同打击走私行为。除了法律上配合外,还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的政策,给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设立穿山甲保护基金,在走私地区当地解决问题。

  事实上,民众理解的野生动物和法律上的野生动物并非完全一致。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定义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民众理解的野生动物,是指在大自然的环境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由于法律与民众对野生动物的定义不同,部门对野生动物的多头管理、职责不清,野生动物食用和交易行为屡禁不止,百姓冒险食用,引出未知的、不可预估的公共卫生风险,也导致公共卫生风险管理难度大、控制难。

  为此,如果要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就必须用百姓知晓、农贸市场容易识别的方式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让法律落到市场、民众生活中,才能真正保护野生动物。

  将野生动物养殖规范化

  做好野生动物分类,把“野生动物”和“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分清楚,将野生动物养殖规范化,并正式认定为农业经济动物,严格管理。随着我国野生动物生态变化,当前野生动物养殖产业是不少贫困山区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央视农业频道也曾报道过无数农民依靠合法正规的野生动物养殖脱贫。在我国多个省份,人工养殖梅花鹿、林蛙、蝎子等,已成为作为药用、食材等的新产业。例如,自然环境中的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猎捕会受到法律严惩。但由于人工繁育技术成熟,在一些地方,人工养殖梅花鹿已成为作为药用、食材等的新产业。国家应评估出台养殖技术成熟、适合人工饲养的动物名单,鼓励开展技术研究,公布技术标准。对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进行定点加工,严格检疫手续,允许这类物种进入市场,做到合法来源可追溯。设立一个正面的野生动物养殖清单,将当前已经合法存在的养殖户和养殖小区逐步引导到等同于一般畜牧业常规养殖管理体系下,建立防疫、检疫机制,不再视为野生动物管理。在转移期间内,商家在销售养殖动物时必须明确其为人工饲养。

  林蛙(图片来自网络)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严厉打击滥食野生动物行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一是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地迅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执法行动,形成强大声势,打击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和走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更加严厉的惩罚。切实强化野生动物分布区的野外巡护和看守。在野生动物分布的山头、地块、湖区,组织力量加强巡护和看守,严厉打击滥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依法制止和惩处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干扰野生动物生息繁衍活动的行为,并收缴或清除兽夹、兽套等非法猎捕工具。

  二是全面检查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场所,清理整顿非法经营利用行为。尤其是对餐馆饭店、花鸟市场、药用野生动物原材料集散地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较集中的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经营利用非法猎捕或走私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进行清理整顿,并依法惩处。

  三是加强林业部门与海关、边防、运输等部门的协调行动,综合整治,严查走私、非法运输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

  四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更广泛地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倡导保护新理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发动人民群众关注、支持保护执法行动,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明确由市场部门统一管理野生动物交易

  明确由市场部门来统一管理野生动物交易端,弥补交易端管理漏洞。俗话说,没有交易,就没有杀戮。既然有人愿意买、愿意吃,就必然有人愿意去冒着违法的风险猎捕和交易。这也是为什么在明知有法律对野生动物实施保护的情况下,市场仍然交易不停,甚至公开交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的猎杀环节是最容易管控的,国外的猎杀环节,我国缺乏地域管辖权,只能通过国内的交易管控来反作用于猎杀环节。但交易环节出现的多头管理,则是我国野生动物交易难以制止的真正原因。非法捕杀由公安部门处理,非法养殖由农业部门处理,市场交易由市场部门处理。各部门的信息不通畅,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我希望野生动物交易明确统一由市场部门管理,在野生动物养殖转型时,要求所有交易者提供相关证明,无法提供证明的,以非法交易野生动物来处理。在所有的野生动物养殖都纳入一般畜牧业常规养殖管理体系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处理不在养殖名单上的野生动物,根据情况来处理,发现非法养殖的,请求公安和农业部门协作,发现是属于猎杀的,请求公安部门协作。

  通过多种媒介引导民众健康饮食

  通过多种媒介引导民众健康饮食,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从源头预防疾病发生。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里,鹿茸能补血,五灵脂(鼯鼠粪便)能止血,穿山甲鳞片能通经下乳、消肿排脓……动物类药材成为“滋补”的代名词,且以野生为佳。这种对药食同源的过度迷信,导致民众对野生动物的追捧,冒险交易、食用,屡禁不止。事实上,无数的实验都证明了野生动物营养价值与动物无异。在某些热爱生鱼片的人眼里,野生的生鱼片毫无疑问是一道珍馐。但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等作为异尖线虫的中间宿主,其体内感染的异尖线虫如果进入食用者体内,虽然无法再发育为成虫,但其幼虫对人体的伤害也不容忽视。而蛙和蛇作为常见的被食用野生动物,则是某些迭宫绦虫最喜爱的中间宿主。

  即使对野生动物进行极度彻底的烹煮,那么还必须面临毒物富集的风险。即在自然界中,污染物如重金属通过较低营养级生物进入生物链,传递到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导致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无法分解代谢的有害物质堆积越多,且重金属无法有效去除。事实上,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最权威的,根据此书的内容即可做到健康饮食。

