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记者唐东东 “最近几年国外非政府组织不断推出可持续认证,如果每推出一个我们都需要考虑是否接受,我想知道何时是个头?”海南翔泰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荣杰说。这一询问,发生在11月11日下午举办的罗非鱼产业中外交流圆桌会议上。 作为“第九届罗非鱼产业发展论坛”的分场会议,圆桌会议为即将在中国推行的“ASC罗非鱼养殖认证标准”预热,邀请了广东、海南、福建等罗非鱼主产区的养殖加工企业代表、国外采购商与贸易商,以及WWF、SFP等非政府组织成员共计约20人参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秘书长崔和主持会议。 ASC(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成立于2009年12月,总部设在荷兰。负责制定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评判标准。ASC认证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荷兰可持续贸易倡议(IDH)创建,目前委员会设定的标准涉及全球15个最热卖的海产品。 虽然2012年为ASC认证启动应用的第一年,但崔和认为以WWF全球布局的影响力,其养殖标准ASC可能也会越来越突出。据悉,当前全球主要采用的水产养殖认证为BAP/ACC和GlobalGAP,前者主要被北美市场接受,后者主要为欧洲市场。 可以说,中国水产加工企业近几年投入了很多接受认证的工作。从相关机构获悉,截至2012年4月,通过BAP/ACC认证的罗非鱼养殖场,全球共有25家,17家来自中国大陆,占68%;通过BAP/ACC认证的罗非鱼加工企业,全球共有46家,40家来自中国大陆,占87%。但认证似乎并没有解决中国罗非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安全”的形象。 “2007年6月起,美国FDA将所有来自中国的养殖鲶鱼、对虾、巴沙、鳗鱼及鲮鱼等纳入‘未经批准的药物残留全国性的进口警报’,FDA这样执行主要理解为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未采取行动组织非法抗生素的使用。尤其是继续使用抗生素将使美国市场上的所有中国水产品印象变糟。”美国渔业协会(NFI)主席John Connelly称。 “如果中国水产加工出口企业不能同政府机构一致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再多的认证也是徒劳,而且在美国市场会越走越窄。”WWF美国办水产养殖项目副主席Jose Villalon直言。这牵涉到对认证标准的执行力问题。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认证标准都由消费市场建立。“目前中国水产品年进口量为420万吨,当达到800万吨的年进口量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市场采用何种认证标准便具有话语权,全球采购贸易渠道都将不会忽视中国市场的倾向。”在回答文章前边第一个问题时,崔和认为。(文/图 中国水产频道 唐东东)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水产前沿》杂志 www.fishfirst.cn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