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一块位于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用来切三文鱼的砧板,竟然引出了全社会对三文鱼食安问题的一场争论。 作为一名三文鱼从业者,我本来不想争辩。但是朋友们纷纷转了一篇某自媒体大腕的文章,文章题目骇人听闻——《北京疫情反扑的第5天,粪水池里的三文鱼逼疯百万中国人》,看出来他们对我从事的事业开始持怀疑的态度,我不得不跳出来至少为自己摇旗呐喊几句。 作者/百吉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孙海粟 *本文所提到的三文鱼,实际是指大西洋鲑鱼,均以“大西洋鲑鱼”代替之。 “粪水池”? 我一个朋友酷爱三文鱼,我把视频发给她。她吐了。哭着跟我说,不敢想象,售价80块钱一盘的三文鱼肉,也许有一部分是从三文鱼的粪水里捞出来的,太脏了…… 摘自《北京疫情反扑的第5天,粪水池里的三文鱼逼疯百万中国人》 小时候妈妈教我唱过一首歌(无意暴露年龄……),歌名是《大海啊故乡》: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 没有想到,如今我生活的地方——大海,竟然被称为“粪水池”! 众所周知,三文鱼具有溯河洄游性:也就是它们都是在淡水中产卵,出生后游向大海,性成熟后又洄游至江河中上游繁殖。因此为了模拟野生三文鱼的成长环境,养殖三文鱼先是在淡水池里进行孵化,再放回大海里生长(当然为了防止养殖三文鱼逃逸,采用的是网箱养殖)。 三文鱼网箱养殖示意图 三文鱼不在海水里同吃同住,难道还要它们去马桶便便么!你把大海称之为“粪水池”,以后你们去海里游泳的时候也要说是“去粪水池游泳”么? 呜呼哀哉! 而在被广泛引用的德法公共电视台(ARTE)记者所拍摄的视频里,开始三分钟拍摄的浑浊而看不清的水环境——看清楚了:这分明是河流,河床清晰可见!水里布满鱼虱的三文鱼亦是野生的三文鱼,而不是在养殖场里的三文鱼。 外媒记者所拍摄的淡水河里的野生三文鱼 外媒拍摄的淡水河里的野生三文鱼 事实上,养殖挪威三文鱼的挪威海和巴伦支海拥有欧洲保护最好的海洋生态系统:强劲的水流和海水温度的变化会产生一种称为“上升流”的现象,一方面“上升流”会把深水区温暖而富含营养的水流持续不断的带到表层,另一方面表层的海水由于风形成的风漂流又会把污染物带离海岸,这为水产养殖创造了最佳条件。 德法公共电视台的记者选择一个阴天潜入养殖场,因光线阴暗就断言养殖场海水浑浊不清,不得不令人怀疑其真实意图(从纪录片可以看出该记者是个狂热的野生三文鱼垂钓爱好者,不能排除其因野生三文鱼数量减少而迁怒于三文鱼养殖业之嫌疑)。 阳光下的三文鱼养殖网箱实况 鱼虱病? 海虱泛滥成灾。密密麻麻的海虱附着在三文鱼表面,嚣张地啃噬着三文鱼的表皮。 摘自《北京疫情反扑的第5天,粪水池里的三文鱼逼疯百万中国人》 被引用的那张图片中身上遍布鱼虱的三文鱼,事实上是野生的三文鱼,因无法得到人工的精心照料,一旦被鱼虱侵袭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能悲惨的等着死去。 图表5:被鱼虱侵袭的野生三文鱼 不可否认,养殖的三文鱼也会受到鱼虱的困扰。就如同养殖牛产业遇到疯牛病、养殖猪产业遇到口蹄疫和养殖鸡产业遇到禽流感等一样。 但其实鱼虱病不是病。 鱼虱本身是一种节肢动物,生物学上是动物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挠足亚纲-鱼虱目-鱼虱科动物的统称。鱼虱会寄生在2厘米以上的鱼体各部位,腹下和鳍、尾上尤多,并以其口刺刺伤鱼体表组织,吸取血液与体液。所以大西洋鲑鱼的鱼虱病并不是鱼体染病,而是大西洋鲑鱼受到鱼虱侵袭的一种现象。 鲑鱼虱子不会影响鲑鱼的质量,也不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而且,事实上,挪威的养殖场对网箱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被鱼虱侵袭的三文鱼,会立即被清理出网箱。除此以外,在出口地的挪威和进口地的中国,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避免了遭受鱼虱侵袭的养殖三文鱼流入中国。 李斯特病菌? ……原因是部分三文鱼商品遭到李斯特菌感染。这是一项致命细菌。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流产及新生儿感染,如果免疫缺陷者感染李斯特菌,病死率高达33%。 