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原创】上市十年 透过数据看通威

2014-4-15 18:17| 发布者: 水宝宝| 查看: 22446| 评论: 0|原作者: 唐东东|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4月15日,目前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上市企业通威股份披露201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2013年全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同比下降1.8%的形势下,通威股份饲料销量反而同比增长6.15%,达到394.53 万吨,占全国饲料工业总产量 ...
  通过解读通威股份上市十年间的主要数据变化,也可大致摸清过去十年中国饲料工业的发展轨迹。
   
  文/图 中国水产频道 唐东东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4月15日,目前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上市企业通威股份披露201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2013年全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同比下降1.8%的形势下,通威股份饲料销量反而同比增长6.15%,达到394.53 万吨,占全国饲料工业总产量的2.07%。
  
  其中,通威股份水产饲料销售222.31 万吨,同比增长4.63%,水产饲料中虾、特饲料较上年增长24.30%;畜禽饲料销售172.23 万吨,同比增长8.19%;畜禽饲料中猪饲料101.69 万吨,近三年平均增长率为22.88%。
  
  在投资和业务拓展方面,通威股份2013年通过新建、合资、收购方式新增哈尔滨、衡水等地的饲料项目12个;并考察、落实了越南北部和平省项目、孟加拉项目、柬埔寨项目,业务发展区域逐步延伸到了国外。按照公司的经营计划,预计2014年营收同比增长15%左右。资金需求上,包括在建项目和对现有分、子公司进行增资、改扩建等,预计所需资金约5.5亿元。
  
  通威股份自2004年上市至今整整十年,期间也是中国饲料工业及水产饲料蓬勃发展的阶段,通过解读通威股份上市十年间的主要数据变化,可大致摸清过去十年中国饲料工业的发展轨迹。
  
  饲料销量数据变化
  
  过去十年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由9660万吨增长至19100万吨,并在2005年突破1亿吨的生产规模;水产料总产量由787万吨增长至1900万吨,并在2006年突破1000万吨的生产规模。
  
  对比历年数据,可以发现全国工业饲料生产总量在2013年出现首次下滑,但水产料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近九年水产料在全国工业饲料生产总量中的占比维持在10%左右。
  

  伴随着全国工业饲料的发展,通威股份饲料销售总量由2004年的118.92万吨增长至2013年的394.53万吨,在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中的占比由1.23%增至2.07%,其中2004年通威股份饲料销量首次达到百万吨级别;水产饲料销量由58.37万吨增长至222.31万吨,在全国水产饲料总产量中的占比由7.42%增至11.7%,并在2006年突破100万吨的销售规模。

  
  2004-2013年,通威股份水产料销量基本占公司饲料销售总量的一半左右,最近两年则约为56%。数据上来看,通威股份水产料占比最低的年份是2007年,仅42%。主要原因是2006 年以来由于受前几年生猪价格低迷和部分地区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生猪生产下滑,造成 2007年猪肉市场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同时也拉动其它禽、水产等产品价格上扬,但水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小,而对虾、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鮰受国际市场影响其价格与2006年同 比有所下滑,养殖户处于盈亏边缘。但随着水产行业整体增长减缓,养殖结构加速变化,而各大型饲 料企业加大水产市场的开发力度,使水产料的竞争更加激烈,导致 2007 年公司水产料没有达到预期的增长。面对市场和行业的状况,2007年公司加大了对禽畜饲料市场的投入力度。

  
  另外,通威股份饲料销量在2010年出现自2000年起的首次下滑,由上年的295.87万吨跌至275.77万吨,其中水产料销量由148.37万吨跌至137.96万吨,不增反降的市场表现为公司敲响了警钟,公司开始了系列变革。2010年被称为通威股份经营调整、管理变革年,期间公司转让了永祥股份的全部股权,大幅整理了食品业务,向投资者传递了“突出农牧主业,夯实水产饲料龙头地位”的信息。随后的2011年,公司实施了管理总部、片区、分子公司职能改革。总部主要负责战略发展决策、风险管控、支持服务、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管理权下沉到片区和分、子公司。该项改革旨在强化企业的执行力,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系列变革后的效果明显,公司水产饲料销量止跌上涨,2011-2013年的数据逐年分别为164.16万吨、212.48万吨和222.31万吨。
  
