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来我国鲍鱼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产业已经达到百亿元产值,由快速发展时期进入转型和洗牌的时期。 文/图 中国水产频道 郭金凤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鲍鱼养殖产业是从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在巨大利润的带动下,产业一度加足了马力疾驶在扩张的路上,实现连续十年快速增长,如今产量突破9万吨,产值超百亿元。 一路狂奔的鲍鱼产业,尾随而来的是各种问题,尤其在2013年政府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影响下集中爆发。 鲍鱼作为高端消费品种,在消费市场急剧萎缩的背景下需求下滑严重,价格低迷,暴露出鲍鱼产业在营销渠道方面的巨大问题;苗种生产严重供过于求,全国鲍鱼苗种需求量在40亿粒左右,而苗种产量高出一倍以上,很多苗场倒闭,鲍苗直接扔掉;无序扩张与养殖密度增加导致养殖环境恶化,2013年福建海区鲍鱼养殖成活率普遍在50%以下,很多地方的成活率甚至只有20-30%;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科技、管理跟不上,目前苗种培育处于低级阶段,更谈不上从品种方面解决问题……接踵而至的困局里,鲍鱼产业由高速发展时期进入转型和突围的重要拐点。 这一节点上,鲍鱼产业将何去何从——从奢侈品走向家庭?从无序养殖到整合?衰退还是重生?——与鲍鱼产业每个人息息相关,答案也同样等待业者来揭晓。 产业现状:转型洗牌期,需差异化营销 关键词: 封闭 差异化 Peter Cook教授 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国际鲍鱼协首任主席/世界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技术咨询组主席 世界鲍鱼捕捞量不断下降,1970年世界鲍鱼合法捕捞量为19720吨,到2010年降到7000多吨,降幅非常明显。 鲍鱼养殖产量中国遥遥领先,据FAO2010年统计数据,中国鲍鱼养殖产量56511吨,排在第二位的韩国产量只有6000多吨,而世界总产量65782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以前产量非常可观,因为九孔病害台湾鲍鱼产量下滑严重,从以前的3000吨左右到2010年的170多吨。 但实际上,中国鲍产量近年来的巨幅增长,对国际鲍鱼市场的影响并不大。为什么?因为中国的鲍鱼市场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处在一个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状态。 养殖户如何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市场占有率?答案是:差异化!包括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定位差异化。产品差异化,例如做胶原蛋白等美容产品。市场定位差异化,目前市场上很多商品以很低的价格出售,高价格只出现在“差异化”和“有特点”的商品,比如有保障的养殖环境和符合生产标准的产品。 关键词:产能过剩 市场下滑 环境压力 张国范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四年来我国鲍鱼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产业已经达到百亿元产值,由快速发展时期进入转型和洗牌的时期。 我国鲍鱼产业现在面临三座大山。一是产能过剩,尤其苗量严重过剩;二是市场需求下滑,鲍鱼作为高端消费品种需求受到严重打压;三是环境压力,尤其福建赤潮问题2012年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环境压力一直是,将来若干年都将是我们产业非常大的危险因素。 不仅仅是三座大山,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产业发展瓶颈。上至政府主管部门下到企业,我们压力非常大。还好有上一辈打下的良好基础,还有我们产业这么多人,都承载着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重任。希望通过交流,通过各方面合作,找到出路,增强信心,共同努力挺过这一关。 关键词:苗种过量 成本高 成活率低 柯才焕 厦门大学教授 中国的鲍养殖产量长期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的85%左右。