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慕洋生物:换种方式推疫苗(图)

2012-12-7 08:43|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36024|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当渔用疫苗遭遇商业化生产困境时,台湾成功大学杨惠郎教授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点子和样板。2011年3月24日,杨教授将团队研发的“优质鱼苗养殖系统”技术转让给慕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洋生物”),以产销 ...

  
  文/图 《水产前沿》杂志撰稿人 唐东东
  
  当渔用疫苗遭遇商业化生产困境时,台湾成功大学杨惠郎教授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点子和样板。
  
  2011年3月24日,杨教授将团队研发的“优质鱼苗养殖系统”技术转让给慕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洋生物”),以产销高抗病力石斑鱼苗,养殖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杨教授近十年针对石斑鱼疫苗的研究成果。这次合作并不如表观一般只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转让,而是杨教授研制的石斑鱼疫苗商业化生产无果后采取的迂回路线:借生产已注射疫苗的鱼苗来带动疫苗的使用,方便养殖业者的同时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标。
  
  无庸置疑,疫苗是最好的预防疾病的方式,从人类及畜禽养殖动物身上已得到验证,但渔用疫苗的应用仍不受政策的倾斜和养殖者的重视。慕洋生物在成为台湾当地产学密切合作的实例时,也向大陆的渔用疫苗研究者展示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疫苗应用受限,转售注射疫苗的鱼苗
  
  FAM:您之前一直做石斑鱼疫苗方面的研究,为什么会设想销售石斑鱼苗种?
  
  杨惠郎:这也是疫苗推不动而不得不走的迂回路线。水产养殖已面临疾病多、药物滥用及养殖环境急速败坏的迫切窘境,借销售高抗病力鱼苗来降低疾病及药物滥用,以此协助建立可永续经营的石斑鱼产业。
  
  在台湾是允许使用自家疫苗(所做疫苗仅供自己使用,不能单独销售)的,因此我们把鱼苗注射自家疫苗后再销售。
  
  FAM:疫苗应用推广方面,您遇到了哪些问题?
  
  杨惠郎:我最开始是做哺乳动物疫苗研究,后来转做石斑鱼疫苗。最初我们认为哺乳动物疫苗研究的成果及经验也能全部应用到渔用疫苗研究上,但实际上并不全部适合。鱼是变温动物,且各地的水物理、化学等自然环境因子也会随季节及气候而变化,不同养殖环境中病菌的构成也不完全相同,要做一个适合每个养殖水环境的疫苗困难较大。
  
  目前疫苗生产应用需要台湾政府颁发的产品执照,但政府参照的是哺乳动物疫苗的管理办法,对水产疫苗和疾病情况还不是十分了解,也造成水产疫苗在管理及推动上有些困难。疫苗虽然说是最好的预防疾病的方法,但水产养殖疾病日益猖獗的情况下,政府在政策上如果不予以调整,使疫苗容易推动和销售,那就没有疫苗可以用。因为不能卖就产生不了效益,也就不能协助产业了。
  
  第二个问题是使用者的观念问题。在台湾我们是第一个做石斑鱼疫苗,试验过程中打了6万多条鱼,免疫效果都不错,但原本设想把疫苗免费给养殖户用他们都不愿意。养殖户都比较传统,对预防重于治疗这种理念及疫苗尚不了解。鱼有病了养殖户喜欢用药,直接治疗就好了,而疫苗是要在没病的时候事先使用,养殖户会认为没病我干吗要去预防,特别是要劳师动众给鱼打针,这是件很难推动的事情。一般的养殖户你叫他给鱼打针,他吓坏了,因为不会打就很容易把鱼打死,而且不会打的话疫苗也就无效,无效养殖户就排斥。因此疫苗即使有效,但使用者对使用方法不熟悉的话,也难推广。所以慕洋生物只好销售注射过疫苗的鱼苗。
  
  FAM:在疫苗研发或应用过程中,您还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
  
  杨惠郎:检测疫苗的有效性实验,需要完全健康的鱼苗,但现在全世界没带病毒的健康石斑鱼很少,慕洋生物保有了一些。
  
  田间试验很难做,我们每次实验中,一批实验组就是750条,每批实验组尚需重复,加上对照控制组要做4批,每次实验就是3000条。这些鱼拿去给养殖户养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实验鱼死掉常常不是因为疫苗没效,而是养殖户没有好好养。
  
  后来做军曹鱼疫苗试验的时候,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对每条实验鱼都打芯片,总共3000条芯片鱼跟养殖户自己的没打芯片的鱼混在一起,养到8个月要卖的时候,我们再去跟踪检测芯片鱼的存活量。这种方式我们叫双盲实验,效果很好,但非常贵,每次做都差不多要花100万台币。因为鱼养了一年,还要付养殖户钱。
  
  SPR鱼苗养成率8成,有意在大陆发展
  
  FAM:慕洋生物销售注射了疫苗的石斑鱼苗,这一块大概是以什么方式操作?
  
