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石斑鱼工业化养殖

2013-12-23 11:17| 发布者: 缘木鱼| 查看: 32372| 评论: 3|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工业化养鱼”是我国大菱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所提出,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高度可控、适度集约化、人工生态型、绿色环保的养鱼工程系统。
  
 石斑鱼起捕收获 

  文/图 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工业化养鱼”是我国大菱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所提出,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高度可控、适度集约化、人工生态型、绿色环保的养鱼工程系统。工业化养鱼是现代渔业发展方向,对石斑鱼养殖产业而言,可有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部分石斑鱼品种已在北方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养殖。
  
  作为一种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石斑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成为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我国石斑鱼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历经十余年,已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第六大养殖品种,养殖年产量达6万吨,传统产区在广东、福建、海南三省。受所需生长条件与养殖环境的制约,北方石斑鱼养殖几乎空白。
  
  近年来,在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攻关下,在北方成功突破了赤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豹纹鳃棘鲈、珍珠龙胆等品种的人工繁育技术,为石斑鱼的工业化养殖解决了种苗问题。工业化养殖也促进了石斑鱼在北方的稳定发展,朝着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智能化方向迈进。
  
  在石斑鱼工业化养殖中,企业将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与深水网箱相结合,开发了整套高端养殖工程装备,构建“陆海接力”创新养殖模式。每年5月前,石斑鱼苗种繁育在陆基循环水养殖车间进行,达到适宜规格后投放深水网箱养殖,养殖周期为每年5月-10月。10月商品鱼起捕销售,亦可再次投放至陆基循环水车间越冬养殖,待年底或次年年初适时销售。不仅突破了季节变化对于深水网箱养殖的限制,解决了北方网箱无法越冬养殖问题,而且高效、低碳、环境负荷低,养殖的石斑鱼品质好、生长速度快、病害少、效益高,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制定更为多样的营销策略,利于企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石斑鱼工业化养殖,不仅融合了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并且开发了石斑鱼专用颗粒饵料,提高鱼类营养与品质;同时,物联网信息化技术也成为工业化养殖的重要支撑部分,实现了石斑鱼养殖远程检测、信息智能管理、自动操作控制,向智慧渔业之路迈进。部分企业已实现从“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成—工程装备与专用饵料研发—病害生态防控—食品加工—终端销售”一体化运营,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助推海洋强国建设。
  
  陆海接力养殖是海水养殖的新模式,它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深水网箱养殖优势于一身,具有高产增效、健康节能等特点。图为陆海接力工程装备—规格10米×10米×8米的离岸智能深水网箱
  
 
  1、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厂区一撇:车间2600平方米,拥有32个养殖池,每个40立
方米水体,全部采用自主研发的循环水养殖技术,每天系统添加水量仅为
系统水量的5%,石斑鱼养殖密度平均为40kg/m3,最高可达到100kg/m3

  
  2、微滤机:用于循环水养殖废水固液分离净化,通过去除大颗粒物质减少系统负荷

  
  3、潜水气浮机:可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吸附混杂在水中的各种颗粒状的污垢以及溶于水中的蛋白质,形成泡沫去除后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4、生物填料:作为生物滤池中的净水微生物的载体,有利于生物膜的生长和有机悬浮颗粒的捕集

  
  5、珍珠龙胆:是以棕点石斑鱼(老虎斑)为母本、鞍带石斑鱼(龙胆)为父本的杂交品种,具有老虎斑肉质鲜美、龙胆长速快的优点, 3年可长至10斤以上,个体巨大,是生鱼片火锅的最佳品种

  
  6、赤点石斑鱼:又称红斑,是一种名贵石斑鱼,市场价格400元/公斤。由于鱼身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的红色,成为中式喜宴中受欢迎的食用鱼
  

  7、石斑鱼循环水养殖车间

  【关键词】石斑鱼 循环养殖 珍珠龙胆

中国水产频道(www.fishfirst.cn)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1

鸡蛋

雷人

酷毙
1

漂亮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beyond 2013-12-26 01:04
企业与科研机构圈钱的摆设吧!把地下水抽干了,现在又要去污染深海水了!
引用 fishfarmer 2013-12-24 16:43
哪些实际问题?
引用 woxinxin1 2013-12-23 14:38
虽然我很看好你们的想法和做法,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关键的技术问题,要实现一个可以长久发展的战略必须解决苗种,循环水和深海养殖当中个实际问题,不是具有先进的设备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查看全部评论(3)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