摘自《北京疫情反扑的第5天,粪水池里的三文鱼逼疯百万中国人》 拜托,李斯特病菌不是三文鱼才有的啊! 李斯特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属厚壁菌门,取名自约瑟夫·李斯特。它主要以食物为传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 来自:百度百科 1999年底,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因食用带有李斯特菌的食品而引发的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资料显示,在美国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个州97人患此病,6名妇女流产。 1992-1995年法国出产的奶酪及猪肉中发现李斯特菌,2001年11月以来,我国质检部门多次从美国、加拿大、法国、爱尔兰、比利时、丹麦等二十多家肉类加工厂进口的猪腰、猪肚、猪耳、小排等三十多批近千吨猪副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 肝吸虫? “而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岁多的小朋友连续几天身体发热、腹部隆起。家长以为孩子吃坏肚子了,没当回事。结果几天下来,病情丝毫没有减轻。把孩子送去医院,结果发现孩子感染了肝吸虫,一部分肝脏严重坏死,需要做肝脏切除手术。究其原因,三文鱼做生了。”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本病在国外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以广东、台湾等省为主要流行区。 肝吸虫病的流行,主要与当地居民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有关。 来自:百度百科 生食淡水鱼虾而染上肝吸虫主要是由于淡水鱼虾生长的河流湖泊遭到污染。而三文鱼虽然幼苗孵化阶段是在淡水中,但养殖的三文鱼并没有在天然的淡水水体里生活,如何会被污染进而把肝吸虫感染给人类? 公众号大腕们为了吸引流量而蹭社会热点无可厚非。但是他们本身作为非专业人士,在没有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情况下,靠道听途说的消息用复制和黏贴发布一篇严重扭曲事实的文章误导粉丝,不免有点丧失道德底线。 挪威的三文鱼养殖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诞生开始,就伴随着严格的监管,因为挪威人从水产养殖业发展之初,就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和鱼类种群是未来水产养殖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50年后的今天,挪威的大西洋鲑鱼养殖业已经高度发达,从大西洋鲑鱼受精卵的培育到鲑鱼幼苗的孵化、在海水生长期、屠宰和加工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精细的管理和完善的监管。 总而言之,“粪水池”里是养不出一个年产量近250万吨、年产值逾150亿欧元的产业。 关于挪威三文鱼养殖业的真相是什么? 一、挪威大西洋鲑鱼养殖业的发展史 挪威的英文名为NORWAY,意为“前往北方之路”。而这条“北方之路”从南到北跨越了21个维度和2500公里的长度。狭长的地形赋予挪威逾10万公里的海岸线(包括峡湾和岛屿的海岸线在内)和大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挪威的地理位置,来源网络 然而,在挪威漫长的冬季和凉爽的夏季的气候下,一些农作物不会茁壮成长;而与此同时,波澜壮阔的海岸线、众多岛屿、深藏庇护的峡湾和冰冷而纯净的海水,使得挪威天然成为一个完美的渔场。 几个世纪以来,捕鱼一直是挪威沿海的重要收入来源——直到20世纪60年代,挪威人发现可捕捞的野生鱼获急剧萎缩,尤其是在挪威人的饮食和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大西洋鲑鱼。此后,挪威人开始尝试向水产养殖业转变。 