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网友微博获悉征文大赛 撰文追忆30年前实习经历

2014-5-20 14:40| 发布者: 烟花雨| 查看: 9560| 评论: 0

摘要: 近日,由中国水产频道、《水产前沿》杂志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水产高校征文大赛一经上线,立即引起行业围观。网友南通施锋通过@水产前沿杂志 新浪微博闻悉本届大赛,特撰文回忆30年前实习经历。

  近日,由中国水产频道、《水产前沿》杂志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水产高校征文大赛一经上线,立即引起行业围观。网友南通施锋通过@水产前沿杂志 新浪微博闻悉本届大赛,特撰文回忆30年前实习经历。感谢连云港水产学校(注:现淮海工学院,本届征文大赛50余所协办单位之一)校友南通施锋先生对大赛的支持!


  
  我的第一次实习
  
  作者:南通施锋


  
  中国水产频道论坛就实习组织征文,不限体裁,不限字数,我想我的实习过程应该也可以写出来参加吧。结果就像屈原写高考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原来这个征文只是面对在校生的。但是这个话题还是勾起了我对30多年前的一些回忆,尽管这些回忆好像也并不完全那么美好。不管怎么样,还是想把我的经历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吧,也许有人会觉得还是挺有趣的。我想这部分内容将来是可以收纳到我的回忆录里的,假如我会写回忆录的话。尽管拿不到主办方的3000元大奖了,但是如果您觉得有趣的话,不妨给个鼓励,也算是奖赏吧!


  
  我是连云港水产学校文革后恢复招生的第一届100个学生之一。1977年高中毕业后我就就回家当农民了。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道有高考这件,直到毕业后3个月吧,差不多快10月份才知道有高考这回事。自己也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一次考试。当时的场面真的非常壮观,从1967年后10届高中毕业生一起参加考试,年纪最大的都有两三个小孩了,人非常多。那时高考分为两个阶段,初考和统考。我们公社(乡)参加初考的考生大概有500个左右吧,考场就在当时公社的学校。通过初考全公社共有33个人取得了统考资格,我是其中的一个。初考后即填报志愿,总共只能填报4个。我因为在一个长江小岛上干农活,没有赶得上自己填志愿,而是由我叔叔和公社中学的校长帮我代填的。(我高中不是在公社中学上的,而是在区里的中学上的,公社中学校长是我叔叔的朋友,但是对我的学习情况并不清楚)。33个人统考后6个人取得了参加体检的机会,我非常幸运还在其中。只是最后录取的只有3个人,我不在其中了。后来分析原因,应该是志愿报的太高了:第一志愿复旦新闻系,第二志愿南京师范学院(南师大),第三志愿是江苏师范学院(现在的苏州大学),最后是扬州师范学院。如果第一志愿报扬州师范学院的话说不定就录取了。因为我们上高中时候物理都是学的农业的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和水泵),所以高考的时候只能选择文科了,这也是第一年考试失败的原因之一吧。这些都是前话。

(文图无关)


  
  当时对城市户口非常重视。农村学生只要考到学校就能够成为城市户口,而对学校和专业的概念很少。与很多人的想法一样,我想哪怕是是考个扫地的学校也是很好的。因此,1978年我就降低了身段,考中专了。(当时的中专毕业也都是国家干部,只不过稍微低一级而已)。考中专又阴差阳错,偏偏把我的强项作文给考砸了。结果是第一年要考复旦新闻系的我第二年考中专语文还没有及格。好在其它课程成绩好,虽然第一志愿常州无线电学校没有能够录取,还是被第二志愿连云港水产学校录取了。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按照我的性格,如果当初录取了常州无线电学校,现在我很可能就是一个下岗工人了。别小看是个中专,那时在家乡的影响比现在录取个北大、南大小不了哪儿去。我是我们村第一个考取的大学生(农村人分不清大学、中专,反正都是吃皇粮的)。
  
  当时报连云港水产学校的时候就是报了一个学校,并没有专业之分。到校后学校才随机100个学生分了3个班(专业),海洋捕捞、水产养殖、轮机和制冷。很不幸我被分在海洋捕捞班。当时认为最好的专业是轮机和制冷,因为可以在城里工作,其次是养殖,虽然要在农村,但是怎么的也是脚踏实地,具有安全感。最差的就是我们捕捞班了,三面朝水、一面朝天,不光是最辛苦、最孤独,连生命都没有保障。甚至直接形成了“捕捞=出海=死亡”的概念。全班同学一个个垂头丧气,情绪低落。反观机冷班的同学则一个个趾高气扬,神气活现。
  
