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关于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专家这么说 文/ 水产前沿 何鸿浩 今天,中国养虾高手春季云论坛与身处泰国曼谷的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总干事黄倢连线直播,重点围绕“虹彩病毒”进行了深入探讨。 5月6-7日,一场虾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交流的线上盛会正式举行,探讨“玻璃苗”、虹彩病毒、黑脚虾、国产种虾、生物安保、优质虾苗、工厂化养虾等当下热点话题。中国养虾高手春季云论坛,值得你扫码、关注、收藏与回放。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收藏与回放 ↓↓↓ “虾虹彩病毒”总体呈下降趋势 去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虹彩病毒工作组建议新属命名“十足目虹彩病毒1”,故现在“虾虹彩病毒/CQIV/SHIV”的说法都需要更正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简称DIV1)。 “我们启用了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新名称,虽然名字不一样了,但病毒其实还是同一种。”黄倢解释道。 “针对DIV1,我们早将其纳入到监测系统之中。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我们组织开展DIV1的专项检测,分别有437、870、442个监测点参加,收集到551、1255、588批样品。数据显示,三个年度的监测点阳性率分别为14.4%、14.0%和10.9%,样品阳性检出率11.8%、12.2%和8.7%。” “事实上,2014~2019平均样品阳性率在11.3%,并且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在4-10月份检出,检出峰值主要是在5-6月份最高。所有体长的对虾均有分布,但4-7cm分布最大。”黄倢分析近年DIV1监测数据。 印度洋野生斑节对虾检出DIV1 对于一些业者“DIV1出自于中国”的观点,黄倢持不同看法。 “DIV1最早在中国检出,但并非说明起源于中国。泰国Tim Flegel团队也在印度洋捕获的野生斑节对虾亲虾中检出DIV1和IMNV,DIV1的套式PCR检出样品阳性率19.2%,序列同源性99%~100%,而且也通过其他目的基因的PCR检测确定为真阳性。如果仅通过野生虾的移动似乎不太可能从中国将传播到印度洋。此外,1993年在美洲也检出疑似虾虹彩病毒,但由于没有基因序列报道,所以无法证实是否DIV1。” “同时,值得警惕的是野生斑节对虾作为亲虾可能传播DIV1、IMNV以及未知新病原,将野生斑节对虾用作亲虾前必须经过PCR检测无病毒后使用,其后代也需再进行检测。此外,用野生斑节对虾的后代养殖,应该避免与其他甲壳类混养。”黄倢建议道。 生物安保仍是重中之重 对于近期珠三角地区传出DIV1情况,黄倢谈到以下几点。 “收到珠三角的消息后,团队安排了人员进行调查跟进,了解到有养殖场存在将上一造未出售的罗氏沼虾放到南美白对虾池塘中混养的情况,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原因之一。从生物安保的角度,我们也不建议将近缘种进行混养,虽然可能有较高短期利益,但存在多种发病风险。” “做好生物安保工作是应对DIV1的防控对策。而且,生物安保体系的构建也是每一个企业降低养殖风险的优先选择。例如,加强企业自身对苗种和可能传入途径(亲虾、虾苗、活饵料等)的监测、检疫;将标粗作为重要的检疫措施(虾苗检疫的补充措施);关注多种甲壳类的传播和发病风险;提倡鱼虾混养(清除病虾);提倡及时排污(用水流集污、建立虾厕等);增强对虾免疫能力等措施来避免DIV1的影响。”黄倢谈到生物安保的重要性。 关于DIV1的互动探讨 笔者整理了部分关于DIV1内容的互动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文末直播间,观看全部视频回放。 网友:养殖了20天,DIV1检测阳性,是否说明苗种带病原?有没有可能是通过鸟类、小动物等途径传染? 黄倢:一般不会考虑鸟类或者其他小动物等传染途径,即使是鱼类途径也很少考虑,更多是考虑甲壳类品种之间传染或者垂直传染。养殖时间20天,如果可以排除其他感染途径的可能性后,种苗带病原的可能性是比较大。 网友:如果检测已经DIV1检出阳性,这塘虾有缓解的方式吗?用碘、纳米银、二氧化硫、过硫酸氢钾或益生菌,还是不要浪费时间直接排塘? 黄倢:这跟环境条件、阳性程度、发病情况有关,而且这类问题不能只关注单个条件,要综合来看。如果对虾已经养到较大规格才发现DIV1阳性,建议及时收虾避免损失扩大;如果是在发病初期,是可以通过合适的益生菌进行缓解;最简单的方式是建立虾厕,快速将病虾全部处理掉,切断传染源;甚至使用优质的生物饵料进行投喂也有一定效果。 网友:如果苗场已经发生了“玻璃苗”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