1952年,挪威的维克兄弟,建筑师Karstein O.Vik和园丁Olav C.Vik,在位于维克尔瓦河(Vikelva)河畔的自家农场里挖了一个水坝来存放捕获的正在产卵的大西洋鲑鱼,随后他们发现鲑鱼可以被饲养。经过多年的努力,维克兄弟已经掌握了一些大西洋鲑鱼的养殖技术。1959年,兄弟俩制作了一个大木格箱,将大西洋鲑鱼置入其中再放到海水里饲养——产生了现代网箱养殖技术的雏形。维克兄弟后来成立了一家公司Nor-Laks,生产鲑鱼鱼苗和可供市场销售的成鱼。 Mr.Karstein Oddmund Vik,来源网络 挪威政府一开始对维克兄弟的大西洋鲑鱼养殖持矛盾态度,但是在挪威以外,维克兄弟的大西洋鲑鱼养殖技术却受到关注,尤其是总部之一位于英国的全球最大的消费品生产巨头之一的联合利华。早在1958年,联合利华就已经在英国的苏格兰成立了一个水产养殖实验室。1964年,联合利华买下了维克兄弟的大西洋鲑鱼养殖技术和网箱设计,并在次年设立了一个大西洋鲑鱼养殖实体——耕海(Marine Haverst)(时至今日,耕海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大西洋鲑鱼养殖企业。) 挪威政府直到1970年才开始重视大西洋鲑鱼养殖产业,并开始为本国的大西洋鲑鱼养殖研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一方面挪威政府成立一个基金为大西洋鲑鱼养殖场的投资以及大西洋鲑鱼养殖技术的开发提供资金;另一方面,挪威政府在高等教育机构里设立了研发中心。随后,来自挪威农业大学(现在的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的国内动物遗传研究人员Prof.Harald Skjervold和Prof.Trygve Gjedrem开始进行大西洋鲑鱼的选择性育种研究,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大西洋鲑鱼的育种计划。选择性育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出适合大规模养殖的大西洋鲑鱼品种,以获得高产、能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以及在鱼肉的脂肪含量和色泽方面具有更高品质的养殖大西洋鲑鱼。 Prof.Harald Skjervold(左)和Prof.Trygve Gjedrem(右),来源网络 挪威农业大学的大西洋鲑鱼育种成果最后促成了AquaGen的成立(1985年),最初只是一个渔民联合体,1992年成为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而如今AquaGen已经是全球领先的大西洋鲑鱼和虹鳟鱼受精卵提供商。 于此同时,挪威人发现遍布挪威的丰富的峡湾资源是养殖大西洋鲑鱼的天然场所。首先,挪威的海岸线布满了岛屿和岩石,是抵挡风暴的天然屏障;其次,挪威海和巴伦支海拥有欧洲保护最好的海洋生态系统:强劲的水流和海水温度的变化会产生一种称为“上升流”的现象,一方面“上升流”会把深水区温暖而富含营养的水流持续不断的带到表层,另一方面表层的海水由于风形成的风漂流又会把污染物带离海岸,这为水产养殖创造了最佳条件;最后,挪威沿海发达的捕鱼业为养殖大西洋鲑鱼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当然,现代的大西洋鲑鱼养殖业已经采用人工饲料了)。 1970年5月28日,一对热爱海鲜的兄弟Ove Grøntvedt和Sivert Grøntvedt在挪威希特拉岛(Hitra)上将20,000尾大西洋鲑鱼鱼苗放在一个开放式的八角形网箱中,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成功的大西洋鲑鱼养殖场,从此也被视为现代大西洋鲑鱼养殖业的开始。那一年,Ove和Grøntvedt兄弟的大西洋鲑鱼养殖场就获得了盈利;随后更多的大西洋鲑鱼养殖场在挪威漫长的海岸线上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发展开来。 Ove Grøntvedt和Sivert Grøntvedt兄弟的大西洋鲑鱼养殖场,来源网络 50年后的今天,挪威的大西洋鲑鱼养殖业已经高度发达,从大西洋鲑鱼受精卵的培育到鲑鱼幼苗的孵化、在海水生长期、屠宰和加工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精细的管理和完善的监管。 标准的养殖大西洋鲑鱼的生产周期为三年。