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水产前沿 林贞武、许钰淇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广东的稻渔养殖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历经岁月,仍在这个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带给目前水产养殖又一个突破重围、回归自然的机会。建国之后稻渔模式在广东发展的很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全广东有50多个县都在开展稻渔养殖。得益于国家开放和淡水鱼苗的成功繁育,稻田和淡水鱼有机结合发展取得了成功,稻渔养殖模式被迅速蔓延复制。90年代到千禧年间,人们追求更高的产量,池塘养殖渐渐代替了稻渔养殖,稻渔养殖开始进入衰退期,仅在粤北山区一带作为传统种养保留了起来。自十八大倡导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后,稻渔模式不再作为一种山区传统,而是以一个优良的生态养殖模式再现——可以减少稻田中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对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再加上近几年水产养殖空间被一再挤压,水产养殖要发展增产,稻渔养殖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对此,水产前沿专门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王广军研究员,王广军研究员是稻渔养殖模式多年来的忠实推广者,据王广军研究员介绍,稻田养鱼在全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的比例为5%,目前广东的稻田面积估计在1500万亩左右,但稻渔综合种养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三百分之一,当下计划广东5-10%的田地先发展起稻渔养殖,就会有新增75-150万亩养殖空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养殖空间! 珠江水产研究所王广军研究员 做有特色的推广,才能赚一般模式赚不到的钱 水产前沿:请您介绍下截稻渔养殖推广情况历程。 王广军:2020年广东省稻渔养殖面积增加了不少。原先集中在清远,韶关的稻渔模式,今年开始推广走向梅州、江门、河源、佛山、广州等地。稻渔品种也从传统的鲤鱼尝试扩展到鲫鱼,塘鲺,小龙虾,黄鳝,泥鳅、澳洲淡水龙虾等品种。各地财政也在推广稻渔模式上提供了支持,经营模式如连南和韶关等走向了与旅游结合、打造特色品牌之路。 水产前沿:根据稻渔模式实际推广示范点反馈,请简要介绍下该产业的发展现状。 王广军:推广较好的地区是在粤北的乐昌、连南、乳源一带,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两万亩,连南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六千多亩,今年新增的韶关南雄有一千多亩,佛山高明也有一千亩左右。连南瑶族自治县就将稻渔养殖打造成与旅游结合的“稻田鱼文化节”,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吸引了数不胜数的游客,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了近十亿的收益。韶关水产协会也将禾花鱼和稻米结合起来推广,进行了很好的产品搭配,打造出“南越稻乡”品牌,在原有的养殖效益上增加了稻米、禾花鱼的品牌效益,同时也积极开展相关旅游开发工作。 水产前沿:现在稻渔养殖生产的水产品的销售模式是怎样的? 王广军:现在主要销售渠道还是以当地市场消费为主,随着网络的发展,也出现了部分网上预订到现场抓鱼的方式以及鲜活流通的方式。甚至还有浙江青田还将禾花鱼做成鱼干出售的例子。 稻渔模式改造升级,养殖品种因地制宜 水产前沿:为什么选择先在粤北山区试点发展? 王广军:有一个现实原因就是粤北地租便宜,再者粤北山区是一直保留有稻渔养殖传统,有良好养殖基础,这也形成了群众基础,对稻渔综合种养的接受度较高,同时,粤北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推广稻田养鱼可以促进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很好的抓手。 水产前沿:目前的稻渔养殖相比于之前传统的稻渔养殖有何创新或增加效益的改进? 王广军:传统的稻田养鱼是自给自足的模式。现有的模式作出了三点改进:第一、引进新品种,包括鲫鱼、台湾泥鳅,以及一些淡水虾类尝试放养。第二、在稻周边挖将近一米深的水沟,提升纳鱼量。第三、鼓励养殖户投喂适量的粗饲料如,麦麸,米糠,浮萍等提供充足营养,加速生长。因为光靠水体的天然饵料并不充足,营养也不均衡,养出来的鱼较瘦,产量不高,现在鼓励投喂粗饲料,米糠、麦麸之类的,有时也会投喂配合饲料。 水产前沿:现在推广最多的是哪些品种?增收情况如何? 