2012年我国养殖鲍产量突破9万吨,达90694吨,实现连续十年的快速增长,产值超百亿元。福建省产量达65247吨,占全国总量72%。 但是这两年鲍鱼产业面临比较严重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需求萎缩,价格低迷。餐饮节俭风吹冷高档海鲜消费,鲍鱼需求量萎缩严重,供需矛盾突出导致价格低迷。暴露出鲍鱼产业在营销上的巨大问题。 二是苗种生产供过于求。全国苗种需求量在40亿粒左右,而苗种产量高出一倍以上。 三是养殖成活率明显下降。2013年在没有赤潮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福建海区鲍鱼养殖的成活率普遍在50%以下,很多地方的成活率甚至只有20-30%。主要原因在于:种质质量下降;海上养殖缺乏合理布局和规范管理。 四是养殖成本居高不下。海带和龙须菜价格居高不下呈常态化。 五是加工产品发展快但产品单一。 未来鲍鱼养殖的发展趋势预测: 一、配合饲料不断改进,从育苗到养成广泛使用; 二、养殖方式从海上养殖逐步向陆基工厂化养殖转变;产业内部分工不断细化; 三、品种改良大幅度提高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 四、集约化综合养殖技术的运用将大幅度缩短商品鲍养成时间,减低养殖成本,鲍鱼逐步走向百姓餐桌。 关键词:价格跌落 病害 市场价 王江勇 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近几年南方三省鲍鱼养殖在萎缩。尤其2013年,鲍鱼价格像过山车一样跌下来,影响整个产业链。广东汕尾到汕头一带,粤东地区搞苗的有几百家上千家,有很多因此倒闭,很多苗直接扔,因为越养越亏,要水电,要人工,扔掉倒是少亏点。 还是要做好品种方面,培育耐高温品种。不能仅从病害来解决病害问题,要从种质方面着手,病害防治只能是预警,根本在于种。以前鲍鱼病害暴发的时候,九孔感染病毒,而皱纹盘鲍不感染,这就说明了问题。 2013年限制三公消费等政策给鲍鱼产业极大打击。而现在鲍鱼进入平民消费还存在问题。例如菜市场鲍鱼价格还是太贵,出塘价与市场价差异很大,中间流通环节利润太高。菜市场鲍鱼130一斤,这样的价格还是太贵。而养殖场塘口价才不到一半的价格。鲍鱼产业的市场还是有的,宣传要做好,产业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营销探讨:做品牌,跨界营销与电子商务 关键词: 转型 品牌化 营销战略 何足奇 原本品牌营销机构董事长 当今鲍鱼产业就像现在中国笼罩在我们头上的雾霾一样,到了转型和突围的重要拐点。 看鲍鱼产业就必须要看海参产业,鲍鱼和海参其实是从同一个时代开始的,同属于海珍品。2013年中国海参产业已经突破600个亿产值,中国海参排名前十名的品牌总销量加起来超过40个亿。再看鲍鱼产业,几乎找不到领军企业。从整个局势来看,鲍鱼产业的危机表现得很明显,从2011年到现在,产业发展呈现出逐渐衰退、衰败的趋势。 中国渔业可以概括为一部“发展-过度发展-衰退或崩溃”循环史,高端海产品好转将在2015年以后。鲍鱼产业遭遇低价市场冲击,迫切需要构建与市场精准对接的价格体系,谋求与特产产品品类、烟酒礼品品类可跨界的价格对接;应对企业转型及产品同质化,可从品类分化中确立品牌定位,打响原产地品牌,在混乱、无序、缺乏品质保障的“三无”竞品中形成产品品牌化差异。从产业规划层面、品牌引领层面,构建出系统化的营销战略,突破粗放型销售窠臼。 行业往往在最困难的时候出骄子出英雄,既然我们有心在这个行当走下去,我们就应当在危机中修炼内功,探寻内生式成长战略。 关键词:跨界 休闲渔业 黄文美 厦门岛之原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 我们公司进行了关于鲍鱼的跨界尝试。 首先是营销方面。我们带着产品参加了全国民营医院的高峰论坛,民营医院大部分是莆田商人开的,对南日鲍的认可度很高,加上我们的产品进行了组合,烹饪简单,功效及口感不错,会上就接到了不小的订单。 海参是跨界到糖烟酒会,通过这些渠道经销商拓展海参礼品市场。但不管是跨界到医疗机构,还是糖烟酒渠道,都是通过礼品销售,2013年受到限制三公的影响,这部分收缩比较厉害。 鲍鱼进入百姓餐桌,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市场上的鲍鱼,为了增重大部分进行了泡水处理。蒸煮过之后鲍鱼大部分都会缩水,很多客户对产品质量产生了怀疑,所以要作为普通大众食品,还要解决消费者信心问题。 养殖也需要进行跨界尝试。目前整个产业的危机不仅仅是市场营销这块,养殖和良种培育也非常关键。从2010年以来,鲍鱼下苗量是一直下降的。下苗量少,一是因为市场价格,二是成活率低。度过两个夏的鲍鱼,南日岛成活率2013年不足30%。成活率低的原因,我认为,一是养殖密度非常高,二是种苗的严重退化。