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风面前,水产养殖这个“靠天吃饭”的行当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传统的渔排养殖、池塘养殖屡屡成为受灾的最大头。近几年,国内外专家们频频提出要发展工业化、设施化养殖,这种借助各种技术装备的“贵族化”生产方式或许可以改变传统养殖“靠天吃饭”的局面。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养殖模式曾对我国水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起了重大作用。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水产养殖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传统养殖模式多数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北京密云水库网箱养鲤鱼为例,亩产在20吨以上,似乎经济效益可观。但是其后果却导致水库水质转肥,其中氨态氮增加了7.3倍,活性磷酸盐增加了10.3倍,不得已而禁止网箱养鱼。同时,传统养殖模式难以抵抗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 “设施化养殖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郭根喜认为,设施化养殖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水也可以循环再用,是一个具有替代战略意义的举措,所以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毋用置疑的。 与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相比,设施渔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设施渔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能迅速运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抗灾技术;二是设施渔业是一种环保型、节水型、高产值的养殖模式;三是设施渔业的生产效率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较高。 虽然对于设施化的呼声日渐提高,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国目前的设施化养殖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设施化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三高”养殖方式。”顺德生生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林表示,国内目前的设施化养殖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个说法,郭根喜有另外一种解读,设施化养殖并非每个个体都购买所有的设备,完全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如“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按组织化生产分工协同运作。 目前,我国对设施化养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建立有关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还是高效益、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丁永良曾经指出,我国的“农业化养鱼”向着“工业化养鱼”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技术领域已具有相当应用水平,但在海水循环水养殖设施技术领域还存在很大差距。 【关键字】:台风 养殖户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