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产业的知识盛宴

2012-12-29 08:55|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50785|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宁波成功召开,就虾蟹养殖、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近年来,我国虾蟹养殖业因效益高,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其养殖面积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形 ...

  

 

  

 

  

 

  

 

  

 

  

 

  20个特邀报告 66个分组报告
  
  虾蟹产业的一场知识盛宴
  
  11月17日-18日,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宁波成功召开,就虾蟹养殖、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
  
  文/图 《水产前沿》杂志撰稿人 罗丹
  
  近年来,我国虾蟹养殖业因效益高,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其养殖面积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了从种苗到饲料、养殖管理与产品加工的一条成熟的产业链。然而,养殖产量的急剧增加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潜在的技术与管理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如何让虾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11月17日-18日,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分会、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宁波大学、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承办的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宁波成功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上述问题分享了他们在虾蟹养殖、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春琳:新品系三疣梭子蟹“中宁1号”,成活率高生长快
  
  至2011年,全国三疣梭子蟹养殖面积约60万亩,产量约10万吨, 其中浙江省养殖面积近20万亩,产量2.4万吨。目前梭子蟹养殖产业存在种质退化、病害频发、养殖技术水平与养成成活率低、养殖效益不稳定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以王春琳教授为首的宁波大学梭子蟹产业研究创新团队,系统的开展了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选育、设施化高产养殖模式的研究,“中宁1号”品系苗种与单个体筐(盆、槽)养应用等便是其最新的研究成果。
  
  据王春琳教授介绍,自2007 年开始进行的三疣梭子蟹抗溶藻弧菌感染选育,至今已选育至第6 代,获得了“中宁1 号”三疣梭子蟹新品系。2011年12月25日梭子蟹水泥池单体养殖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中宁1号”品系养殖成活率达到76.6%,雌蟹个均重237.0克,比普通蟹体重相对增长快12.0%。比较研究“中宁1 号”与野生蟹抗逆性等基本特征,其溶藻弧菌感染耐受性明显高于野生蟹。
  
  除了选育出高品质的苗种,团队还开发出一系列的设施化高产技术,如大棚水泥池单体框(盆、槽)养殖技术、传统池塘立体养殖技术、土池大棚立体高产养殖技术、多层单体盆(槽)养殖技术等。以大棚水泥池单体框(盆、槽)养殖为例,水泥池上方搭棚铺布可防雨防晒,避免天气影响;单体养殖可避免个体间互相残杀,成活率超过70%,提高14倍以上,亩产超过400kg;使用底氧可保证水体上下溶氧均匀,提高养殖密度;用水处理保证水体清洁、适宜与稳定,减少病原与用水量;筐内放砂盒可保持蟹栖息环境优越。另外,现代化技术如水质在线监测、自动投饲机与图象识别技术也正在单体筐养中应用。
  
  成永旭:坚定走完全饲料下的河蟹生态养殖模式
  
  由于养殖效益可观,河蟹产业近年来受到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几乎遍及了除广东、福建、陕西、甘肃、内蒙、海南岛之外的各个省市,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淡水渔业的第一产业。但河蟹的快速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认为,传统的河蟹养殖模式投饵不科学,使用野杂鱼、玉米小麦等单一饲料投喂,不仅营养不均衡,容易出现河蟹性早熟,污染水环境,使用野杂鱼、螺蛳等容易造成疾病,“呼吁尽快立法,不要用野杂鱼养鱼”。
  
  在完全使用颗粒饲料与杂鱼养殖成蟹效果对比中,成永旭教授介绍道,水质方面,使用颗粒饲料养殖的蟹塘水质情况良好,比较稳定;投喂杂鱼的蟹塘水质较差,水体不稳定,不仅需要换水,还得经常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投喂上,颗粒饲料投喂简单,杂鱼投喂则相对复杂,需要要冷库、化冻,还经常要将杂鱼与药或者微生物制剂拌在一起投喂,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口感上,投喂饲料与杂鱼养殖出的河蟹没有差别,甜度上颗粒饲料更好;产量方面,饲料稳定在亩产150斤左右,杂鱼则不稳定。
  
  养殖户在使用完全颗粒饲料养殖河蟹时,成永旭教授总结如下管理要点:1、选择沉性膨化饲料;2、投喂要精细。如果投喂不精细,没有仔细观察或者投喂不及时,或投喂不均匀或投饵不足,造成早期水草被河蟹大量摄取,破坏了水草的生长。3、防止杂鱼疯长。池塘杂鱼如草鱼、鲫鱼等要注意清理。特别是进排水时与水草移植时要防止鱼卵和鱼苗进塘。4、坚定走完全饲料下的生态养殖模式。养殖户要坚定投喂信心,不要经常换用饲料。
  
