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鲫鱼行情创新高,我们如何正确面对鳃出血 文/图南通海大殷磊、海大集团华东大区夏华 一、背景(鲫鱼成为“战斗鲫”的原因) 1.2019年鱼价下跌(见图1) 2019年年初鲫鱼价格下跌严重,19年底鲫鱼价格总体不错,很多客户担心年后价格下跌,年底大部分客户选择卖鱼。 图1 2.成鱼发病 2019年江苏7成以上鱼塘发生鳃出血,部分地区的发病高达100%,鳃出血发病期间卖鱼,大部分客户损失较大,2020年部分客户转养其他品种。2020年鳃出血从4月份开始,还没有停止,部分塘口已经清塘。梅雨季节又有部分鱼塘爆发性损鱼。 3.苗种较少 19年苗种孢子虫,鳃出血发病率较高,导致苗种塘口严重减产,2020年2-4月份再次出现了养殖以来罕见的爆发性的死亡,再次导致了鲫鱼鱼种减少,部分客户补种一次甚至多次,最终还有部分客户补不到鲫鱼鱼种,今年鲫鱼种部分地区突破了10元以上甚至到达13元/斤以上,也属于历史罕见。 综合几种原因,大家看到了鲫鱼价格创同期历史新高,8两鲫鱼达到了13元/斤(图1),鲫鱼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主要还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补充:上周,江苏地区鲫鱼塘头价最高已冲破15元/斤。) 二、鳃出血到底为何让养殖户谈虎色变? 1.病原及症状 鳃出血: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发病水温从15-30℃,水温超过30℃,5天左右即可自愈,发病鱼在鱼塘四周无力游动,体色发黑(俗称黑头),发病个体不集群,捞起来之后鳃部充血,在地上跳跃鳃部出血不止(这也是鳃出血名字的来源),近两年鳃部出血症状有时候并不明显,现阶段观察鱼鳔出血点进行鉴别,鳃出血发病一般影响100g以上的鲫鱼,往年鱼种发病少见,但从19年开始超过50g的鱼种发病比较严重。 2.鳃出血发病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对市场进行走访,我们梳理总结了鲫鱼鳃出血的死亡量与水温、溶氧、天气以及投喂的关系: 2.1.鳃出血发病与温度的关系(4-7月) 发病起始温度(水温15℃左右);发病高峰期(水温24℃~28℃之间);发病结束期(水温在30℃以上持续5天左右)。 图2 2.2.鳃出血与溶氧的关系(4-7月) 连续3天溶氧低于2.5mg/L(图3),鳃出血的死鱼发病就会明显增加。 图3 2.3.鳃出血与天气的关系(4-7月)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死亡量增加都是在阴天/阴雨天之后,因此阴雨天需要提前注意预防鱼体应激。 图4 2.4.鳃出血与投喂量的关系(4-7月很多客户认为控料能够降低死亡率) 图5中从发病初期到发病高峰期,中间进行了控料甚至停料,发病初期控料和停料之后与鲫鱼死亡量没有直接的联系,在发病高峰期,停料1-3天,鲫鱼损鱼有可能会减少,但长时间停料鲫鱼损鱼量会增加,与停料之后鱼体的体质弱有很大的关系。 图5 2.5.鳃出血与水温,溶氧,天气、投喂等综合因素的关系(4-7月) 前面四个维度分别分析了温度,溶氧,天气以及投喂对鳃出血发病的影响,这四者结合在一起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通过图6我们发现,每次阴雨天之后,溶氧下降,水温也会跟着下降,接下来就会有一波死亡增加的过程(图6橙色圈),在水温23-26℃之间,溶氧连续3天以上低于2.5mg/L,损鱼量就将可能大规模的爆发,因此需要将鱼塘最低溶氧保持到3mg/L以上。在图6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水温30度以上,即使是连续几天下雨,溶氧降低,也未发生损鱼。 图6 2.6.鳃出血与水温,溶氧,天气、投喂等综合因素的验证(8-9月) 我们分析了4-7月份的鳃出血的影响因素,下半年水温开始下降了,是不是也适用这种规则呢?从图7中可以发现,下半年在阴雨天,水温在连续下降到30℃以下,鳃出血就开始卷土重来,随着下半年水温越来越低,遇到阴雨天和溶氧连续低于2.5mg/L以下,鳃出血同样会大规模的爆发,而且鳃出血会持续发病,下半年发生鳃出血,如果短期内不能控制,建议考虑卖鱼,减免更大的损失。 