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11月26日,2013·中国水产业年度榜——十大前沿技术上榜理由揭晓区域疫苗联用、南美白对虾生物防控技术、以免疫技术促进生物成长率、对虾小高位池养殖模式、太阳能池塘底质调控改良机等5项技术。 区域疫苗联用 上榜理由:疫苗是最好的预防疾病的方式。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恶化,鱼类疾病呈现发病率高、疾病多样化等特点,而如果每预防一种疾病就注射一种疫苗,一方面增加人工成本与养殖成本,另一方面也极易造成鱼体损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通过对我国草鱼养殖区域流行病学的调查,根据不同区域的病原流行株,研发出针对各个养殖区域的多联疫苗,真正做出“长眼睛的产品”。 区域多联疫苗有效简化了免疫程序,注射一针可预防包括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疾病,让疫苗防控更为主动;养殖生产上的免疫效果显示,可有效提高草鱼免疫力,部分地区草鱼注射多联疫苗后,成活率可达90%。目前,珠江水产研究所正在申请认证生产渔用疫苗的GMP车间。 此外,台湾成功大学杨惠郎教授也研制了石斑鱼的五联合疫苗,但未直接商业化,而是销售注射了联合疫苗的石斑鱼苗,也是不错的疫苗应用案例。 南美白对虾生物防控技术 上榜理由:通过建立对虾病毒防控的环境调控理论与技术,在养殖池塘中增加种群形成捕食关系,可有效防控对虾白斑综合症的暴发。该防控技术由国家虾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提出,改变了传统的病害防控思路,提倡运用健康、环保的生态手段达到病害防治的目的。据了解,目前可以作为对虾生物防控的优势鱼类有草鱼、尖吻鲈、花鲈、斜带石斑鱼、金鲳等。 以对虾病毒草鱼生物防控技术为例,在对虾放苗后的20-30天,每亩投放30-60尾1千克左右的草鱼可有效控制对虾白斑综合症的暴发。该技术适合池塘水体盐度在6以下的养殖区,且每亩虾苗投放量低于10万尾。增加草鱼种群后,约有20%左右的活虾被鱼吃掉,但相对于疾病暴发带来的损失,生物防控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在全国2852.9亩对虾养殖面积中,以草鱼、革胡子鲶作为生物防控因子,养殖成功率高达98%,而同期单养对虾模式成功率仅为50%。 以免疫技术促进生物成长率 上榜理由:台湾成功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长陈宗岳首创养殖动物快速增重技术,通过疫苗免疫概念,在饲料里添加一种蛋白质,透过养殖动物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诱发抗体抑制肌肉生长抑制素功能,让肌肉继续发育生长,达到增重目的。免疫反应会自动结束,不会让动物肌肉无限制发育。同时这些蛋白质在肠道也会被破坏,不会留在动物体内,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陈宗岳领导的研究团队以这种方式养过石斑、鲈鱼、吴郭鱼等经济性鱼类,也养过血鹦鹉、锦鲤等高经济观赏鱼。以点带石斑鱼为例,应用这项技术养出的石斑鱼饲料换肉率比同时期同条件养殖的石斑鱼多出30%-40%,养殖成本减少3成。 本技术可应用于饲料产业,减少饲料中营养源的用量,进而使整体饲料成本下降约20%左右,已授权技术转移给多家岛内外企业。但此产品在台湾因顾虑属于基改(GMO)饲料添加剂,尚未能正式使用。 对虾小高位池养殖模式 上榜理由:2012年始,福建漳浦地区兴起一种小高位池养虾的模式,后逐渐扩散至广东湛江等地。该模式主要特点为:单口池塘面积约1亩甚至更小,水深3米左右,自下而上采用“底部微管增氧+中层射流增氧+上层水车增氧”的立体增氧方式,养殖后期甚至还会使用纯氧增氧以防止缺氧引起对虾死亡。池底设有中心排污装置,每天甚至每餐投喂后及时进行排污。投苗密度高达 30-40 万尾 / 亩,亩产高达万斤的不在少数。 尽管受病害等因素困扰,2013年华南小高位池养殖成功率不及上年。但在养殖成功率普遍低迷的华南地区,小高位池养殖带来的丰厚利润使之成为对虾养殖业不容忽视的风景之一。不过由于该模式换水量极大,为资源掠夺式养殖模式,若不能将污水进行清洁处理,不具可持续性,不适宜推广。因此最好配套建有沉淀池进行水处理。 太阳能池塘底质调控改良机 上榜理由:太阳能池塘底质调控改良机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开发,其以太阳能为动力,不需要架设电线,可以实现移动作业,将养殖池塘底层的絮状污泥吸收施放到水体表层,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富氧水体促进底泥中有机物的分解、氧化、增加絮状污泥菌团活性,促进底泥中的氮磷释放再次进入水体循环。 同时该设备具有水层交换增氧作用,与传统增氧设备相比,以每天运行4小时计算,每年可节电1620 Kw/h。此外试验结果表明,运用该设备可节约养殖用水30%以上,减少养殖污染物(总氮、总磷和COD)排放50%以上。该成果属国际首创,对于丰富和发展池塘养殖底质改良与水质调控技术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在上海、安徽、广东、云南等地应用推广,但仍有业者对此持观望态度,认为此设备在稳定性和功率方面无法满足生产需求。设计方也计划在原设备上安装可拆卸式蓄电池,以满足在阴雨天的运作。 【关键字】:年度榜 年度技术 疫苗联用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