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孔是台湾重要的养殖产业,而良种决定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台湾应按部就班,育出品系,自繁、杂交、级进,建立九孔鲍鱼种业三级体系(育、培、繁),落实种鲍培育专业化、良种化,研发闭锁式循环养殖,以免再度陷入濒危瓦解的轮回。 文/图 台湾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 郭金泉 徐德华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九孔是台湾传统宴席必备佳肴,常见的九孔料理有三杯九孔、生烤九孔、五味九孔、当归枸杞炖九孔等,其单价高于台湾其他一般水产物。由于其商业体型小(5-7cm),因此养殖时间短,故资金周转快风险较小,是一种适于养殖的经济鲍种。在台湾,1960年代就已开始人工育苗和养殖,并在1980年代产业化。2001年年产量曾一度高达2,497公吨,产值约20亿新台币。 但从1999年开始,台湾与中国同步出现养殖九孔苗大量落苗死亡与成贝大规模死亡(甚至被喻为九孔的口蹄疫);据联合国农粮组织(FAO)统计,2003年(同年2月台湾暴发SARS疫情)台湾九孔产量减产折半为1,089吨,2010年甚至仅有171吨,比2003年下滑了84.3%,重创台湾九孔养殖产业。 九孔苗落板五大原因 台湾渔业署及相关学术单位曾于2003年组成专案调查小组,从水质环境、微藻相、细菌相、病原菌与病毒感染等各方面,试图找出大量死亡之原因并研拟解决对策。产、官、学、研归纳出九孔苗落板大量死亡的原因有:(1)受精卵品质不佳,(2)水质不良,(3)浪板上附着藻量减少或种类改变,(4)溶藻弧菌大量增生感染死亡,(5)病毒性疾病感染。嫌犯由早期的溶藻弧菌、20面体球型病毒,演变到近期的疱疹样病毒(herpes-like virus)与立克次体样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都曾被认为是造成台湾九孔大量死亡的罪魁祸首;最新的说法则说可能和全球气候变迁有关,亦即全球暖化,改变洋流引起藻相丕变,由于欠缺九孔嗜食的相关藻类,导致九孔营养不良而抗病力减弱,终至暴毙。 总之经过多年的追踪研究,至今仍无定论。唯台湾水试所曾利用分子标志分析九孔遗传变异,推测养殖九孔族群的基因歧异度低于野生九孔族群,此基因歧异度低落和幼苗落板大量死亡有关。 九孔由于风味特殊鲜美,深受中国以及日本等东亚地区人民的喜爱; 在台湾,九孔是传统宴席必备佳肴,历年其单位价格(新台币/公斤)几乎都是水产物的佼佼者 台湾海洋大学郭金泉研究团队以两种(线粒体与核DNA)不同层面之DNA分子标记,发现台湾养殖群体间虽杂合度无显著萎缩,但遗传结构已产生偏离野生群体分化的情形,遗传组成趋于单调。长年来的人工繁养殖,确实已对台湾养殖九孔遗传组成、种质造成显著的影响。研究也发现,日本野生与台湾野生、台湾养殖三群体遗传结构迥异,日本野生种可作未来引种的考量。 台湾九孔养殖史大致可分为四期 (1) 初期(1970年代)是在台湾北部潮间带(intertidal poolfarming)开挖九孔养殖池,利用潮汐涨退养殖,产量约38公吨。1983年禁止进一步开发。 (2)1983年台湾水产试验所台南分所大量种苗繁殖成功,业者也成功开发陆上九孔单层养殖法(land-based single-layer)。1986年草虾崩盘,养殖户多改养九孔,使养殖面积扩增达150公顷左右。 (3) 改良陆上深水立体式养殖(land-based multiple-layer)技术,1995年后台湾九孔养殖产量开始逐年提高,2001年达最高峰。2002年暴发大量死亡现象,产量一路下滑。 (4)2004年养殖户纷纷弃养,只剩零星潮间带养殖。 中国选育杂交种东优1号突围 中国从197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九孔的相关研究与养殖,养殖主要集中于福建省东山和广东省汕尾等海域,但由于九孔生长缓慢,且缺乏合适的饵料和设施,产业并没有显著进展。1991年台商从台湾引进九孔种贝、龙须菜(中国称江蓠)饵料和带来养殖技术,陆上工厂化九孔养殖在中国福建省及南方各省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后来鲍鱼养殖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早期阶段的主导物种。 