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干货!老司机教你养殖水体怎样“调水、解毒”

2022-3-13 12:30| 发布者: 渔歌子| 查看: 40047| 评论: 0|原作者: 周鑫军|来自: 水产前沿

摘要: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高密度养殖、大量投喂人工全价饲料带来的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所谓对养殖水体“调水”、“解毒”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一些人提起,经常有养殖业者询问我们,究竟该如何对 ...
      水产前沿网独家报道,近期鱼价或趋于稳中小幅度上调,清明前应有较大的涨价空间

  文/ 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鑫军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高密度养殖、大量投喂人工全价饲料带来的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所谓对养殖水体“调水”、“解毒”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一些人提起,经常有养殖业者询问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养殖水体实施“调水”、“解毒”。

  1.养殖水体中的物质从何而来?

  天然水体中的各种物质,主要来源是大气干湿沉降(尘埃、降雨降雪)、汇水流入、土壤(底泥)释放等。

  养殖水体中的主要的物质来源则是水产养殖动物苗种、饲料、肥料及其他水产投入品,包括内服、外用的药品或非药品,只要是进入该池塘的所有物质都是投入品。这些人为投入品以及放养的苗种和大气干湿沉降(尘埃、降雨降雪)、人为加水、土壤(底泥)释放带来的物质基本构成了养殖池塘水体中全部物质的来源。如图1所示,为自然界中氮循环状态。自然界中磷循环见图2所示。

  2.养殖水体中完成物质转移的“工人”是谁?

  我们把养殖水体等同于水生动物生产车间,车间是各种原料通过微生物“工人”加工成成品的过程,也是物质循环和转移的过程。只添加各种原料,不科学的补充或培养不同岗位、功能各异的“工人”,就会造成生产线的不同环节中半成品和中间副产物的累积,导致生产线效率低下甚至阶段性停滞。

  以氮元素为例:地球上的氮元素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氮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分,动植物体中的蛋白质都含有氮。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基础的生产者和分解者。任何物质在自然界的转化都离不开我们肉眼无法看到,却无处不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微生物。

  当饲料被养殖动物摄入后,动物消化道内的微生物系统便开始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这些微生物在将食物分解转化为动物体和自身能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的同时也释放出各种代谢产物,其中许多代谢产物成为动物体必需且自身不能合成的营养元素。

  饲料由微生物分解后被动物体吸收利用的部分,构成为了动物机体,体现为养殖动物的增重,而养殖动物不能吸收利用的部分形成粪便裹挟着某些微生物进入池塘,还有一部分物质经过动物体的代谢成为尿液排入池塘。

  当用于水体环境的肥料等投入品和养殖动物的排泄物进入池塘后,由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系统(包括一部分低等藻类)分解转化利用,一部分转变成养殖动物的天然饵料,如藻类和浮游动物等;另一部分未被养殖动物摄食的植物或动物继续参与水体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其中,植物活体成为水体氧气的主要制造者,动物活体则成为水体食物网的一部分。

  3.养殖水体中“有毒物质”是怎么产生的?

  在一个拥有健康稳定微生态系统的养殖水体中,铵态氮、亚硝酸盐等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养殖动物有毒的物质,也是水体中某些微生物必需的营养物质;这些微生物把在一定条件下对养殖动物有毒的物质作为营养源,将其代谢转化为能被其他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从而完成有毒物质的物质转化和转移。

  当养殖水体中的生物死亡后,和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一样,由微生物分解转化后再次进入水体物质循环过程。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养殖业者出于“调水、解毒”目的,大量或频繁地使用物理或化学药剂等各种对水体微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的水产投入品(我们不反对发生严重传染性疾病时科学地使用消毒剂),导致水体这个生产车间里微生物“工人”数量减少,转化效率下降或某些物质在物理或化学药剂的作用下,变成不易被微生物“工人”分解转化的复杂的络合物或化合物(原料变相库存),就可能会造成中间副产物(常见的如铵态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累积,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有毒物质浓度过高导致养殖动物急、慢性中毒的现象。