王广军:现在广东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最多的品种是鲤鱼。南方也有人在稻田中尝试养殖小龙虾,开展稻虾模式,这个模式在南方,特别是山区的梯田养殖还存在一些争议。南方由于气温较高、产量低是一个现实问题,还需要去做很多研究工作。鲤鱼类一亩产量是50公斤左右,以鲤鱼、鲫鱼为主的稻渔养殖每亩比单纯的水稻养殖增收1200-1500元,养殖一些淡水虾类,增收可达2000元左右。台山的海水稻结合青蟹,南美白对虾养殖,每亩增收3000块左右甚至以上。 水产前沿:在广东选择在选择与水稻综合种养的品种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对地域有无特别要求? 王广军:首先品种选择应该要适应稻田的浅水环境,毕竟稻田环境跟池塘环境差异较大。再者,从食性方面考虑,稻田环境以天然饵料为主,所以还要选择杂食性的品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当地市场接受度广的品种,因为稻田养鱼产量不大,水产品不能形成规模生产,很难流通外地。对于品种与养殖区域而言,山区主要以鲤鱼、鲫鱼为主;平原如珠三角可以尝试养殖虾类,以及一些名特优品种如黄鳝、泥鳅、鳜鱼、黄颡鱼等;沿海地区也要因地制宜,海水稻可以结合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青蟹、黄鳍鲷养殖。正常来说,一般是结合当地的优势品种,选择适合的模式! 水产前沿:养殖鱼类对水深往往有一定的要求,稻渔模式在水位方面有何要求? 王广军:刚种稻放苗前期,由于苗小,这时候水位可以低点,大概需要10公分左右即可,而且早期插秧水位也不能太高,否则会影响水稻分蘖。后期随着天气升温,稻田里水温也会变高,此时需加深水位提升到15cm以上。同时最好有相应的排水系统可以控制水位,方便进出水。 水产前沿:稻渔养殖是一个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请介绍下稻渔互利共生的关系。 王广军:稻渔是一个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以常见的稻田养殖禾花鱼为例,禾花鱼摄食稻田里的有机质,排泄的粪便即成稻田肥料,加速了营养循环。稻田则可以吸收利用高营养的氮磷等水体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 水产前沿:一般来说鲤鱼生长周期较长,而广东的水稻种植一年是两季,时间上要怎么配合呢? 王广军:第一种是在插秧后第十五天以后放苗,并在收稻前一周收鱼。经过一轮水稻种植,原放的是一两左右的鱼苗,当水稻收割时候也到了鱼可以收获的时候,收成时可达四两到半斤。现在还有些地方尝试在稻田周边挖深沟(鱼沟),收稻的时候将鱼赶进鱼沟里面。收完稻之后再将鱼赶出来继续养殖。第一种是迎合水稻生长,第二种方法是对稻田进行改造,现在主要还是第一种方法推广的较多。 稻渔模式推广仍有难点,土地和资金是关键 水产前沿:目前稻渔养殖的推广难点在哪里呢? 王广军:目前广东省的水产养殖以池塘养殖为主,从产量上看稻渔养殖确实比不上池塘养殖,饲养的生长速度也较慢,从事稻田养殖的水产人员较少,这是一个问题。另外稻渔养殖还涉及到土地流转问题,如何让农户愿意将自家丢荒的土地用于发展稻渔种养也是一个难点。这两年稻渔在粤北山区取得明显的收益,农户开始将一些荒废的田地收回来开展稻田养鱼,但是也会出现一些农户不愿意把土地使用权让给别人致使土地荒芜,因为稻田养殖需要拆除作为边界的田埂将土地并在一起,百姓担心找不到自己的地界而慢慢失去土地使用权。建议有关部门解决稻田养鱼的土地问题,减少土地(特别是农田)丢荒问题。 水产前沿:现在稻渔模式在政府层次上有得到什么支持? 王广军:目前主要支持来源于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包括科技部也有一些科研项目的支持。我们常说农业是一个民生产业,稻渔养殖包括稻田改造,新品种的引进,这是农民尝试不起的,需要更多的国家财政支持。另外,珠三角经济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以前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是“金山银山也比不上绿水青山”,也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 水产前沿:对稻渔模式将来的前景应用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王广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有机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应用模式!目前由于水产养殖空间目前受到挤压,需要开拓新领域,稻渔综合种养在接下来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提高,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甚至绿色健康的水产品需求量会更高;同时稻渔养殖也可以很好结合旅游业发展。应该来说,稻渔综合种养符合绿色、生态、环保发展大趋势,其潜力不可估量。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