  不管怎么说,生活还得继续。当时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抓的是非常紧,认真上课,晚上自习,早上还跑到海边去晨读。当时的生活条件那个差呀,是现在的学生根本无法想象的。我们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借住在一个鱼粉厂里,到处潮湿不堪,还有那个味儿就别提了。经过一年学习,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下半年一开学我们就到渔轮上实习了。

 

(文图无关)


  
  第一次实习的时间应该是在1979年的9月初,具体日期已经记不清了。依稀还记得,我实习的那条船船名是苏连渔508,是一艘双拖网渔船,DY831型,600马力,41米长,7米宽,属于副船。主船和我们同一型号,船名是507。船长是个50多岁的赣榆人,船上共有船员23个左右。我被安排睡在渔轮的头仓里,那个地方住的人最多,有十来个,也是船上摇摆最厉害、空气最差的地方。据说船上的两箱手榴弹和机枪子弹等武器也都存放在那个地方。船是下午开航的,刚离开港口的时候,海上风浪还不是很大,我还帮着船员一起在整理拖网的缆绳。海景不错,空气也非常好。但是随着渔轮越来越向外海,摇摆强度越来越大,晕船就开始发生了。最后实在坚持不了,就躺倒床上休息去了。这一躺下不要紧,后面的3天都没有能够爬起来,就是硬撑着喝了点水,啃了个苹果,再就是上去小便什么的。
  
  晕船滋味实在是难受,长时间的晕船,想想我们以后还要以此为业,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心里的难受可想而知的。晕船的时候什么都吃不下,吃什么吐什么,没有什么吐的时候更加难受。特别是晕船的时候对味道非常敏感,闻到厨房里炒咸菜那个味儿,真是难受的要死,比世界上任何的东西都难闻。整整一个航次就这么坚持着,差不多有十一二天。
  
  那时候的捕捞资源还是相当不错的。第一个航次的时候我们船是到长江口渔场捕鱼的,主要是捕捞的带鱼。从早晨5点左右开始,每天捕捞3网,每网的产量都在50箱(1吨)以上,杂鱼不算。天气也比较热,住仓里要开电风扇。在风不是很大的时候,我也到甲板上走走,并帮着一起理理鱼货。我们船上的炊事员喜欢烧糖醋带鱼,但是由于晕船,胃口不好,所以对美味的印象不深。有一种说法,在船上只要你能够吃肥肉就表示你已经过了晕船关了。
  
  在坚持了十来天后,经过漫长的海上孤独,终于等到了我们船返航。我们船是在夜里回到连云港渔业公司码头的,当时睡着了,不知道。第二天我听到了一声火车的汽笛声音,当时那个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没有经过这种经历的人难以想象的。这是我这辈子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以前没有过,后来也没有再听到过如此动听、如此激动人心的声音。我终于又回到了陆地,而且还活着!我赶紧洗脸,上岸,回学校。一路上感觉到看到的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甚至看到街上慢悠悠的跑着的猪感觉都是那么的亲切。
  
  在休息了两天后,我又跟船第二次出海,还是晕船,但是已经好多了,小风浪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感觉了。我甚至已经能够帮着一起值班、帮着掌握方向盘、驾驶渔轮了。顺便说一句,有首歌叫大海航行靠舵手,其实是不对的。舵手只是根据船长、大副的指令操纵船只,真正的大海航海还是靠驾驶员,舵手不是驾驶员。第二个航次我们渔船是到山东石岛渔场。根据经验,那个时候那边应该有马鲛鱼。我们到那儿第一网就捕捞到200多箱马鲛鱼,船员们也都非常高兴,捧着鱼笑。但是捕捞了2天后强冷空气就来了,风力据说超过了11级,我只得又躺倒床上去了。海上很冷,还下起了雪,我们在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经过了夏天到冬天的过度,这也是一个经历。
  