  在养殖水体的某个区域集中堆放大量粪肥或复合肥,或是有大量污水持续排入养殖水体,就会在此区域形成原料积压、“工人”短缺、物质转化效率低下的状况,从而导致水体中各种有毒物质大量累积的现象,常见的黑臭水体就是这样产生的。

  4.如何科学的进行养殖水体日常水质调节

  以氮元素为例,从某种意义上说,水体中氮素循环过程中,必然产生如铵态氮、亚硝酸盐等不同形式的氮,这些物质产生的速度和量,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可以人为调节的,日常调节水质的正确做法是:

  4.1.科学施肥,保持越冬期水体浮游生物适宜的丰度!

  水体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藻类或沉水植物又需要适量的肥料提供营养源,以保持其适宜的生物量。

  无论是否天晴,一年365天都可以施肥!因为水中藻类需要源源不断均衡的营养物质。施肥的作用主要是给藻类提供营养,就如同人们吃饭,一日三餐,每天不断。有些水产养殖业者定期(譬如每隔15天)施肥,这种做法如同一顿饭给你提供数天的食物,你吃不了还带不走。短期内无法利用的肥料,就会导致水体这个生产车间原料堆积,副产物或有毒物质累积,水质朝坏的方向发展。

  科学肥水的基本原则是:少量多次、尽量完全溶解、全池均匀泼洒。水体肥度不够时,如遇持续阴雨,也要按此原则实施!一次性投入肥料过多,会导致水体生产车间原料积压,短期内“工人”数量不足,水体中物质循环的中间产物或有毒物质逐步累积。

  许多水产养殖业者在秋冬季不施肥或很少施肥,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由于秋冬季水体缺肥,藻类数量逐步下降,水体透明度大幅提高,丝状藻类有了相对好的生长条件,通常会造成早春青苔布满池塘浅水区域的后果。更糟糕的是肉眼不可见的水体缺氧,水质恶化。

  不同季节,水体中的藻类世代交替,譬如令人头疼的蓝藻门的许多种类喜高温,易在夏季形成优势种群,常常产生蓝藻水华,随着秋季的到来,环境温度降低其数量也逐步减少;而硅藻门的许多品种在春秋季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在寒冷的冬季还是水体中主要的氧气制造者。一年四季,水体中的各种藻类都在竞争中不断演替,谁适应当下的环境,谁就能生存甚至成为优势种群,无论是哪些种类,都需要水产养殖业者适时补充一定量的肥料(包括乳酸菌的代谢产物及碳源)为藻类提供营养源。在秋冬季,由于水产养殖业者投喂饲料量的减少,水体中营养物质更易缺乏,这种状况下不施肥,水中的藻类数量就会逐步减少,尤其是底层水体可能逐步进入缺氧状态,而越冬期间的温水性鱼类为了生存,基本都在水温相对较高的底层水中活动,吃得少、溶氧低、水质差,水生动物体质也逐步变弱,更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对于肥料种类的选择,笔者建议:不要盲从迷信,长期只使用某一个生产企业的某一个类型的固定配方的单一产品。而应该交替使用包括速溶化肥、乳酸菌代谢产物、碳源、有机肥、复合肥等多类型的肥料,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单一肥料所含营养源基本不变,与水体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对丰富的营养物质所需之间的矛盾。

  即使是二个相邻的池塘,同样的养殖模式,同一个水产养殖业者管理,在同一时间使用同样产品施肥后,在二个池塘中获得的肥效可能也会有差别,甚至是肉眼可见的明显差异。这是因为每一个养殖水体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由于水体生态系统一直都处于动态平衡的变化状态,同一个水体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由于微生物种群、藻类种群构成不同、生物量不同,需要补充的营养元素在种类及量上也会有一定差异。所以我们需要检测不同池塘缺乏哪些营养物质,再针对性补充才能做到真正地科学施肥。由于检测设备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科学使用。目前,测水施肥还存在不小的推广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小型药敏试验室,做多种备选肥料的肥效对比实验,来选择某个时期该水体肥效最好的肥料。当然,这项技术需要一定的费用,现阶段只能对大水面水产养殖业者带来明细收益。

  4.2.保持养殖水体尤其是底层水持续的、合理的高溶氧量是关键!防止水温分层的产生、打破温跃层是需要水产养殖业者持续重点关注的主要工作之一!