第一年,大西洋鲑鱼的胚胎在人工控制的淡水环境中生长至100-150克大小。待长成小鲑鱼之后,大西洋鲑鱼会被转移至海水网笼中,并在那里生长12-24个月直到达到4-5千克的规格。当大西洋鲑鱼成长到可捕捞的规格,成鱼会被转移至加工厂进行屠宰并去除内脏。绝大多数的大西洋鲑鱼都是去除内脏后加冰块置入一个保温盒进行出售。 大西洋鲑鱼的标准养殖流程(美威《大西洋鲑鱼产业报告》2018-2020年) 挪威大西洋鲑鱼养殖业的监管 挪威人从水产养殖业发展之初,就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和鱼类种群是未来水产养殖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挪威制定了完善而严格的法律法规,加以紧密的安全监管和持续的科学创新来发展其水产养殖业。挪威是少数几个而且是最早一批制定了专门海产养殖法案的渔业国家之一。 可能与我们常识不太一致的事实是,挪威政府最早对养殖大西洋鲑鱼纳入监管的是1974年12月生效的《动物福利法(Animals Welfare Act)》,该法案旨在保证动物受到良好的对待,对动物的饲养场所、繁殖和照料以及屠杀等都做了具体的规范。挪威也是世界上首批将鱼类纳入类似的动物福利法案的国家之一。是的,要想养殖大西洋鲑鱼可以,但首先要保证能善待它们! 到了2003年,挪威议会认为旧的《动物福利法》已经无法满足规模化水产养殖给海洋动物带来的压力,要求挪威农业食品部进一步完善该法案。2010年1月1日生效的新《动物福利法》增加了包括养殖大西洋鲑鱼所使用的网箱、运输养殖大西洋鲑鱼的工具以及设备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当然,对于挪威的大西洋鲑鱼养殖业而言最重要的两个法律是《水产养殖法(The Aquaculture Act)》和《食品安全法(Food Safety Act)》。 《水产养殖法》最主要的贡献是设立了大西洋鲑鱼养殖许可证制度,来保证大西洋鲑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性。根据这个制度,要获得大西洋鲑鱼养殖许可证的农场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养殖场必须位于公海,峡湾的冷水和清澈海水中,并且距离海上交通区域足够远(保证水质不会受到船只排放物的污染)。 鱼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在干净的环境中游泳和生长,保证每2.5%的鲑鱼至少有97.5%的水。 一旦获得批准,生产现场必须同意严格而定期地进行监控。 在每个养殖周期之间,必须让渔场获得休息,以恢复养殖场的自然环境。在此期间,对海底进行了密切监控。 许可的养殖场数量受到严格的限制,每28,953公里海岸线许可的养殖场低于750个,而且许可证的发放非常谨慎,以避免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 所有的鱼都必须经过最精心的照料,任何违反法律的养殖场都会受到重罚。 挪威的大西洋鲑鱼养殖监管,来源网络 大西洋鲑鱼养殖许可证由挪威贸易、工业和渔业部颁发,并由挪威渔业局进行行政监管。2019年针对海水养殖的大西洋鲑鱼,总共有1051个养殖许可证,每张海水养殖许可证仅允许适用于建立最多4个养殖场。 养殖许可证设定了“最大容许生物量(Maximum Allowed Biomass-MAB)”,也即限定了每个大西洋鲑鱼生产企业允许在海洋中养殖大西洋鲑鱼的最大数量。通常一张许可证允许的“最大容许生物量”为780吨(在Troms和Finnmark县为980吨)。除此以外,每个养殖点亦有具体的“最大容许生物量”规定,通常每个养殖点最大允许养殖的最大生物量介于2,340-4,680吨之间。 而《食品安全法》主要是针对养殖大西洋鲑鱼的国内销售和出口做出限定以保障食品安全。 总之,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不同部门包括民间团体的协作,挪威已经有一套完整而健全的法律体系保证养殖大西洋鲑鱼的产品质量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西洋鲑鱼养殖的主要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矛盾,挪威的大西洋鲑鱼养殖产业也一样。主要的问题如下: (1)鱼虱病 就如同养殖牛产业遇到疯牛病、养殖猪产业遇到口蹄疫和养殖鸡产业遇到禽流感等一样,大西洋鲑鱼的养殖产业也会出现副产物:鱼虱病。 