2004年,九孔养殖产量一度占中国鲍鱼产量的70%,但从1999年开始,中国也暴发养殖九孔苗大量落苗与成贝大规模死亡的打击。中国专家学者认为,除了养殖技巧之拙劣和养殖环境的恶化,造成九孔抗病力下降,病害易于传播之外,种质退化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所以,中国研究单位自2002年起收集来自日本、台湾、越南、中国海南和广东等地的多个不同地理区的九孔,并针对抗病力和生长速度两个指标,进行群体选育,建立选育系(品系)。2003-2006年,进行了20余个杂交试验,并比较各杂交组合后代的产能。经杂种优势计算和配合力分析,发现以日本群体作为父本与台湾群体作为母本的九孔杂交后代(即中国所称的杂色鲍“东优1号”),较其他杂交组合后代具有较显著的高存活率,且养殖产量显著提高。 “东优1号”杂色鲍,在中国不论以海区吊养模式或陆地工厂化养殖模式,养成阶段存活率高,养殖产量增加明显,已在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多处的养殖对比试验中得到证实。据估计,截至2009年9月为止,“东优1号”杂色鲍约占全中国杂色鲍总养殖量的70%。 但是中国研究单位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杂种一代与台湾群体回交,以及杂种一代自繁,并无法解决杂色鲍养成存活率偏低的问题。因此,透过持续四代选育,建立台湾快速成长与日本抗病优良配套系,并利用配套系间杂交的后代(“东优1号”),必须再与日本品系回交(级进;grading up——选择优良种日本公杂色鲍与在来原生种台湾母杂色鲍交配,所生子代再与纯种日本公杂色鲍回交,如是继续进行,逐渐改良生子代,直至其型态、性能、血统几乎与日本公杂色鲍相似——将是培育杂色鲍优良种苗的一个有效途径),才是维持杂色鲍高活存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东优1号”虽然在抗病能力方面提高,但生长性状的改良仍有限,还有研发改进的空间。 台湾气候不适北方鲍种 台湾自从2002年暴发九孔大量死亡现象后,产量一路下滑。由于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养殖户纷纷弃养九孔,转养石斑等高单价水产物,重蹈1986年草虾崩盘,台湾养殖户加入改养九孔的历史。 2009年堪称是台湾九孔养殖产业最寒冷的冬天,台湾最大的九孔育苗场“新东洋九孔养殖场”业者终于放弃养殖鲍鱼类,只剩零星若干九孔死忠者仍坚持固守此产业。 当然台湾九孔业者自力救济,各显神通,也曾从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地引种,试图以杂交提高存活率,克服九孔大量死亡的现象。公家单位甚至变相鼓励放弃九孔,宣导推广改养从大陆或日本引进的中国杂交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i)或黑盘鲍(Haliotis discus discus)等外来种。又一次展现典型的台式投机思维——草虾崩盘,无法解决草虾问题,改养外来种白虾,企图掩饰无法解决草虾大量死亡问题,提不出对策的窘境。其实养殖任何物种,多少都会遇到困难和瓶颈,例如挪威的大西洋鲑鱼养殖产业也曾遭遇病害,为了抗病,抗生素投放过量等问题,后来还不是多方尝试,以施打疫苗和遗传选育克服难关,方有今日的规模。 台湾是一座位于中国东南大陆棚边缘的岛屿,北回归线穿越中南部的澎湖、嘉义和花莲,所以台湾大致以北回归线为界,北部属副热带,南部属热带气候。台湾岛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以干冷的大陆气团为主,盛行东北季风,夏季则以湿暖的海洋气团为主,西南季风强劲。海洋潮流深刻影响台湾的气候、水温与生物相。源自低纬度的赤道海洋水面,高温(温度高于其所流经的海岸陆地2℃以上)、高盐分的黑潮暖流,终年紧贴台湾海峡东侧与台湾东部由南向北流;全球其他与台湾纬度相近的地区,若非干燥,即为半干燥;但是台湾因为四面环海,并且受到黑潮暖流的影响而有较多的雨量,造成陆域潮湿温暖,长日照形成海域具高基础生产力。 皱纹盘鲍天然栖地(中国北方、韩国和日本)之水温介于5-25℃;黑盘鲍则分布于日本南方(本州太平洋侧、九州等),最适水温介于15-28℃。