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仍处野种家养,金鲳鱼良种选育迫在眉睫

2020-6-15 09:43|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73348|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水产频道张红|来自: 水产前沿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金鲳鱼已成为南方海水养殖量最大的一条鱼,若无良种的支撑,将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金鲳鱼已成为南方海水养殖量最大的一条鱼,若无良种的支撑,将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文/中国水产频道张红

  经过近20年的发展,金鲳鱼已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一条优质海水鱼类,2019年产量或达到15万吨。最近2年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去年超过95%养殖户赚钱,小型养殖户赚钱几十万、中型养殖户100多万几百万,大型养殖户上千万......2020年投苗热情持续高涨,业内人士预计投苗量或超过30%。

  时至6月中旬,春季投苗已结束并且进入每年度的黄金生长期,笔者从基层反馈中了解到,今年各养殖区的投苗成活率特别低,尤其是广西,整体或不足5成,湛江徐闻流沙港只有4成,海南稍好,但最多也只是6成左右......粗略计算,投苗总数若为6亿多尾,如折损4成,每尾0.4-0.5元计,那么单单第一轮投苗损失就达到1亿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养殖户反映称,今年鱼苗畸形也特别多。而实际上在育苗阶段,曾有不少苗企反映孵化率、出苗率低、育苗困难面临亏本种种......综上,保守估计今年金鲳鱼产业在鱼苗方面损失至少超过1亿元。


  众所周知,水产种业位于水产品产业链的前沿,是战略性的基础产业,良种才是根本,据悉在现代农业中,优良品种对产业效益提升的贡献率达到70%!

  那么,今年金鲳鱼育苗难、成活率创新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与鱼苗种业良种匮乏是否有很大关系呢?金鲳鱼育苗业现状是怎样的?行业是否需要良种?目前良种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又有哪些?带着种种疑问,笔者请教了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理事,中渔协会金鲳鱼分会专家组副主任委员,以及在鲳鲹遗传资源挖掘与良种选育等方面已开展了系列工作的骆剑教授。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理事,中渔协会金鲳鱼分会专家组副主任委员骆剑教授

  水产前沿:在众多海水养殖鱼品种中,您是如何评价金鲳鱼的?这条鱼的养殖具有哪些特点、优点,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骆剑:金鲳鱼是优良的海水养殖品种,行业产值超百亿元,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2020年有望成为南方海水养殖鱼类第一大宗品种。

  对于水产业者来说,金鲳鱼具有:①规模化繁殖技术成熟,②商品鱼成活率高,③饲料产业完善,④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等方面的优点。

  对于消费者来说,金鲳鱼具有:①平价海水鱼类,②烹饪方式多样化等优点。

  对于中间环节而言,金鲳鱼具有:①冰鲜鱼风味损失少,便于运输和仓储,②消费市场潜力大等优点。

  从养殖来看,金鲳鱼苗驯料简单,成活率高,大批量苗种供应相对容易;游泳能力强,适合于深远海网箱养殖;商品养殖阶段采用全人工饲料,生产规模容易扩大;鲹科鱼类,无肌间刺,方便加工。

  金鲳鱼是一种在苗种、养殖、物流、加工和家庭零售等多方均能获得收益的海鲜鱼类,市场参与者和消费者共同推动了金鲳产业的发展。良种选育、病害防控、饲料优化、养殖设施和市场拓展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后,金鲳鱼的养殖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产量翻番。

  水产前沿:今年各大海区金鲳鱼投苗创新低,有的4成,有的5成,最高也在6成多一点,另外鱼苗畸形率也出现增加,养殖户和苗企的损失都很严重,截止目前,预计行业损失就超过一亿多元。请问骆教授,您认为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骆剑:金鲳鱼具备很好的养殖优势,特别在2019年养殖户普遍获得了较好的收益,这激发了水产行业的养殖热情。尽管金鲳养殖全套技术环节均已打通,但市场苗种的来源很多,有多年大公司的苗种,也有新入行小场的苗种;同样,商品鱼养殖户的技术掌握程度也有较大差异。整个金鲳产业都在扩大产能,相当多的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储备不足,加上今年南方春季冷空气较强,4月和5月出现了数次长达一周的大幅降温,是导致损失较大的重要原因。

  苗种和幼鱼对于温度和水质的变化敏感,大幅的降温不仅直接降低了金鲳鱼苗的免疫力,同时会破坏育苗池塘的水体生态平衡,病害更容易爆发。今年苗企育苗普遍遇到了更多的病害困扰,特别是淀粉卵甲藻、小瓜虫等,防治措施不当就会带来较大的损失。此外,养殖户反映苗种畸形率增加,这可能是种质退化带来的问题。金鲳目前尚未实现良种化,基本处于野种养殖的模式。目前亲鱼公司没有对亲鱼进行遗传种质管理,近亲交配较多,种质退化会导致金鲳鱼生活力、生长速度等性状的降低。

  水产前沿:目前金鲳鱼苗业现状是怎样的?解决以上问题最重要的措施有哪些?