但其实鱼虱病不是病。 鱼虱本身是一种节肢动物,生物学上是动物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挠足亚纲-鱼虱目-鱼虱科动物的统称。鱼虱会寄生在2厘米以上的鱼体各部位,腹下和鳍、尾上尤多,并以其口刺刺伤鱼体表组织,吸取血液与体液。所以大西洋鲑鱼的鱼虱病并不是鱼体染病,而是大西洋鲑鱼收到鱼虱侵袭的一种现象。 受到鱼虱侵袭的大西洋鲑鱼,来源网络 会侵袭大西洋鲑鱼的鲑鱼虱子,实际上是经历了八个发育阶段的小型甲壳动物,它们自然的存在海水中。在最初阶段,鲑鱼虱子在水中自由流动,当附着在宿主(大西洋鲑鱼)上时,它们开始生长并最终繁殖成年虱子。遭到鱼虱侵袭的大西洋鲑鱼,鱼体表面会出现伤口,导致感染并体内的盐分平衡被破坏。但是鲑鱼虱子不会影响鲑鱼的质量,也不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挪威的水产养殖业,从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养殖场和科学研究机构等,均不懈努力以最大可能降低养殖大西洋鲑鱼受到鱼虱的困扰——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鱼虱不可能被物理灭绝,鱼虱的幼体是很多海洋生物摄入的蛋白质来源。目前普遍用来抑制鲑鱼鱼虱危害的措施主要有: 选育不会吸引鱼虱的鲑鱼种子 在养殖网箱的水体上部5-10米处安装屏蔽裙,以防止鱼虱附着在鲑鱼身体上 引入以鱼虱为食物的清洁鱼 机械清除虱子,例如通过冲洗 必要时安全药物的使用 而为了促使养殖企业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抑制鱼虱,挪威政府从2017年10月15日开始启用了“交通灯系统(Traffic Light System)”,将挪威的海域划分为13个生产区域,每个生产区域都根据鱼虱的活跃程度设定“最大容许生物量”的增减或维持。被认定为“绿灯”的产区,其“最大容许生物量”每两年可增加最多至6%;被认定为“红灯”的产区,其“最大容许生物量”将被减少6%。 (2)野生大西洋鲑鱼种群危机 大西洋鲑鱼养殖业一直被诟病导致野生大西洋鲑鱼种群减少。但事实上这个因果关系应该是颠倒的:正是因为野生大西洋鲑鱼数量减少,才诞生了大西洋鲑鱼养殖业。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一份报告《野生大西洋鲑鱼生存状态报告》(2001)指出,从1970年到20世纪末,野生大西洋鲑鱼的数量减少了至少80%。但是野生大西洋鲑鱼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过渡捕捞、水坝的建设(阻止了野生大西洋鲑鱼的洄游)和水质的污染(主要是河流)。 当然,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从网箱中逃逸的养殖大西洋鲑鱼确实会给野生大西洋鲑鱼的种群带来一定的威胁:一方面养殖大西洋鲑鱼与野生大西洋鲑鱼杂交后会导致野生大西洋鲑鱼的基因发生无法预估的改变;另一方面被鱼虱附着的养殖大西洋鲑鱼逃逸后会将鱼虱传染给野生大西洋鲑鱼,而由于野生大西洋鲑鱼无法获得人工的精心照料,很容易因鱼虱侵袭导致死亡。 同样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这份报告,指出在现存的野生大西洋鲑鱼种群中,野生大西洋鲑鱼状态最为健康的恰恰是在四个大西洋鲑鱼养殖活动活跃的地区:挪威、爱尔兰、冰岛和苏格兰。 与此同时,挪威政府也对养殖大西洋鲑鱼的逃逸事故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大西洋鲑鱼的养殖场被要求全天24小时进行监控,并及时汇报所有的养殖大西洋鲑鱼逃逸事件,所有的逃逸时间数据都会在挪威渔业局网站上发布。而统计数据显示,自从2006年挪威的养殖大西洋鲑鱼逃逸的数量达到峰值以来(约92万尾),2017年已经下降到历史地位(约15万尾)。当然,挪威水产养殖业的宏伟目标是实现养殖大西洋鲑鱼的0逃逸。 (3)抗生素 除了鱼虱病以外,威胁养殖大西洋鲑鱼健康的还有包括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和传染性鲑鱼贫血症(ISA)等疾病。 而随着挪威养殖大西洋鲑鱼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显着增长,鱼病案例也出现明显的增加。