  科学布设和使用增氧机,是水产养殖业者做好第2项工作的简单易行、事半功倍的手段。

  底层水更易缺氧,缺氧的底层水和底泥中的厌氧微生物更易制造“有毒物质”。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朝水面扩散的能力远比朝底层水扩散的能力强,当水体中的溶解氧达到饱和度时,藻类制造的氧气会溢出到空气中,对于水产养殖业者来说,这是资源的浪费。合理的利用水体不同水层,存储更多的氧气就要靠科学使用增氧机来实现。

  盛夏季节,在烈日下暴晒的水体,表层水升温速度快,而底层水相对升温较慢,在持续高温无风的气候条件下这种态势不被人为打破,就会形成水温正分层现象(图4)。

  一个水体一旦形成水温正分层,表层水中大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丰富的氧气,不能有效地交换到中层和底层水中,底泥中所含丰富的营养盐,也不能有效的溶解或交换到表层水中被浮游植物充分利用。沉降在底泥中的养殖动物排泄物、食物残渣、死亡的生物体在缺氧的条件下就更易产生“有毒物质”。

  形成水温正分层现象后,再施药(尤其是泼洒外用杀虫剂)极易导致药害事故的发生。每年夏季的高温时段,在某些水较深、面积不大、无增氧设备或未科学的使用增氧设备的鱼种池塘,在使用正常剂量的杀虫剂后,尤其是滤食性鱼类苗种发生的在施药2小时内,集中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原因就是水产养殖业者按整个水体计算杀虫剂有效用量后全池泼洒,但池塘表层水温度高导致药剂不能均匀的分布沉降,而在短时间内高浓度的存在于表层水中,使游弋在表层水中的苗种迅速中毒死亡。

  增氧机的作用原理和方式多种多样,要么是用水去接触空气,要么通过机器把气体送到到水面以下,说白了就是气与水的融合。科学使用增氧机归根结底是要使水体形成活水,体现在水体垂直的上下层交换、食场和远端底层水水平交换,使整个水体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充足的溶氧。

  我们建议在池塘最深处安装提水式增氧机,目的是把底层水抽上来和表层水形成对流,充分利用表层水中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改善提高底层水的溶氧并防止水温分层。在食场安装射流式增氧机,目的是把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及食物残渣分散到周边,也把周边溶氧丰富的水体交换到食场,以利水体生产车间的“工人”(微生物)能更均匀分配到原料(食物),在溶氧更高的环境下快速完成物质转移。

  增氧机安装对了,还要科学使用。水产养殖业者不能把增氧机当做救命机,只是在养殖动物缺氧甚至有“浮头”现象发生时再使用。

  养殖动物从感受到缺氧,到出现“浮头”现象表明,养殖动物企图从空气中获得更多氧气,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不同品种的养殖动物耐受低氧的能力不同,养殖动物不浮头不代表水体不缺氧。

  以精养池塘为例,增氧机何时开启?连续开启多长时间?都要根据每一个池塘的具体情况,结合季节因素、天气状况不断调整。笔者建议以日出时段,水体最深处及食场中心底层水的溶氧量都达到或超过4mg/L为最低标准,不达标就需要提前开启增氧机。建议水产养殖业者或水产养殖一线技术服务人员建立溶解氧记录表格,在每天日出时间段、日落时间段二个重要的时间点,连续监测精养池塘最深处和食场中心底层水的溶氧值,为不同养殖池塘科学使用增氧机提供依据。这也是水产技术服务人员,要为水产养殖业者提供的货真价实的重要服务!

  4.3.维持整个水体微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多样性、功能上的稳定性是保持良好水质和底质的基础!科学使用水产微生态制剂,是水产养殖业者日常“调水、解毒”的重要工作。(未完待续)


【关键字】: 调水    解毒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