饵料费用也一直昂贵。饵料贵的原因主要是供不应求。 根据养殖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休闲渔业的跨界尝试。实行了东月屿海洋农场项目。降低养殖密度,提高养殖的娱乐性。进行陆基改造,开发商务接待与南日鲍科普馆,育苗改成工厂化设施。 关键词: 家庭消费 电子商务 樊旭兵 北京海桥市场推广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对鲍鱼餐饮市场的未来发展有这样的观点: 一是传统的干鲍(燕翅鲍肚)消费市场正在迅速萎缩; 二是新兴的鲜鲍消费市场正在逐渐兴起; 三是福建本地的海鲜大排档越来越多地消费小规格鲍鱼。 餐饮业的不景气,使鲍鱼价格不断降低,消费者开始关注如何在家烹饪鲜鲍,开发适合家庭的鲍鱼菜式成为当务之急。要向海参营销学习,更多地宣传鲍鱼的营养价值,开发更多的鲍鱼即食产品,方便消费者。可以在超市大卖场里销售鲍鱼,开发鲍鱼销售的电子商务。 2012-2013年是中国电子商务生鲜的元年。特别是2013年,网上卖海鲜和水果,这两个公认比较难卖的产品急速爆发。农产品和海鲜的电子商务,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2013年我们5天卖了1万只帝王蟹。帝王蟹可以在网上卖,鲍鱼为什么不能卖? 网上卖鲍鱼的建议: 1、利用新媒体做好鲍鱼知识的宣传(微信、微博、博客); 2、研发适合家庭烹饪的鲍鱼菜谱,并进行宣传; 3、选择大的电商平台和垂直电商销售; 4、突出原产地和海域特色(大连、连江、东山、南日等); 5、解决好鲜鲍的包装和活体运输(借鉴生蚝的经验); 6、有吸引力的价格; 7、委托专业公司策划网上营销和销售; 8、与大型电商网站一起组织大型网上鲍鱼促销活动; 9、策划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促销主题。 讨论环节,从左到右依次是:柯才焕、聂宗庆、张国范、Peter Cook、樊旭兵、何足奇、王素萍、主持人黄健 对策探讨:进退要有度 抱团渡难关 柯才焕:鲍鱼有没有可能在欧美打开市场? Peter Cook:国际鲍鱼主要市场在亚洲地区,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亚洲人。欧洲人喜欢野生捕捞的东西,但是欧洲鲍鱼很少。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食品安全,如果中国的鲍鱼养在有污染的水里面,很难打入国际市场。 任鹏(厦门大学):请Peter Cook对中国鲍鱼产业提些建议。 Peter Cook: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外部对中国产业的预期。外界对中国有一个概念,笼统地认为中国所有的水域都是不好的,但是今天我也了解到有一些好的,也有一些不好的。关键是如何使干净的水域养出来的鲍鱼为国外的消费者所了解。 有优质水源的产区,要做两个事情。一个是打造优质品牌,做好营销工作;另外要证明自己的鲍鱼是优秀的,打消国际对中国鲍鱼的整体不信任感。 还有一点,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不要只看到餐饮市场或家庭市场,要尽可能拓展消费领域,因为你不知道哪个市场哪天会有什么问题,当有几个市场同时存在,应对危机的灵活性就更大。 还有我个人的一点观点,大家不一定同意。这几年中国鲍鱼发展有些太快了,快到不能应对病害、市场的问题,如果能走得慢一点,通过这次危机做一些调整的话,我觉得中国的鲍鱼更有希望。 吴富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这个特殊时期,从政府和体系角度如何去整合? 柯才焕:我赞同Peter教授的观点,鲍鱼养殖发展到现在,确实太快了。我们的科技、管理等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以致出现各种问题。例如种业工程,目前苗种培育处于低级阶段,谈不上从品种方面解决问题。我们作为品种改良的科技工作者也确实感觉跟不上。这方面应该有更多人员投入。一方面专家学者进行品种改良,另一方面育苗场、骨干良种场发挥作用,要配合专家学者工作,种业工程才能做得起来。 再一个我们现在苗场太多了,要整合,但是怎么整合?合并,股份制,行政手段,还是其他方式? 黄健(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鲍鱼产业作为现代渔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这十几二十年发展起来,需要政策、科技、投入。 目前福建省海域可养殖面积萎缩了,养殖海区没有确权没有发养殖证,这是我们面临的很头疼的问题。政策上面我们也希望通过养殖协会向政府提出诉求,引起行政主管部门重视。