  那时候捕捞只要一些好的、规格整齐的鱼,小鱼和梭子蟹等都不要的,都直接扔回到海里去了,不管是活的还是死的。也有少数时候把梭子蟹煮熟了剥肉晒干当小水产卖的。另外,当时的大带鱼是装箱的,装箱是有份外的报酬的,装一箱鱼是0.20元,出口带鱼是0.30元。我在船上实习的将近两个月时间伙食结余、装箱费共分得差不多45元钱,并且用其中的15元钱买了我人生的第一双皮鞋,猪皮的。45元在当时已经是很多了,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元左右,我上学一个学期的总花费也就是40元左右,包括往返车票差不多20元左右(吃饭的钱是靠助学金)。那个时候上学相对来讲对家庭负担不是很重。
  
  其实我的实习过程是最简单、最普通的。我们班上有两个同学在另外一条船上,由于厨师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火灾,整条船全部被烧毁。我们同学在发生火灾的时候都睡在床上,好不容易逃出来,在其他同学的救助下到了另外一艘渔轮上。逃出的时候整个身上就一条裤头、一件背心,非常狼狈,甚至差一点掉下海。幸好抢救及时,手榴弹、子弹没有爆炸,要不然后果相当严重。个人的手表、钱、衣服全部烧光(捕捞公司后来赔偿了)。后来我们在船厂看到了那艘渔轮,钢板都烧挂下来了,真是危险极了。
  
  实习的时候还听船员讲了些趣闻轶事。年代久远了,也基本不记得了。到现在还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他们经历的钓鱼岛的事情。大概1974年左右吧,全国所有国营海洋捕捞公司的渔轮都会在春天到钓鱼岛附近海域捕捞扒皮鱼,也就是绿鳍马面鲀。那年从辽宁到福建的所有的渔轮都在那里作业,大概有400-500艘渔轮。日本出动了飞机和海警船驱赶,哪个公司的渔轮也不敢擅自回航,因为涉及到主权问题。那时候每条船上都有一挺高射机枪,但是我们那艘渔轮上从来都没有训练过,都不知道子弹怎么压。日本的飞机一会儿就从渔轮上空飞过,很低,他们也很害怕。飞机一到船员就躲到船仓下面了,飞过了再上来接着摆弄。最后还是炊事员说好像是这样弄的,最后才把子弹压上膛。子弹虽然压上去了,但是没有命令,一直也没有开枪。在那边对峙了3天,据说最后是国务院周总理下令撤回来的。如果当时就挺住了,那么钓鱼岛现在的形势可能又要不一样了,当然这是后话,因为当时有当时的考量,同时我们的海军那时候也太弱了些。
  
  怎么说呢,通过第一次实习,我们好像更加不喜欢我们的专业了。太苦、太无聊,还有风险。但是,到了后来毕业分配的时候并没有把捕捞班的同学全部分配到船上,我们全班28个同学只有6个人分配到江苏省海洋渔业公司,当然分配到其他地方的也还有少数上船的,但是很多人都改行了。我们学捕捞的什么天文、地理、无线电、生物、气象等都学,我们嘲笑自己说:“上懂天,下懂地,中间懂大气,说话如放屁”。总之,我们捕捞班改行还是比较容易的,能够适应养殖等新的岗位的需要,但是其他专业要改捕捞基本是不可能的。20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初专业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总结成:“捕捞班当官、养殖班发财、机冷班二次创业”。养殖班的同学很多成了个体户,机冷班的同学不少由于冷库加工厂改制下岗而需要重新找工作,捕捞班的同学很多成为市县渔业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小头头。本人也七拐八绕混到公务员队伍里来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实习和相关的一些经历,一晃都30多年了,真是岁月如梭呀。(南通施锋)


  全国水产高校征文大赛由中国水产频道网站及《水产前沿》杂志主办,于2013年5月携手全国近二十余所水产院校及知名企业共同发起,自活动以来受到了二十余家主要饲渔上市企业以及全国各地上千家水产企业的关注。
  
  大赛旨在透过大赛向行业展示水产新人的蓬勃朝气,为水产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搭建水产院校与知名企业人才输送的第三方渠道,共享优质资源与资讯。《水产前沿》致力于将全国水产高校征文大赛淬炼成最真实反映行业未来接班人面貌的标杆性活动。届时,将通过自身全媒体渠道全面重点宣传,并联合多家行业媒体同期推广,声势浩大!活动开展时间自5月持续至8月。欢迎报名参赛!

    本届大赛由以下单位赞助支持,特此鸣谢(按首字母拼音排序):
  
  广州市信豚水产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宝来利来生物产业集团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市中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市新荣腾水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浙江富地机械有限公司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