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谁才是黄颡鱼暴发性死亡的幕后黑手?

2020-4-19 12:00| 发布者: 缘木鱼| 查看: 66290| 评论: 1|来自: 水产前沿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踏入4月份,从全国各地的黄颡鱼养殖区域纷纷传出来养殖的黄颡鱼发生不明原因的暴发性死亡事件。从浙江、四川、河南、两湖、广西都发生占养殖面积高达30%以上的发病率的报道。
  文/图 佛山市顺德区丰华饲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桂榕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踏入4月份,从全国各地的黄颡鱼养殖区域纷纷传出来养殖的黄颡鱼发生不明原因的暴发性死亡事件。从浙江、四川、河南、两湖、广西都发生占养殖面积高达30%以上的发病率的报道。而在黄颡鱼的第二养殖核心区域佛山市的南海顺德也有类似病例出现,但南海顺德的暴发率比其它养殖区域少很多。据了解,患病的鱼塘可以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全军覆没,养殖户辛苦大半年的劳作瞬间化为乌有,甚是可怜。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各路专家也给出很多中肯的意见,有寄生虫说、真菌感染、细菌感染说,更有病毒感染的说法。按我们对于过去鱼病的经验,如果是常见的寄生虫、真菌甚至是细茵感染的鱼病,一般来说致死速度、幅度都不会那么高,除了少数案例是因为细菌性败血症(嗜水性单胞菌和孤菌)引发的急性溶血性出血病才有可能发生短短几天内养殖鱼全军覆灭的情况。但通过我们下到鱼塘解剖病鱼看到急性败血症的病征症状表现不明显。至于是不是由病毒引发的感染,我们暂时不敢妄下定论,毕竟对于黄颡鱼来说,病毒性疾病过去很少有研究和报道。

  此外,今年暴发这种疾病,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所有养殖户用消毒剂和杀虫药进行泼水消毒的话,鱼病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更加加速黄颡鱼的死亡。虽然绝大部分的养殖户都不具备做药敏实验的能力,也不排除有不少是错误用药的,但是按照概率论来分析,总有人能偶然性发生对症下药的。为什么现实状况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那一个偶然?所以我认为此次暴发的黄颡鱼大面积死亡的事情,并不是简单的细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是导致4月份发生的波及全国各地的养殖黄颡鱼暴发性死亡的幕后黑手呢?此次事件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众说纷纭,很多从业者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此我也阐述我个人理解的观点:发生在今年4月份以来的黄骨鱼大规模暴发性死亡,最根本的原因是养殖户疏忽对鱼体的越冬管理和开春的投喂管理,致使鱼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消化系统代谢障碍,并在春天气候环境剧变的影响下导致大量死亡。虽然人们在很多病鱼中能够分离出寄生虫和细菌,但我认为这不是导致死鱼的根本原因。如果是这方面原因,直接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了,然而结果并非如此。要说明的是如果这次事件最终定论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话(毕竟我们暂时还没有看到分离出致病病毒的报告),那么就当我在本文的观点是一个养殖越冬和开春投喂的管理建议吧。最后我还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次暴发性死亡事件没有历史经验,所以每个人都有其观点,我提出我的观点并不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其他人是错的。我提出来是希望行业的朋友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共同为行业发展提供绵薄之力,并没有否定其他人观点的意思。



  关于越冬鱼的管理

  鱼塘的越冬管理主要包括水质管理、底质管理、疾病预防、投喂管理等四方面。在本文我主要针对投喂管理来阐述,至于水质管理、底质管理和疾病预防就不展开讲了(动保和鱼病专家更专业)。根据我们从养殖终端了解到的养殖户的越冬过程(外塘越冬,非冬棚越冬)投喂习惯可以分为正常投喂、间隔性投喂和几乎不投喂三种方式(黄颡鱼属于温水性鱼类,在华南地区冬天都能比较正常的投喂的)。由于鱼类是冷血动物,所以在自然状态下冬天会处于类似半体眠状态,抵御外部恶劣环境越冬,然后带着很虚弱的体质来进入次年开春再缓慢恢复正常生长。由于养殖鱼类养殖户要追求效益与速度,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正常投喂或间隔性投喂的投料模式。在饲料养殖鱼类过程中,鱼类摄食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饲料,整个消化系统处于长期的高负荷运转状态。冬天降临,投喂率下降,这是对鱼类机体各器官一个自我修复的大好时机。

  养殖户如果选择正常投喂方式,那么鱼类各器官不能得到有效修复,反而要在低水温条件(自身消化酶活性低的时候)下不断消化大量摄入的食物,这种情况鱼体不但得不到休养生息,更加会加重消化器官负担,甚至导致消化系统的器官质变和免疫系统紊乱。

  养殖户如果选择几乎不投喂方式,那么在漫长的冬季鱼体只能依靠消耗自身营养来抵御外界恶劣的环境,机体内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流失很大,使得鱼体不但掉膘越来越消瘦,而且体质也越来越虚弱。特别是长时间没有摄食,肠壁变得很薄,肠绒毛受损。当开春投料的时候极易造成急性肠胃炎或消化代谢障碍,以及免疫系统紊乱。