  此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但是,它也带给我们收获和启示,那就是必须更加重视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必须对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自然有敬畏之心,必须更加坚定地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确保每一项法律措施能够得到充分落实、有效落实、不打折扣落实,必须做到令行禁止。修改相关法律,是从源头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则是从源头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有机统一,密切协调,共同进步。(文/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瑞爱)

  相关阅读:
  一、做好山水这篇大文章,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


  二、林业互补,林蛙养殖发展多元化生态立体模式
  文/今日头条 林蛙王子

  我国东北林业资源丰富,如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升民众生存物质条件和健康生命利益,现对林业互补生态放养林蛙解析如下:

  1、项目对接背景

  目前,我国东北大量林地和湿地,天然林和人工林下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人工生态林蛙养殖,有效的解决了林区经济转型、地区性的林业人员在就业、青年创业以及扶民项目等。

  2、项目对接特点

  采取在林下养殖东北林蛙,其生态互补、共生效果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①.因山地地表植被较茂密,地表地气较高,自然为东北林蛙营造了理想立地生态栖息条件,又创造了各种害虫与林蛙同居一室的条件,使林蛙近距离就能捕食到昆虫,通过人工辅助卵化、人工规范性喂养育苗大量幼蛙生态放养于林间闲余适合之地。

  ②.因东北林蛙是各种害虫的天敌,俗称农林卫士。在人工生态放养的这些年,有效的减少了林业虫害,在减少灭虫成本的同时,又低成本解决了林蛙所需多营养饵料,同时又代替人工无成本为林蛙创造所需立地生态条件,充分体现了政府号召给予这项林下经济的支持与鼓励,有效地使林业特色循环立体生态产业的技术创新。通过植物与动物有机互补共生式发展,有效降低两种物种育成成本和提高林地利用率及回报率。

  ③.林蛙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在林下养蛙,在雨水和光合作用下,肥料有机物质将渗入土壤被林材等资源植被根系吸收,使林材等资源植被不同程度吸收到养份。

  ④.提高了人工林地和荒山闲置地及湿地的利用率和回报率。在育林无效益年差间,仍可实现林区扶贫,在就业的可观收入。

  ⑤.不破坏野生林蛙资源,反而能起到可利用性资源高回报互补,并且能有效保护野生林蛙资源。

  3、项目对接效益

  在林业领域产业中采取互补共生农林卫士——东北林蛙,以产生如下巨大效益:

  ①.已经改变从前林蛙价格昂贵现状,使普通百姓都能食用得起东北林蛙这种保健养生极品,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益身体健康。

  ②.充分利用了林业大量闲置资源(荒山、荒地、湿地和天然林、人工林下大量闲置空间)发展林下特色高效经济,增加林业项目收入,解决了在就业人员岗位,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成效。

  ③.科学化管理模式,规范性养殖模式,人工生态放养方式,等一系列成熟型技术。

  ④.从而为国家和地方在森保绿色治虫防灾方面创出了一条新路,并有效的治理了森林虫害,从业者监护森林防火,森林盗阀等,为国家省去人力,财力,充分体现出实效的益处性。

  ⑤.据东北不同省份的积温和不同林地植被、湿地和地况及所采取的不同技术模式,林地每亩具不同地况,均不同程度可放养100只-500只。湿地每亩可具不同地况,均不同程度可放养幼蛙1万只-3万只。仅利用东北林地和湿地养殖东北林蛙一项效益于生态益处不但非常可观,更是林区林下经济扶民产业。

  ⑥.使东北这项林下经济产业目前发展模式良性多元化生态立体产业结构发展,对发展“生态林业”、“特色林业”、“健康林业”、“高效林业”、“循环林业”、“绿色林业”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意义。

  综上所述,利用东北大量天然林、人工林和五荒闲置资源,发展东北林蛙产业所采取的是植物与动物互补共生特色生态经济,使得东北林蛙代替了人工和灭虫剂无成本绿色式消灭害虫,净化环境,又代替人工无成本绿色式为林材等资源植被进行了施肥和生态资源的保持;林材等植被又代替人工无成本为林蛙诱聚了丰富饵料,同时又代替人工无成本为林蛙创造了所需立地生态条件。林下经济高效发展的项目,更是林业的一项利国利民利生态的真正朝阳特色产业。

  药理作用(来自百度百科)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林蛙油具有“解虚劳发热,利水消肿、补虚损。尤益产妇。”《中药大词典》指出:林蛙油具有“坚益肾阳、化精添髓、泽润肺脏,胃虚寒,气不化精之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林蛙油的功效是“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劳嗽咳血”。哈士蟆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蛙醇,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的功效。专治肾虚气弱、精力耗损、记忆力减退、妇产出血、产后出血、产后缺乳及神经衰弱等症。中医认为,可治疗“小儿赤血、肿疮脐伤、止痛、气不足、去劳劣、解势毒、利水消肿、虚痨咳嗽”,具有养肺滋肾之功效。


  林蛙油含有雌二醇、辛酮等激素类物质,它具有的同化激素作用,可促进人体内的蛋白质合成,尤其是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提高人体对外来病菌的抵抗能力。

  林蛙油经充分溶胀后释放出的胶原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等物质,可促进人体,特别是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保持肌肤细腻,保持肌体的年轻态、健康态。(本文转自【检察日报,文/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瑞爱、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今日头条、百度百科】。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关键字】:野生动物  人工养殖  法规  走私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