  骆剑:由于持续两年的金鲳养殖效益增加,当前的亲鱼储备也到达了新的高点。2020年投卵量大幅上升,尽管成活率下降,但苗种产量可能还是会达到5亿尾左右。金鲳鱼苗种业参与者众多,尽管产量不低,但质量参差不齐,与下游客户的合作建立在口碑和关系上,缺乏评价标准。苗种的质量主要受亲鱼种质优劣、母鱼培育质量和育苗技术影响。此外,优质苗种的品牌尚未建立起来,存在“劣苗”驱逐“良苗”的情况。

  加强优良品种选育,建立亲本的管理与培育体系,完善育苗技术,建立苗种质量认证标准,树立优质商业品牌等措施有望实现金鲳苗种产业的升级,不仅能大幅提升苗种产业的效益,实现节能减排,同时也会显著提高后续商品养殖环节的效率。

  水产前沿:苗种质量除了影响成活率之外,对后续养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生长、抗病?

  骆剑:苗种的质量对后续养成的影响很大:①苗种质量好,抵抗力强,抗病能力就强;②苗种质量好,群体生长差异小,管理方便,可降低饲料成本和缩短养殖周期。苗种的质量不仅跟育苗技术有关,优良品种的选育不可或缺。

  水产前沿:金鲳鱼良种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选育的方向是什么?

  骆剑:应该体现在①生长速度快;②抗病力强;③耐低氧;④饵料系数低;⑤体色体型等方面。

  水产前沿:与其他海水鱼类如石斑鱼、多宝鱼、大黄鱼等相比,金鲳鱼良种选育处于什么样的阶段,目前良种占有率能达到多少,良种选育面临困境又是什么?

  骆剑:大黄鱼、多宝鱼的育种工作起步早,已经育成了不少优良品种。石斑鱼采用效率较高的杂交育种方式也得到了新品种,目前养殖量最大的虎龙杂交斑就是新品种,对产业的推动是很大的。

  金鲳目前还没有良种,不同繁殖企业的苗种质量已经出现分化。金鲳种质比较丰富,这是好的物质基础;采用群体选育+家系选育+分子育种的技术,已经取得很好的进展,现代的育种技术能够大大推动金鲳获得优良品种。最近几年内金鲳新品种有望获得审定。目前的困难是企业意识上的不足和时间上的困难。

  水产前沿:记得您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过:一个良种支撑一个产业。那么,目前金鲳鱼苗业良种选育培育工作进展如何?需要行业哪些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和加速良种化的进程?

  骆剑:成规模的农业养殖品种,一定需要良种的支撑,否则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国内外大型种业公司把优良种质的收集、品种的开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当作核心竞争资源。就拿海南水产而言,南美白对虾和罗非鱼就是非常好的反面教材,尽管产业很大,自己拿不到好的种质,也没有长期的投入,品种就会一直受制于人。而杂交水稻就是好的正面案例,核心技术和核心种质都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包括金鲳鱼在内的热带海水鱼类的养殖历史均很短,国外几乎没有开展育种工作,国内海南和广东等地的院所正在积极地推进金鲳的良种选育。良种选育是一项难度较大的长期投入,不仅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努力,有能力的企业更应当努力,首先是要积极配合院所开展工作,后续需要加大对于育种的投入。优质苗种与普通苗种的性状差异,会带来非常大的溢价差异,这个回报在未来会非常大,所以繁殖企业一定要舍得在这方面的投入。

  金鲳鱼育种起步于“十二五”期间,得到了生长快速的种质,构建了遗传连锁图,找到了相关的性状分子标记。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这为后续的育种工作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金鲳一般需要三年才能性成熟,这导致传代需要的时间长,品种获得还需要一些时间,预计在“十四五”期间能拿到1-2个新品种。生长和抗病是养殖户比较关心的问题,其他方面包括抗逆、体型、体色等,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金鲳产业会达到一个较大的规模,目前在育种方面的投入整体还是很少,这里前期还是需要管理部门提供场地、资金的支持,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咱们的繁殖企业才能突破目前的瓶颈,期望十年后,金鲳企业自身能够主导品种培育。

  总结来说,有效地推进金鲳鱼苗业良种选育培育,需要①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②苗企与高校、研究所进行密切合作;③建立苗种的质量标准;④知识产权保护等。
  


  【关键字】:金鲳鱼  良种选育  技术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