但由于盘鲍之高温耐受温度为28℃,而台湾东北角之夏季海底养殖池水温往往飙升达30℃以上,因此在台湾养殖北方种盘鲍,盛夏之际容易造成盘鲍生长停滞,甚至死亡,宜三思 。 此外,冬季自北而南沿着中国大陆海岸,在台湾海峡西侧流动的中国沿岸流(属于寒流性质),除了偶尔带来寒潮,也造成台湾东西岸冬季气温的差异。例如同纬度的台东成功与台南的1月份平均温度分别为18.8℃及17.4℃,相差超过1℃;而纬度相似的宜兰苏澳与中国福建省的厦门,温差却高达3.6℃。九孔属暖水性物种,温度显著影响九孔之生长,台湾养殖业者发现在夏季高温时,九孔会产生“瘦肉”之现象,认为这也是九孔养殖无法量产的限制因子之一。 建立九孔鲍鱼种业三级体系(育、培、繁),完成遗传育种中心育出核心群,良种场培养出扩繁群,育苗场繁衍生产群,应该是台湾未来努力的方向(改绘自柯才焕报告) 皱纹盘鲍天然栖地(中国北方、韩国和日本)之水温介于5-25℃;黑盘鲍则分布于日本南方(本州太平洋侧、九州等地),最适水温介于15-28℃,由于盘鲍之高温耐受温度为28℃,而即使地处台湾纬度最北的东北角,夏季海底潮间带养殖池水温也往往飙升达30℃以上,因此在台湾养殖北方种盘鲍,盛夏之际容易造成盘鲍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而且盘鲍在台湾的养殖时间比九孔长、经营风险高(九孔不到1年即可收成,鲍鱼却要2年时间),记得1978年当笔者还是海洋学院大学生时,台湾东北角就曾引进日本种鲍鱼养殖,但后来无以为继,所以在台湾养殖北方种盘鲍实宜三思。 在地品种才是王道 保持在地原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鉴别、保护和利用在地原生生物的遗传资源。因此在引进外来经济物种的同时,不但要考虑其经济价值,也要分析引进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特征,通过种质鉴定,预先了解这些外来种及在地原生种群的遗传结构;同时应将外来物种进行隔离封闭式养殖,避免其与本地物种发生交配,防止产生遗传渐渗,而丧失地方种的遗传多样性。另外,急需同时进行检疫。 台湾业者普遍认为,台湾九孔之疫病源自2000年代东北角业者引进大陆九孔,而大陆九孔的疫病又源自九孔与北方鲍鱼混养,也就是说北方种鲍鱼将病原传染给南方种九孔。检疫部门应评估并提供拟引进之外来物种,是否对我国生态环境和遗传污染影响的报告,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体系。不仅入关当时须进行全面的检疫,更要对引进后在隔离区的暂养,进行全面系统化的追踪与监测。 鸟瞰中国福建省某海湾内鲍鱼海上箱网养殖实景,密密麻麻杂乱脱序的网箱与生物的放养数量已远超过环境承载量。整个养殖环境水流阻塞、污染严重、海洋附着物衍生、易缺氧、尤其在气候季节交替之际常暴发藻华(赤潮),疫病蔓延,造成巨大损失是中国鲍鱼养殖产业的宿疾。 媒体与报刊杂志均报导今年新北市贡寮地区九孔养殖产业已有复苏迹象,预期今年10月将大丰收,期待恢复当年荣景。既然九孔是台湾重要的养殖产业,古有明训——强国必先强身,而良种决定一个产业的竞争力,但台湾并没有一个公家单位作九孔育种的长期工作。现在台湾九孔业者养殖的九孔种苗来源,不是莫衷一是,就是说不清楚。如果不按部就班,育出品系,自繁,杂交、级进,加强育苗场的规范管理,淘汰尾苗、劣苗;建立九孔鲍鱼种业三级体系(育、培、繁),完成遗传育种中心育出核心种群,良种场培养出扩繁群,育苗场繁衍生产群,改变林林总总的陋习陋规,落实种鲍培育专业化、良种化,甚至研发闭锁式循环养殖,节能减碳,台湾九孔产业将受制于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现今鲍鱼的产量占全球的86%),若干年后又会再度陷入濒危瓦解的轮回。 谢词 诚挚感谢福建省厦门大学游伟伟和柯才焕教授,没有他们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与实地导览,本文中国大陆的部分无法完成。也衷心敬谢台商九孔业者陈振阳先生,没有他大规模实际作“东优一号”现场养殖工作,证明有效与落实产业量化养殖,海峡两岸九孔产业将无法即时起死回生。 【关键词】九孔鲍 繁育 闭锁式养殖 中国水产频道(www.fishfirst.cn)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