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ald V Lightner教授
【图文回顾】EMS对虾研讨会 文/ 图 中国水产频道 蔡章洁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12月10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Donald V Lightner教授在EMS对虾研讨会(网络直播)上,回答中国水产频道的网友提问时表示,之前认为噬菌体和EMS有关的观点是判断错误的,目前EMS病因研究尚无定论。 2013年5月, Lightner教授在GAA上称已发现EMS的病原是一种罕见的副溶血弧菌,因噬菌体感染该副溶血弧菌并引起其释放强的毒素。该细菌经口传播并定植在对虾消化道,产生毒素引起组织损坏,并造成对虾肝功能紊乱及消化系统障碍。 但是经过半年的研究实验,Lightner教授推翻前论,认为噬菌体并不是引发EMS的主因,但是这株罕见的副溶血性弧菌确实存在,目前已经设计出PCR引物,只是尚未能确定是什么毒素导致EMS,更无法判断噬菌体释放毒素的机理。 EMS因繁殖快、具有定植性、会产生毒素、容易激活而被认为是“完美杀手”。 GAA主席乔治•张伯伦认为开发新的养殖模式迫在眉睫,例如: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循环系统养殖模式、高密度养殖模式。张伯伦说,中国有种超高密度养殖模式(450PL/平米),很少发现EMS;投大规格虾苗也可度过危险期。Lightner教授说,在泰国的raceway(流水养殖)、泰国和中国的网箱养殖、养殖新品种、罗非鱼与虾混养都或称为解决EMS的养殖思路。 在线交流上同时公布了泰国正大关于EMS的研究结论:1、盐度低于5ppt发病有所减少;2.、温度高容易发病;3、 ph 7.0-9.5病原繁殖正常;4、施肥更容易引发疾病;5、网箱养殖和地下水养殖可减少疾病发生。 在病害的国际传播方面,Lightner教授认为对虾加工环节在减少EMS全球扩散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般对虾去头加工后,冰冻20天以上,基本不会出现疾病传播的问题。 【关键字】:对虾EMS 噬菌体 生物絮团 中国水产频道(www.fishfirst.cn)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