第二个,关键是靠科技。我们发展太快了,这几年科研工作者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很多研究需要时日。第三还要靠投入,怎样提升设施水平,怎样配套监测设施设备,更精准掌握养殖环境变化等,是今后业界必须考虑的。 聂宗庆(鲍鱼界老前辈):我只想讲一个事实,1998年我在广东汕尾一个很大的鲍鱼养殖场,专门负责监测水质、细菌,当时我知道呋喃西林、呋喃唑酮没有用了,我还是试验了一下杀菌效果。按照当时市场上大家习惯用的标准去做,不同时间、浓度浸泡细菌,结果凡是浸泡过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的海水细菌繁殖量比正常海水还高,说明已经有抗药性了。这是很多年之前了,现在还用的话就是浪费钱,还把好好的鲍鱼养坏了。 其他的抗生素也没有用。我奉劝大家不要用这些抗生素了。我试验过,确确实实是没有用。 现场提问:您作为鲍鱼产业最早的参与者和老一辈专家,您认为福建鲍鱼产业的喜与忧分别是什么? 聂宗庆:喜,我很高兴,从我到福建来最初养鲍鱼,如今产业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模;忧,过量的话,高密度的养殖必然带来病害的问题,谁都不肯让步,宁愿大家要死一起死。但是按照正常来说,水流不通,养到缺氧了,还养什么。鲍鱼是要求水质含氧量很高的物种。我们做不到鲍鱼的饵料收集处理,造成污染的恶性循环,很难养下去。我也考虑,政府或者协会能不能进行控制,调整一下数量。 游伟伟(厦门大学):挪威的三文鱼现在在中国很有市场,三文鱼的例子在鲍鱼上有没有一些借鉴? 樊旭兵:三文鱼可以做到,鲍鱼更可以做到。三文鱼是一个纯粹的外来品种,我们花了10年的时间把它做到今天,作为本土的有2000多年消费历史的品种,我们何愁不能把鲍鱼做上去呢? 给大家举一个日本的例子,日本20年以前海产品消费量最大的是金枪鱼,但是从三四年以前日本消费量最大的已经是三文鱼了。连日本这么传统的、保守的国家都可以改变吃三文鱼,如果我们行业能够团结起来,一起努力的话,我相信用不了10年,5年以后,鲍鱼在中国的市场就可以改变,不用担心。 毛振鹏(中国海洋大学):请问何足奇先生,我们鲍鱼产业集中度系数在下降,小企业份额在上升,对于养殖户组成的产业来讲,应对市场的变化有什么建议? 何足奇: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也很真实地反映了鲍鱼产业发展的现状,其实中国有很多品种都是这种情况,例如盱眙龙虾、螃蟹产业,都是企业小,却又有很好的分工。他们由散户构成,但是发展过程中协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靠协会,遇到危机的时候大家要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主张,侧重市场的推广。阳澄湖大闸蟹就是协会营销的一个很好案例,通过协会的力量抱团走向市场。在行业最困难的时候活下去最重要。确实整合太难,先通过抱团,地区的公众品牌,或者半公众品牌得到发展,这对福建地区养殖户的发展可能更为有利。 毛振鹏:但是根据我的测算,近十年来,鲍鱼广告投入上升,但是达到的效益却下降。 何足奇:养殖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定价权,决定权在鲍中,在批发商手上。鲍鱼终端价格至少是产地批发价格的1.5倍,这说明鲍鱼协会或者养殖大户如果没有价格话语权,做再多的广告、再多的推广没有意义。 樊旭兵:很重要的问题是控制力的问题。如果你的品牌知名度很大,没有控制能力是失控的。生产规模和品牌控制能力要匹配,否则做到最后可能自己把自己搞死。 现在市场这么大,靠单打独斗的养殖户是不行的,必须团结起来。怎样合作起来?合作社、协会、大的企业,甚至经销商都可以作为主体。只要能够把品牌资源控制好,打造起来,就是成功的。 王素萍(鲍鱼界前辈):我不可能给你们讲具体的东西,我想讲三个事情。第一个,我发现我们科研人员好像没有百万千万富翁,百万富翁都是企业界的。我们的百万富翁从哪里来?先贤曾经讲过,之所以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整个科技力量就是巨人,我们应该站在科学的肩膀上,看得远一点。 我们中国人讲智慧,进退有度。我们鲍鱼产业已经进退无度了。希望大家多一点智慧,不要起哄,该泼冷水的时候泼一点。 中国有句古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是在老祖宗的树下乘凉,老祖宗留下的海洋是很好的。希望在环境问题上,上要对得起祖先,下要无愧于子孙。我们希望饭碗永远端下去,就要为子孙种一颗好的树,让子孙可以乘凉。 中国水产频道(www.fishfirst.cn)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