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绮文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6月28日上午,由广州海因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举办的饲料原料质量技术交流会在其广州本部成功召开,特别邀请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技术总监Tim O'keffe和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亚洲区海水养殖专家蓝祥宾来为海因特公司员工和其他饲料企业代表交流。 交流会由海因特副总经理张松博士主持,会上Tim主要介绍了大豆产品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要点和质量标准。当前水产饲料中,常用的豆粕类型有大豆浓缩蛋白、发酵豆粕等。Tim提倡使用大豆浓缩蛋白(SPC)或低抗营养因子大豆浓缩蛋白,因为与其他处理方法所得豆粕相比,它的无氮浸出物(NFE)含量最低。豆粕中的无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三糖等及少量淀粉,但鱼类对这些物质的利用率很低。另外,大豆中的一些抗营养因子会影响鱼类消化吸收能力。Tim还建议使用豆粕时,尽管其蛋氨酸含量偏低,但可以通过搭配玉米蛋白粉来弥补缺陷。 关于鱼类对豆粕中无氮浸出物的耐受性,Tim等根据入行以来40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个水产养殖鱼类饲料中大豆无氮浸出物的最高限量(表1) 表1 水产养殖鱼类饲料中大豆无氮浸出物的最高限量 Tim总结到,杂食性的鱼类像是鲤鱼和罗非鱼,它们对无氮浸出物耐受度较高,肉食性越强的鱼,其耐受度越弱。 对于如何判断豆粕的质量,Tim给出了两大指标:化学标准和生物指示因子。化学标准含有抗胰蛋白酶活性的范围在1-3mg/g、尿素酶pH值的范围在0.0-0.23以及蛋白溶解指数大于80%,其中抗胰蛋白酶活性可由酶解测定;尿素酶的pH值是检验加热是否足够;蛋白溶解指数则测定烘培全脂大豆过程中是否过熟。生物指示因子包括可消化率、饲料利用效率、生长率和组织分析。 国内饲料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大豆蛋白溶解指数在75-85%之间,对此Tim的看法是,大豆蛋白溶解指数微低于80%时,原料仍可以用,只是赖氨酸含量会稍稍偏低,需要添加做补充;如果溶解指数低于75%,则说明豆粕质量不合格。 鉴定发酵豆粕质量方法主要以它发酵前后多肽微粒粒径分布比例为标准:发酵前豆粕多肽粒径以20KD以上居多;而发酵豆粕多肽粒径多在0-20kD。 不同大豆制品中的油脂不同,也会影响它们在鱼饲料中的使用量,Tim以表格形式来说明不同大豆蛋白在鱼饲料中的最高含量。(表2) 表2 不同大豆蛋白在鱼饲料中的最高含量 例如,使用全脂大豆制鲤鱼饲料时,配方中有12%的蛋白来源于它,12除以38%,可用全脂大豆的用量约31.6%。表中全脂大豆用量较低,因为其含油量较大。 提到油脂,有一种往往被忽略但在饲料中的作用却是相当重要——大豆卵磷脂,它改善水体的效果最佳,如常添加在虾料中。 磷脂质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能维护细胞膜的功能如通透性和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影响鱼类对环境温度的耐受能力。这是因为鱼类的生物膜结构可以对环境温度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若磷脂质含量偏少,影响了鱼体细胞膜对适应温度变化的能力,严重的可导致鱼死亡。Tim表示,如果水体温度变化时,有出现鱼死亡现象,可检查一下饲料中是否有足够的大豆卵磷脂量。 饲料厂中使用的多为液态卵磷脂,尽管其用量不多,但其粘性较大,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Tim提出了两点降低其粘性的方法,一是加热液态卵磷脂可使其粘性下降,但不能超过50摄氏度,因为会破坏其结构;二是混合植物油或鱼油的液态卵磷脂其粘性会下降。此外,还要注意液态卵磷脂的保存方法,应该低于40摄氏度,可保存一年。 【关键字】:饲料 油脂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