  陆振冈:台湾低胆固醇大闸蟹即将上市
  
  生物技术如何切入水产养殖?台湾海洋大学陆振冈教授从水质管理、饲料、疾病、种苗四方面介绍了台湾水产养殖生物安全的管理整合型的技术,其中利用营养基因体学原理进行的研发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关注。
  
  营养基因体学是一个结合营养学与基因遗传学的科学领域,以食物、营养物、添加剂或药物添加经分子生物学技术与DNA芯片来分析并筛选出适合水产动物的各种功能性添加剂,如诱食剂、生长剂等。诱食剂上研究上,科研人员在对虾上发现一个名叫NPF的基因,它与摄食量有关。研究表明,虾正常摄食时其表达量上升,摄食后时其表达量呈下降趋势。在鱼的身体里也同样发现一个与摄食相关的基因——NPY,鱼饲料添加NPY后,鱼体摄食量增加,可有效促进鱼体生长。
  
  应用上,台湾学者运用含有胆固醇合成拮抗分子的复合益生菌,佐以植物配方,饲养生产出低胆固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大闸蟹,适合喜爱吃大闸蟹但血脂过高的人群食用。目前该产品已申请专利,大闸蟹有望2013年上市。
  
  林俊达:雌雄同体的美丽真虾——鞭藻虾
  
  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林俊达教授为与会者介绍了一类非常漂亮也非常奇特的观赏虾——鞭藻虾。
  
  鞭藻虾是一类小型(成体几厘米长)真虾(Caridean shrimp),生活于温带和热带的浅海区,拥有鲜丽的色彩,以鱼的外寄生虫为食,具有观赏和清洁功能。鞭藻虾还具有一种在动物中少见的雄性先熟雌雄同体繁殖系统。雄性功能先熟,雌性功能后成熟,雌性功能成熟后的个体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功能 (euhermaphroditic phase,雌雄同体相),但不能自体授精。故一般来说雌雄同体相虾大于雄相虾。但种群中总有小部分雄相虾不变成雌雄同体,个体可长得与雌雄同体相相当。为何部分雄虾不变性还是个迷。此类雄虾的比例取决于种群密度。这种社会环境控制性别在动物界中极为少见。
  
  “雄虾”个体会不断接近、尾随即将脱壳的“雌虾”。雌雄同体相的虾只在脱壳后体软的几小时内可行使雌性功能(“雌虾”)。交配后受精卵在腹部发育至幼体后(10-15 天)母体脱壳,又成为“雌虾”。同时幼体孵化离开母虾。成虾在壳硬化后(脱壳间期)的10-15 天可行使雄性功能,在“怀孕”期间追逐软壳的“雌虾”通过交配将精荚送入其体内,周而复始。
  
  邓东方:下脚料替代蛋白源潜力有待挖掘
  
  对于营养需要量的研究,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邓东方研究员与国内学者分享她的观点:“以氨基酸需要量研究为例,试验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投入率一定要控制。过量投入或投入不足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第二,加氨基酸时蛋白水平一定要合理;第三尽可能使用容易消化的原料;第四要了解饲料的溶失率。”同时,她还建议国内着手制定统一的标准饲料配方,注重 “饲料源标准化、公开化、配方一致、饲料加工一致”三要素。
  
  在蛋白替代源上,邓东方研究员介绍了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在农产品下脚料上的研究进展。据介绍,利用夏威夷不适上市销售的木瓜中的糖分培养酵母作为对虾的饲料源,该酵母替代50%蛋白源时,对虾生长没有受到影响。“如果100%替代将对虾的生长产生影响,但从下角料利用角度上考虑,还是可以接受且很有潜力。”邓东方研究员认为。
  
  “除此之外,从原料育种手段也可以考虑进行蛋白源的替代研究。”一般而言,大豆蛋白可达到54-56%,但因其具有抗营养因子,在饲料中鱼粉替代量有限。如果能从育种手段降低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也不失为一个良策。
  
  目前夏威夷海洋研究所正在用30%蛋白、8%脂肪含量的饲料饲喂对虾,每周增重1.5-2g。“现在长到后面情况如何还不清楚。”邓东方研究员坦言,“未来,我们的工作要将饲料研发、选种和养殖技术结合,建立合适的技术来支持养殖业。”
 
更多信息,请登录:《图文直播: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学术研讨会》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水产前沿》杂志 www.fishfirst.cn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