图7 三、鳃出血预防和治疗 1.鳃出血的预防 A.清塘 每年的鱼塘清塘很重要,考虑用生石灰(150-200斤/亩),漂白粉(20-30斤/亩)等进行泡塘处理。 B.鱼种 鱼种一定要严把关,有条件的最好自己进行苗种的培育,尽量选择好的品种进行培育。 C.水源 考虑到水源传播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客户在年初一次性将水加满,中途不加水,防止中途加水带来病原,和对鱼体产生应激。 D.越冬管理 苗种越冬之后,也需要进行越冬期的投喂,20年初我们发现,越冬一直投喂饲料的客户,开春之后的鱼塘发病率明显低于不投喂饲料的塘口。体质差的鱼,更容易感染病毒,细菌等疾病,越冬期投喂饲料能够保持鱼体不掉膘或者少掉膘,增强鱼体免疫力。 E.塘口管理 有多个塘口的客户,需要注意网具等常用工具不要交叉使用,实现一塘一具。塘口硬件设施(增氧机等)要齐全。 F.预防用药 平时多调水,有机质多的塘口也容易发生虫害,用杀虫药等容易对鱼体产生应激,降低化学性肥料的使用,多补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降低消毒剂的使用频率。 经常使用增强免疫力的产品,如保肝护胆健肠的产品。 2.鱼塘发生鳃出血的建议处理办法(切记不能乱用药) 鳃出血发生10来年,养户采用了各种办法,用二氧化氯,碘制剂,苯扎溴铵,戊二醛等等消毒,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等抗生素内服,都未见好转,而且大部分客户在用药之后损鱼越来越严重,在此再次提醒各位养户朋友们目前没有药能够根治鳃出血,不能盲目用药。 2020年我们发现很多鱼塘鳃出血之后,并发了其他的一些疾病,如喉孢子,车轮虫,指环虫,锚头蚤,斜管虫等虫病,也有鱼塘出现出血病,大红鳃等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导致发病死亡率增加,很多客户束手无策,用杀虫药,消毒药下去,可能导致鳃出血大规模爆发,不用有可能因为细菌性疾病导致出血病的爆发。该如何处理呢? 图8 水产的三环理论(图8),当病原无法有效去除,我们需要从另外两环入手,增强鱼体体质,稳定水环境。 2.1.增强鱼体体质(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是抵抗鳃出血关键一步) A.定期内服益生菌和保肝产品提高免疫力 定期每月2次,每次5-7天,每天投喂一餐,内服乳酸菌、多维等保肝护胆产品。 B.坚持使用功能料 每天最后一餐投喂功能料,让鱼体肝脏保持健康红润,增强鱼体免疫力(图9)。 C.投喂管理做到日均衡与次均衡 在保持日投饵率的情况下,降低次投饵率,即增加投喂餐数,降低每天最高一餐的投饵率,鳃出血发病高峰期可适度停料,不建议长期停料。 图9 2.2.稳定水环境 A.水体中定期补充益生菌(少量多次),抑制有害菌 定期使用复合益生菌补菌,建议每次在鱼塘的下风口使用,每次泼洒塘口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面积,每3-5天补一次,降低水体中的有机质,补充水中有益菌,能降低虫病,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降低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 B.定期补肥(少量多次) 不建议使用化学性肥料,建议每次在鱼塘的下风口使用,每次泼洒塘口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面积,每3-5天补一次。 C.多开增氧机 建议梅雨期间,保持鱼塘三分之一以上的增氧机全天开启,夜晚增氧机全部开启,溶氧要保持在3mg/L以上,必要时可以使用粒粒氧,增氧粉进行增氧。 D.勤改底 定期使用改底产品进行改底,改善池塘底部呼吸状态。 E.防应激 在阴雨天之前进行泼洒有机酸+Vc等抗应激产品,降低鱼体应激。 四、总结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