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水产养殖业中“养水”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2020-10-8 16:19|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26805| 评论: 0|原作者: 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周鑫军|来自: 水产前沿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者大概都知道一句渔业谚语,即所谓“养鱼就是养水”。大意就是只有将养殖水体的水“养”好了,才有可能获得水产养殖业的成功。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水产养殖业中“养水”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文/图 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周鑫军

  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八字精养法(水、种、饵、密、混、轮、防、管)”中,将“水”放在了首位。由此可见,水产养殖用水的水源与水质状况,对于水产养殖业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者大概都知道一句渔业谚语,即所谓“养鱼就是养水”。这句话的大意就是旨在告诫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只有将养殖水体的水“养”好了,才有可能获得水产养殖业的成功。

  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养水”方法与技术的变迁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方式、技术以及养殖对象的不断地发展与演变,水产养殖业者对养殖水环境采取的“调水”方法与技术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我国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号称是“四大家鱼(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其实,因为青鱼属于肉食性鱼类,是需要靠摄食螺丝、贝类等底栖动物而生存的,因此,当时除在我国江苏、浙江等极少数地区有少量青鱼养殖外,在其他水产养殖地区几乎没有规模化的青鱼养殖。在我国的大多数水产养殖地区,推行的是所谓“一草养三鲢”的养殖方式,即水产养殖业者通过对草鱼投喂各种水草或者人工种植的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黑麦草(Lolium perenne)等,依靠草鱼排泄的粪便等有机物为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与藻类提供营养物质,利用培育出来的微生物与藻类等作为饵料生物被虑食性的鲢、鳙所利用。

  在以“四大家鱼”为主要养殖对象的时期,水产养殖业者为了保证养殖水体中具有丰富“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指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产生有机物质的总量)”以及鲢、鳙有丰富的食物,对养殖水体采取的“养水”方法,主要是依靠向养殖水体中投放各种畜、禽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料,补充养殖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所谓“肥水养鱼”方式。

  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人开始试验采用氮、磷等化学肥料肥水,从其本质上而言,还是继续沿袭了向养殖水体中补充肥源的“养水”方式。同时,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人提出了在水产养殖中要“测水施肥”的概念,可能正是在“测水施肥”这个概念的启示之下,少数企业开始尝试生产水产养殖专用的“渔肥”,开始利用经过营养元素调配的“渔肥”培养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与藻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养鱼潮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以及养殖对象种类的大幅度地增加,在水产养殖中“养水”概念的内涵与方式均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首先,由于养殖动物密度的增加导致在单位水体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量的增加,养殖动物未摄食的残饵与养殖鱼类排泄物,不仅充分满足了养殖水体中各种微生物与藻类利用其有机物中营养物质的需求,而且大量的有机物质还导致了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现象的发生,对养殖水体造成了有机物污染的问题。

  其次,由于水产养殖业者主要是采取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鱼,依靠摄食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虑食性鱼类,即鲢、鳙等低价格鱼类的放养量被水产养殖业者大幅度地减少,而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青鱼、草鱼、鲤(Cyprinus carpio)、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乌鳢(Channa argus)、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等高价格的养殖鱼类,以及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等高价格的养殖虾类的养殖量则大幅度地增加了。对于这些依靠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而生存和成长的养殖动物而言,对于有机物过多的养殖水体环境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在饲养这些依靠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养殖动物时,“施肥养鱼”的“养水”方式显然就已经过时了,而控制和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就成为了“养水”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为了控制养殖摄食水产动物的养殖水体中过多的有机物,防止其在降解过程中生成过多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物质,一时间在我国水产养殖用物质市场上,出现了大批旨在“降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所谓“降氨灵”、“克硝王”、“亚硝净”等水产用“非药品”。与此同时,部分水产养殖用物质的制售者,依据养殖水体中各种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均需要各种微生物参与的基本原理,开发出了由所谓“有益菌”制备的“菌克硝”、“菌氨净”等各种微生态制剂产品。

  姑且不论目前在我国水产养殖用物质市场上,正在流通的由各种化学物质制备的“非药品”,以及各种微生物制备的“微生态制剂”的质量优劣和效果好坏吧,仅仅从我国水产养殖业者对养殖水体采取的“调水”方法与技术的角度而言,的确是在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方式、技术以及养殖对象的不断发展与演化,“养水”方法与技术也是在不断地变迁的。

  水产养殖业中“养水”的实质——调节微生物种群结构

  水产养殖业者所说的“养水”,究竟是在“养”什么呢?其实,“养水”的实质不过就是养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和藻类而已。而最为根本的还是在“养”各种微生物!因为养殖水体中的各种藻类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也是需要经过多种微生物的“预处理”后才能被各种藻类所利用的。

  在我国千百年来的水产养殖实践过程中,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发明的所谓“施肥养鱼”成套养殖技术,正是为了“养”出能决定养殖水体水质状态的各种微生物和藻类。水产养殖业者根据不同养殖鱼类的生理、生态习性和水质的状况,在养殖水体中施放各种畜、禽粪尿等有机肥或者尿素等无机肥,其实质就是为了给养殖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和藻类提供其所需求的各种营养物质。