在早期,由于缺乏有效的防疫措施,使用抗生素是主要用来治疗鱼病的手段,然后,随着有效防疫措施的推广——主要包括有效疫苗的使用和精心的养殖管理,自从1990年以后,挪威养殖大西洋鲑鱼使用的抗生素数量已经暴跌了90%以上。而到了2019年,挪威在大西洋鲑鱼、虹鳟鱼和鳕鱼的养殖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量实际为0。 挪威水产养殖业的抗生素使用量的发展趋势(美威《大西洋鲑鱼产业报告》2020年版) (4)对环境的影响 跟禽类、猪和牛的养殖业一样,大西洋鲑鱼的养殖也会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为喂养大西洋鲑鱼而生产饲料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表现为大西洋鲑鱼养殖带来的碳排放。 但是与养殖禽类、猪和牛相比,大西洋鲑鱼拥有最大的资源利用率,是人类获取动物蛋白质最高效的方式之一。当我们用“蛋白质留存率”来评估获取蛋白质的效率时,也就是说用喂给动物每单位的饲料蛋白质可以产出多少的动物蛋白质来衡量,那么我们会发现大西洋鲑鱼的蛋白质留存率高达28%,超过猪肉和牛肉的蛋白质留存率。 主要养殖业的蛋白质获取效率比较(美威《大西洋鲑鱼产业报告》2020年版 除了高效的资源产出率外,大西洋鲑鱼的养殖产业相比其他的蛋白质来源对环境有更少的影响。 当我们对养殖大西洋鲑鱼与传统的肉类生产进行比较后,三文鱼养殖的碳足迹是每获得1千克的可食用肉相当于排放7.9千克的碳,而猪肉和牛肉的碳排放系数分别达到12.2千克和39千克。 主要养殖业的碳足迹和淡水消耗量比较表(美威《大西洋鲑鱼产业报告》2020年版) 除此以外,大西洋鲑鱼养殖业对淡水的消耗量最低。在挪威,养殖大西洋鲑鱼获得一千克的可食用肉仅需消耗2000升的淡水,显着低于其他品类的蛋白质来源。 全球大西洋鲑鱼养殖业的未来 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7.7亿,因此未来人类对蛋白质的需求将增长至少40%。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联合国粮农组织《2050年如何喂养世界》) 然而,尽管地球上70%的表面被海洋覆盖,但是目前人类消耗的蛋白质只有5%来自于海洋。我们获得的动物蛋白质多数都来自于禽肉、猪肉和牛肉,而大西洋鲑鱼作为动物蛋白质的来源仅占非常小的比例。根据201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估计,人类总共生产了1.25亿吨(按胴体重量计算,也即去头去尾去内脏后可以食用的重量)的禽肉、1.18亿吨的猪肉和0.7亿吨的牛肉。作为对比,2019年养殖大西洋鲑鱼的产量仅不到230万吨(总吨,也就是整条鱼重量计算),按照胴体重量计算相当于仅仅160万吨的产量。 全球动物蛋白质消耗(美威《大西洋鲑鱼产业报告》2020年版) 然而,由于受到耕地的限制,人类未来能从陆地上获得的蛋白质将会越来越缺乏。因此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均认为未来全球的水产养殖业,将成为满足日益增加的人类对蛋白质需求的主要来源。 根据欧洲水产养殖者联合会及渔业调查机构Kontali Analysed的预计,全球的养殖大西洋鲑鱼在未来几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以3%的速度稳定增长。 养殖大西洋鲑鱼增长趋势(美威《大西洋鲑鱼产业报告》2020年版) 毫无疑问,通过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式,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养殖大西洋鲑鱼在未来将能持续为世界上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可靠的健康蛋白质来源。 参考资料: 美威《大西洋鲑鱼产业报告》(2020年版),http://www.mowi.com 《动物福利法案》(挪威),1974 《养殖法案》(挪威),2003 《食品安全法案》(挪威),2005 联合国自然基金会《野生大西洋鲑鱼生存报告》,2001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