  饲料毛利及市场变化情况
  
  2004-2013年,通威股份主营业务成本和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三费”不断上升,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由23.74亿元上涨至126.21亿元;以2013年为例,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成本分别占主营业务成本的4.44%、0.67%、4.18%。
  
  销售费用自2011年起增幅明显,由3.12亿元增至2013年的5.61亿元,年均增幅36%;管理费用也由2011年的3.53亿元增至5.28亿元,年均增幅22.32%;财务费用则变化不明显。2011-2013年,“三费”总和占主营业务成本比重逐年分别为7.69%、8.91%、9.3%,说明企业经营成本在增加。

  
  饲料毛利率的波动主要由饲料销售价格、材料成本以及销售结构等因素变动造成。根据资料,通威股份饲料毛利率在2004年后普遍低于上市前,在7.57-10.64%之间,年均饲料毛利率为9.2%。

  
  而1999-2003年,公司饲料毛利率维持在11.08%以上,最高值出现在2001年,主要原因是公司在以 2000 年度已占有的市场基础上,对经营策略进行了进一步调整,由2000年度以“销量增长、扩大市场份额”为主,改为以“继续保持市场份额增长、利润最大化”为主的经营策略。期间,利润率较低的原材料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由2000年的18.8%下降到2001年的3.13%;以及利润率较高的预混料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32.23%上升到2001年的56.87%。
  
  上市后饲料毛利率走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饲料行业进入壁垒低,养殖格局分散,国内饲料加工企业尤其是地方性中、小企业数目众多,中、低档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饲料企业既要让利于养殖户来稳定养殖业生产,同时又要为争取经销商而通过各种方式让利于中间环节以维持市场份额, 加之近年来进口鱼粉等部分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造成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
  
  2013年,通威股份饲料毛利率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跟饲料产品的销售结构变动有关,期间公司水产饲料中利润率较高的虾、特饲料较上年增长24.30%,促进产品综合毛利率的提升。
  
  从公司各区域市场饲料销售情况来看,西南及西北地区、中南地区是通威股份的核心市场,每年的营业收入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基本超过70%。通威股份从2007年起在越南先后投资设立越南越华和越南通威两家饲料生产销售公司,从市场表现来看,越南这一海外市场的营业收入逐年提高。
  
  
  
  企业人员结构变化
  
  2004-2013年,通威股份公司总人数呈逐渐增加趋势,由3008人增至12132人;其中销售人员数量由790人增至3746人。
  
  2007年是公司销售人员数量最少的一年,仅756人,较上年减少350人,主要是2006年特别是上半年,我国饲料工业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动物疫情及终端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严重制约着饲料行业的市场需求。同时,鱼粉、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压缩了饲料业原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而各大型饲料企业亦纷纷开始抢占水产饲料市场,使水产料的竞争更加激烈,公司承受着比往年更大的经营压力,在2007年进行了“提高销售效率”方面的调整。

  
  2011-2013年公司销售人员在总员工数中的占比显著提高,主要是公司持续加大了营销投入,提升对市场终端的开发、服务、管控等执行能力。
  
  从员工教育程度来看,通威股份主要为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以2012年员工总数10445人为例,该学历人群为9095人,占员工总数的87%,高于行业85.84%的同期水平;博士学历员工10人,占比0.096%,远远低于行业0.3%的同期水平;硕士学历员工132人,占比1.26%,高于行业1.24%的同期水平;本科学历员工1208人,占比11.57%,低于行业12.67%的同期水平。
  
  2013年公司加强了本科以上学历人群的引进,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员工占比减少至85.4%,博士学历员工占比增加至1.07%,硕士学历员工占比增加至1.37%,本科学历员工占比增加至13.12%。
  
 

     中国水产频道www.fishfirst.cn)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关键字】:通威股份年报 饲料工业十年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3

漂亮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