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7月11-12日,由霞浦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霞浦海洋渔业产业化专家辅导报告会在霞浦一中顺利召开,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和、原本品牌营销机构董事长何足奇、中科院沈阳技术转移中心海洋生物技术首席研究员李长青等一百余名水产学者、专家以及霞浦县代表企业家、养殖户出席了报告会。 据中共霞浦县常委邱开养介绍,本次报告会主要是为了结合海洋渔业产业链各个专家的智慧和力量为霞浦县的海洋渔业出谋划策。报告会分为两部分,7月11日主要参观调研了南方第一个海参交易市场——霞浦海参交易市场、海参主产地溪南镇台江村海参养殖与加工情况、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以及海鸣威等当地代表企业基地。7月12日,崔和、何足奇、辛丘岩等多名专家针对霞浦的情况作了报告。 据了解,霞浦地区2003年左右开始从事海参养殖,2010年开始有较大的增长速度,2012年则遭遇了海参滞销,霞浦海参产出时间集中,加工能力弱的问题在2012年凸显出来,自此霞浦县开始重视海参加工厂的建设,积极引导养殖户引进外资发展海参深加工,并且在2013年3月建立了单批冷冻能力达5000吨的海参交易中心,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霞浦县县委、县政府已经为霞浦的海洋养殖结构打造了一个环境,但是这个环境还没有完善,比如海带这个产业,霞浦海带在全国都是很出名的,但是没有知名的品牌。这就需要引导做品牌,后续产业就会跟着品牌走,市场就会扩大。”李长青说,霞浦县县委、县政府已经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个政策、技术平台,接下来该做的是引导企业发展品牌。对此何足奇指出,霞浦县存在“产量大、产值低、产品强、品牌弱”的问题,利用丰富海产的原产地优势,建立原产地品牌是发展方向。 “霞浦县有大黄鱼、紫菜、海带、海参、鲍鱼等区域特色的水产品,应该结合当地特色打出‘国际海洋森林’、‘国际海中绿地’等概念发展碳汇渔业,”崔和指出,霞浦应从本身的特色出发,并且目前海参养殖不宜再扩大产能,而是应该培养大型企业、实现产业化,大企业的带动更具有长远积极性。 在技术层面上,辛丘岩指出,“好的技术不一定是非要高科技的,能服务于产品的就是好技术,”技术怎么用是关键,霞浦海参需要更多的产品创新,从原料型海参转变成商品型海参销售,他认为水发海参是一个发展方向,再从水发海参延伸到礼品、菜品食品、餐饮供应等方面发展。 会上,霞浦县政府分别与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本品牌营销机构以及黄海水产研究所签共建框架协议,前端发展市场,后端开展技术研究,以此保障长远发展。 中国水产频道(www.fishfirst.cn)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关键字】:霞浦 水产品 渔业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