  所以只有养殖户在越冬期间选择间隔性投喂方式(一般3-5天视天气情况投喂一次)才能够保证鱼体的消化系统不再重负荷运转,让鱼体休养生息。此外由于阶段性投喂,可以让鱼体及时补充营养物质,特别是营养性和功能性的微量元素,提高鱼体的健康度和免疫力。

  我们观察到不同的越冬鱼的管理方式,对于水质管理、底质管理、疾病预防和投喂管理都做得很到位的养殖户,开春之后都能够比较顺利开展生产工作。

  开春的投喂管理

  实际上越冬鱼开春的管理工作同样围绕水质、底质、疾病预防和投喂管理组成。越冬管理得好不好,直接会影响到开春管理的成败。开春的投喂管理按照投喂习惯又可以分为加量式投喂、正常量投喂和渐进式投喂。

  当过冬鱼鱼价高企时,大部分的养殖户都会主动增加投喂量,以期盼获得最大的生长效能和养殖效益。但是,往往这种投喂方法导致的一定是鱼塘大量死鱼。特别是越冬管理过程中选择正常投喂或几乎不投喂方式的养殖户,开春如果选择加量式投喂,那么鱼体死亡速度和死亡率一定很快很严重。2013年的顺德南海生鱼过冬鱼,2017年的珠三角草鱼过冬鱼,在开春时都出现过大量死亡事例。今年的黄颡鱼同样出现了类似当年生鱼、草鱼发生过的现象。归纳起来,这3条鱼发生大量死亡的共同特点都是当时过冬鱼价格处于高位运行。

  养殖户选择正常投喂方式,如果在越冬管理过程中他选择的是间隔性投喂方式,而且养殖户在开春期间能够关注天气变化适度调整投喂量,那么鱼体的健康情况会比较好,发生暴发性死亡的机会不大。如果在越冬管理过程中养殖户选择的是正常投喂或几乎不投喂的方式,然后在开春就马上恢复正常投喂,这个时候也同样会造成鱼塘出现大量死鱼的现象。毕竟对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都受到严重损伤的鱼来说,根本承受不起高强度的消化压力。就如人们常说的“虚不受补”的道理同样适合用在鱼类上。

  养殖户选择渐进式投喂方式,我认为是开春投喂管理当中最科学的方式。开春之后,养殖户根据天气变化和根据投喂计划日投喂率从0.1%、0.3%、0.5%......按照不同投喂梯度,每个梯度投喂一定天数的方式,让鱼体在不受到强大的消化负荷下逐渐恢复健康状态和适应开春环境。养殖户耐心细致地坚持下去,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恢复正常投喂量。很多人会担心这种蜗牛般的喂料方式会延误鱼体生长,错过高鱼价。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尊重规律办事,鱼体才会更健康,生长同样可以后来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样适合在鱼类生长的规律上。

  关于饲料

  我听到很多养殖户和动保界的同行讲,他们纷纷指责饲料才是导致目前黄颡鱼这种暴发性死亡的罪魁祸首。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我的观点是从两个维度来分析的话,跟饲料有关。

  第一个维度,饲料投喂的维度。不科学的越冬、开春饲料投喂管理,是造成此次黄颡鱼大量死亡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饲料成为黄颡鱼死亡的介质。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情况与饲料无关,而与养殖户管理不当有关。

  第二个维度,从饲料的配方、营养角度,有间接关系。最近几年以来饲料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饲料企业越来越重视养殖户的使用体现,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由于大部分的黄颡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关心的是鱼肥不肥,肚腩够不够大,他们认为大肚腩的鱼更“压称”。这种表观要求使得饲料企业的配方师不断提高饲料的脂肪含量,来满足养殖户的感观要求。说句冷幽默的话,现在很多饲料的配方都是养殖户和业务员“指导”配方师完成的。所以得了“富贵病”的鱼的体质和免疫力肯定是低下的,当气候变化,环境突变,管理不善的时候,饲料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里的“口”字我的理解是养殖户有恰当的饲料投喂方法。发生在4月份的全国大范围的黄颡鱼暴发性死亡事件,一直到现在所有的黄颡鱼养殖户都在提心吊胆,生怕下一个就是轮到他自己的鱼塘。对于突如其来的事件,我们行业所有人都在出谋献策,各抒己见,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行业帮养殖户找到真正的“元凶”,从而可以有效阻止疾病的肆虐,减少养殖损失。我的这篇文章是我近期与很多黄颡鱼一线养殖大咖,共同交流总结的在饲料投喂管理角度的个人认识,希望同行不吝赐教。

  【关键字】:黄颡鱼    黄颡鱼病害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虾红素 2020-4-22 11:02
冯总分析得有深度,接地气!学习受教了

查看全部评论(1)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