  杨惠郎:普通的石斑鱼苗销售出去,养殖过程中如果遇到5个病,那5个病都要做疫苗研究,才能达到降低疾病的目标。现在我们通过注射自家疫苗,针对其中4个已知病害做好预防,那还有1个未知的病害没有做。这样出去的鱼苗大部分可能不会生病,而会生病的鱼苗就是我们要继续研究的。
  
  我们有个售后服务,鱼苗销售出去后,生病了我们再去了解,然后针对性地做自家疫苗,再补充注射。这样下去,鱼苗的发病率会越来越低。总的来讲,就是用有一定抗病力的鱼苗试养,在养殖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返回来做疫苗。
  
  FAM:这样会不会导致需要注射的疫苗数量很多?
  
  杨惠郎:疫苗的量通过制作成联合型疫苗,就不需要每种疫苗单个多次注射,这也是疫苗研发上的一个重点。五个病光打四种疫苗还不够,我们做了五联合疫苗,效果很好,但这也不是100%有效。现在我们也在慢慢做一些补救,把新发现的病拿回来研究。
  
  FAM:南美白对虾有不携带特定病原(SPF)的这种概念,是否能应用到石斑鱼上?
  
  杨惠郎:SPF概念是从夏威夷开始的。虾因为免疫系统缺陷不太可能使用疫苗防疫,而且虾的白点病很有趣,少量的病毒及无紧迫情况下不见得会得病,要超过一定临界值才会得病。同时,养虾的时间很短,用SPF概念去养虾确实能保障养殖过程中病害的极少发生。这种方式在离岛又可隔离病原的夏威夷效果非常好。
  
  台湾过去花了很多资源去推广SPF的虾,结果全军覆没,养殖效果更差。因为SPF虾属于“温室里的花朵”,而外边的环境已有太多病原,就不能见效。所以我们不做SPF鱼苗,而作做SPR(高抗病力)鱼苗,就是卖鱼苗之前先注射疫苗防疫。
  
  FAM:目前SPR鱼苗的产销情况如何,是否遇到一些问题?
  
  杨惠郎:我们也是第一年刚开始做,SPR苗在市场上还没有建立口碑,同时外观上也分不出是否有注射疫苗,为协助产业尚不加价;但基于有注射疫苗,我们的鱼苗成本比一般的苗贵。目前主要做青斑跟龙胆苗,一次生产25-30万尾(育苗率:8-10尾3寸苗/100个卵)。从目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SPR鱼苗后续养成率有八成左右,回头客很多。
  
  由于注射疫苗时段的石斑鱼苗个体很小,还不能用机器来代替人工,鱼苗产销规模做大后,这方面的人工费用支出是个比较大的问题。但最大的人工问题是分鱼(将不同规格的鱼筛选分池),石斑鱼有个缺点是大鱼吃小鱼,结果两条鱼可能都死掉,这是最痛苦的事情。土池养石斑鱼苗时是不分苗的,能剩几条就几条,我们是因为石斑苗很贵,才比较勤快地分鱼。我们一直想找自动化的机器来代替一部分人工。
  
  FAM:慕洋生物是否也有意向开拓大陆市场?
  
  杨惠郎:大陆石斑研究人才济济,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令人钦佩。面对传统式水产养殖的困境,石斑养殖科技化,精细化的工作才开始,水产养殖永续经营尚有很多课题需加研究。我们是希望有机会能同大陆合作一起参与。
  

  


  慕洋生物简介
  
  慕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集动物、生物科技、医药人才并结合成功大学水产生技医药研发团队,于2011年10月建成了目前台湾最大的石斑鱼苗无病毒SPF育苗场。公司每尾苗出场前,都经过严格筛选,并经免疫强化(不使用药物)提高鱼苗在养殖过程中,对可能遭遇疾病(神经坏死病毒、虹彩病毒、弧菌症、链球菌等)的抵抗力。
  
  成功大学水产生技医药研发团队,是杨惠郎教授于2001年自中央研究院转任国立成功大学时创建,迄今有5位助理教授以上研究人员,加上研究助理及研究生共40余名研发人员。团队以暖水鱼类相关的生物技术医药基础及应用研究为主,如石斑鱼疫苗的研发等。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水产前沿》杂志 www.fishfirst.cn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关键字】:慕洋生物 换种方式 疫苗 台湾成功大学 杨惠郎教授 中国水产网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