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安徽“稻虾”养殖模式正在升级探索中,你追得上这一波模式更迭吗? 文/水产前沿实习编辑许钰淇 在安徽滁州市,养殖小龙虾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近六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养殖农业,在全椒和定远这两个县养殖小龙虾的方式不尽相同。本期我们采访到的两名服务于一线的技术员:来自滁州市全椒县的白长望,另一位是滁州市定远县的张朝俊,两者都将自己的技术经验应用到最前线最被养殖户需要的地方。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 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这里,当地的百姓养殖小龙虾一般都是采用“稻虾两作”的养殖方式。笔者联系到2019年“中国好渔医top30”称号获得者,好润生物科技公司安徽滁州市全椒大区经理白长望向我们介绍安徽全椒目前小龙虾的养殖实况。 好润生物科技公司安徽滁州市全椒大区经理白长望 白长望常年奔波在小龙虾养殖技术服务的一线,每天早上的日常工作就是去跑虾塘,测水质,拍照观察水草的生长状况并对养殖户的工作提出指导。小龙虾产业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颇大,养殖户对小龙虾养殖没有了以往的信心,白长望作为一线技术人员经常给他们鼓励,组织养殖培训会,让养殖户对小龙虾这个品种养殖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带动养殖的热情。用白长望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光卖药,那是不道德的!” 上半年白长望有一名养殖朋友的小龙虾塘口出现了稻杆发黑,水花也有发黑迹象,水体里面裸藻以及有机物大量积累,小龙虾有侧身浮头的现象,这是典型的缺氧。刚好那几天又是个“大闷天”,养殖户下了地笼,就在倒藻后水体大缺氧的临界点上,出现大量死虾。这是一个时间非常紧张的案例,白长望当下决定先换水,排掉大量的裸藻,一边泼维C一边下地笼,争取多卖虾让养殖户止损。 在白长望看来,小龙虾近年出现较多肠炎,黑鳃,肝脏病变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营养和水质问题。“养虾要看水”这是白长望的一贯坚持,因为水生动物和陆地动物不一样,发病有一个滞后性,等到虾明显不正常的时候可能在十天前就已经发病了。据白长望介绍,这里养殖户的用药成本也在50-100元/亩,多的有200元/亩。安徽养殖小龙虾比较落后,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平时的预防没有做到位,一旦出现不好的迹象,一般养殖户都会大量使用消毒剂,像漂白粉和二氧化氯一类,给本来处于应激状态的小龙虾造成更大的刺激。一个系统性的防治方案对于这里的小龙虾养殖农户来说是很必要的,从理性角度上,白长望会注重饲料的营养以及水质溶氧方面,他建议用28%蛋白~32%蛋白含量的优质饲料,高蛋白的饲料增强小龙虾的体质,饲料添加维C,平时做好肥水保草,保证水体溶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酵母,乳酸菌,光合菌,芽孢菌之类的微生物,提高饲料利用率。 白长望在学生时期就已经对生物,对水产养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水产养殖向来不是一门热门的专业,只是白长望兴趣所在。如今行走一线,除了病害防治之外,白长望还积极成立合作社,帮助小龙虾养殖朋友寻找销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 同样在安徽滁州市,还有一个地方养殖小龙虾十分有名——安徽定远县。在网络上搜索“安徽定远”和“小龙虾”两个名词会出现非常多词条,定远县作为稻虾养殖新模式“稻鳖鱼虾”的示范推广,目前当地的小龙虾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地图上看,定远县在全椒县的左上方,两县同属滁州市。采访人是定远县总工会副主席、高级农技师、定远县小龙虾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及一线技术员——张朝俊。同时,张朝俊也获得了2019年“中国好渔医top30”评选的荣誉称号。 定远县总工会副主席、高级农技师、定远县小龙虾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及一线技术员张朝俊 2017年张朝俊带领13户搞起了3千亩“稻虾共作”,以此拉开了全县“稻虾共作”的序幕,如今全县“稻虾共作”已发展到近30万亩。目前张朝俊又在进行“稻鳖鱼虾”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示范与推广,计划在3-5年把全县的“稻鳖鱼虾”生态高效综合种养面积发展至5-10万亩,让更多的农户发家致富、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张朝俊创新的“稻鳖鱼虾”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6个1”技术即:稻田开挖环沟占总面积10%以内、制定1套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操作标准、每亩稻田生产鳖100公斤、鱼虾100公斤、水稻1000斤、净挣10000元。“稻鳖鱼虾共作”是在原“稻虾共作”基础上增加了鱼鳖养殖而改进提升的养殖新模式,指稻田环沟里面放养大规格的鳖,同时放养大规格的鲢鳙鱼和大规格的种虾,具体放养密度根据品种、规格、喂料、水体和资金等情况确定。 稻鳖鱼虾共作中鲢鳙鱼的活动可以起到调水和增氧效果,鳖可以吃掉病残死鱼虾,既节省饲料又减少传染和污染。鳖鱼虾产生的粪便给水稻提供肥料养分。因为在稻鳖鱼虾共作的情况下不需施肥和打药,避免影响生物健康、污染环境,同时减少水稻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生产出来的大米也是生态大米,构建了健康循环生态系统。 张朝俊自豪地说:“推广‘稻鳖鱼虾共作’模式技术有6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产业扶贫、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有利于促进三产融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通过这种综合种养模式下,使得农户的收益每亩纯收入1万多元,成功跨越了多少代农民不可逾越的门槛,真正实现了多少代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