  养殖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和藻类正是通过利用各种肥料作为自己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繁殖的需要的。在水产养殖现场,我们就不难发现当水产养殖业者在养殖水体中施肥后,养殖水体的颜色就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养殖水体颜色出现变化的实质,也就是养殖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和藻类的丰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所致,水产养殖业者也就在这种水体颜色的变化中,实现了改善和调节养殖水体水质的最终目的。因此,向养殖水体中施肥的最终目的,也不过就是改变了养殖水体中各种微生物和藻类的种群结构而已。

  然而,因为投放在养殖水体中的各种畜、禽粪尿等有机物中,所含有的有机物质种类和数量是不可能稳定一致的,而养殖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和藻类对自身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通过向养殖水体中直接投放各种畜、禽粪尿等有机物质,最终培养出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和藻类的种群结构,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为了“养”出水产养殖业者希望获得的养殖水体的水质,控制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和藻类的种群结构,成为了必须的水产养殖措施。

  从理论上讲,在深入了解各种水生微生物和藻类生理特性以及营养需求的基础上,是可以制造出适宜用于某种水产养殖动物用的“渔肥”来的。但是,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成果,尚难以满足制备这种高水平适宜“渔肥”的需求。因此,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者为了改善养殖水体中各种微生物和藻类的种群结构,又发明了所谓的“四消”的养殖措施。也就是利用各种消毒剂,对养殖水体在需要的时候实施所谓的“四消”(苗种消毒、饵料消毒、工具消毒、食场消毒)的措施。对养殖水体消毒的实质,也就是当水产养殖业者发现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和藻类的种群结构,已经发生了紊乱现象的情形下,仅仅依靠施放肥料等技术措施,已经难以调节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时,在不得已的情形下采取的杀灭养殖水体中部分微生物的消毒技术措施。

  水产养殖业者的目的就是想利用各种消毒剂,将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至少是消灭掉其中的一部分之后,重新培养出养殖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和藻类,目的就是使养殖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和藻类的种群结构达到理想的微生态结构状态。

  此外,当养殖动物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时候,水产养殖业者可能利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养殖动物的各种传染性疾病。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从本质上而言,也只是为了消灭已经进入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有害微生物而已,从其基本原理而言,用药物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也是属于一种调节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方法。

  这里我们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无论我们采取施肥、还是使用各种消毒剂以及采用抗生素等药物,在调节养殖水体中微生物和藻类时,这些措施均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人们采取施肥培养水体中微生物和藻类的措施,养殖业者是难以做到通过施肥的方法,定向培育出养殖水体中有益的微生物和藻类的。

  又如,为了控制养殖水体中已经出现的微生物和藻类种群结构紊乱的现象,向养殖水体中投放某种消毒剂,因为消毒剂对所杀灭的微生物和藻类种群是没有选择性的,所以,在使用消毒剂的同时,可能将养殖水体中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和藻类也一起杀灭了。

  还有,即使是使用抗生素治疗养殖动物的某种传染性疾病,因为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均为广谱抗生素,也是难以做到按照人们的意愿,只是杀灭掉或者抑制住进入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的。

  如上所述,水产养殖业者迄今为止采用的在养殖水体中施放有机肥、无机肥或者渔肥培养各种微生物和藻类的“养水”措施,采用各种消毒剂控制养殖水体中已经出现紊乱的微生物和藻类种群结构的“养水”方法,以及采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水产养殖动物各种传染性疾病“养水”技术,均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与问题。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倡导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希望总是存在的。既然水产养殖业者已经懂得了“养水”的实质就是调节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因为养殖水体中残饵和动物排泄物等分解而产生的有机态氮(R-NH2),在养殖水体中进行继续降解时,即转化为铵态氮(NH4-N)、亚硝态氮(NO2-N)和硝态氮(NO3-N)等过程中,均需要不同种类与功能的微生物菌群的参与,需要由不同种类的菌群完成所谓的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亚硝化作用(nitrofication)和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等(图1)。

  图1,各种微生物在养殖水体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那么,采用养殖水体中有益微生物来调节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即开发并利用有益微生物制备的各种微生态制剂,通过调节水产养殖物体内、外的微生物和藻类种群结构,就可以彻底克服上述“养水”技术与方法中的不足和问题,而在“养水”过程中实现“以菌克菌、以菌调菌、以菌养菌”的目标,最终在养殖水体中达成和谐而稳定微生物和藻类的种群结构,利用适宜的微生物群落顺利地完成养殖水体中的物质循环!

  目前,我国有一些科学研究者和企业家,正在努力地研制水产养殖用各种微生态制剂,正在寻找对水产养殖动物有益的微生物,朝着利用微生物、解决微生物制剂利用问题的目标前进!这是值得我国广大水产养殖业者期待的,也是值得未来的畜牧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者共同期待的!因为适宜的微生态制剂,是完全可以替代肥料、消毒剂和抗生素,最终完成调节微生物种群结构功能的! 


  【关键字】:水质  池塘  管理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