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中国水产频道 陈娈娈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11月18-19日,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与罗非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罗非鱼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广西北海隆重举行。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渔情监测与市场加工处处长袁晓初、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海吟、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杨弘教授、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余敏处长、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与安全监管处王国辉处长出席会议。另外,罗非鱼产业所有的大型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参会,罗非鱼领域的专家、学者等100余人也都对此会议表示极大兴趣。 开幕式上,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海吟副局长介绍到罗非鱼产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渔业产业,同时也是我区农业出口汇创的主要品种。2013年罗非鱼全区产量为28.6万吨,占全区渔业总产量的9%;产值32.28亿元,占全区渔业总产值的8.4%;加工出口量7.88万吨,占全区水产品出口量的74.3%。今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渔业跨越发展的意见》,之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又提出实施广西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罗非鱼产业是9个重点产业之一。 罗非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孙忠义理事长指出罗非鱼产业先后经历了冰冻灾害、国际市场低迷、加工产能过剩等问题挑战,目前我国罗非鱼正向着规模化、差异化、产业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发挥罗非鱼产业联盟的作用,既是继续巩固我国罗非鱼的产业地位的需要,也是加快罗非鱼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和行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渔情监测与市场加工处袁晓初处长指出2013年前我国水产品产量达6172万吨,出口额达到202.6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水产品出口突破200亿美元的国家。在这其中,罗非鱼出口额达到14.5亿美元,为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罗非鱼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实现罗非鱼产品全产业链的信息透明化,建立罗非鱼的可追溯体系,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是我国罗非鱼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4年罗非鱼生产贸易形势分析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对2014年罗非鱼生产贸易形势进行了梳理分析。他指出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现已由快速增长期进入稳定期,目前出口面临的挑战是快速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生产成本。国内水产品流通消费出现诸多新变化,有效规避了生产厂家无法直接接触消费者、代理商不愿意生产厂家直接介入市场、限制生产厂家直接了解市场、冗长的供应链对消费者提高了价格、降低了质量等问题。据预估,2014年罗非鱼产量将高于去年,约为155万吨,出口量约40万吨,出口额约15亿美元,前3季度出口量微增0.6%,出口额增长9.5%,达到历史同期高点,但加工出口企业的利润并不乐观。出口市场方面出现多元化特点,在美国、墨西哥、欧盟、俄罗斯市场比例均下降,但在香港、伊朗、以色列等地市场有大幅增长。此外,他还分析了出口美国市场的变化,对比了2013年和2014年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的出口量情况和各省区在主要市场中的份额变化特点,并提出了扩大内销、建立可追溯体系、推动认证、打造差异化产品、引入电商等发展策略。 国际市场与认证问题 研讨会上,国际市场变化和国际认证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养殖管理委员会(ASC)商业营销经理Esther Luiten博士介绍了“欧洲市场对认证白肉鱼类的市场认知”。报告中,她对ASC机构及其标准、欧洲白肉鱼市场以及白肉鱼认证情况的市场趋势、如何选择标准级认证、ASC如何帮助提高产品附加值这几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她指出消费者之所以选择ASC标签产品,是因为ASC为他们提供了养殖标准,首先告诉消费者这样的产品是从哪里生产,其次他们对产销过程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供消费者追溯,从而使消费者对这些认证产品产生信任。据其预测,2015年整个欧洲白肉鱼市场,无论是价格还是消费量都会出现稳定的趋势,但白肉鱼在欧洲的差异化非常低,即被其他品种取代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其竞争会更加激烈,虽然目前欧洲在全球罗非鱼市场中的比例仅占1%,但罗非鱼在欧洲具有成为竞争力产品的潜力。 目前欧洲白肉鱼认证市场趋势存在三个特点,第一,罗非鱼和越南鲶鱼是ASC认证的最主要品种;第二,目前认证水产品占全部水产品的10%-15%,认证水产品的供应量如果能够有所增加的话,市场结构也会相应改善。第三,在东欧地区,随着消费者认知的不断提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认证水产品的采购量。 关于选择标准级认证,她建议首先应考虑针对性,即清楚要选择的认证是侧重养殖还是加工,认证范围是涵盖环境、社会、食品安全还是饲料、养殖、加工过程等等;其次考虑该认证标准是否明确并且具有意义,即标准中的内容是否切实能实现,并且不会提出一些过于繁琐和难以达到的要求;第三,需考虑认证的过程是不是可信赖,包括标准的透明度、严格执行程度、标准是否具有包容性可和其他的标准共存;第四该标准是否对所有的申请方都公平对待。 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方面,她以欧洲水产品消费的主要国家荷兰和德国为例,介绍到其认证水产品的市场份额分别从2013年的5%增长到2014年的16%、从2013年的6%到2014年的13%,以此说明目前市场对ASC产品的认知程度提升较快,在更大市场范围内认证为产品带来了正面影响力。她指出现已拥有ASC认证的罗非鱼养殖场有26家,目前有一家中国企业正在认证当中。 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AA)亚洲市场开发经理毕敬桦分析了“如何在国际市场定位中国罗非鱼”。她简单总结了中国罗非鱼产业的生产状况和出口情况,分析了中国罗非鱼在欧美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她指出欧洲水产市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场景,不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和认证的要求也差异很大,对水产品的喜好也极为不同。她以荷兰和德国为例,用数据证实了欧洲消费水产品的两个倾向,即传统海捕白肉鱼消费量占绝对优势,巴沙鱼和阿拉斯加狭鳕已成为最主要的两种实惠白肉鱼选择。2013年欧洲共进口罗非鱼44800吨,进口整鱼的主要国家为法国、荷兰、英国和比利时。冻整条进入欧盟后一般流入水产批发市场,不进入超市,多为非裔等少数民族群体消费,目前这一块市场及消费者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和对第三方认证的意识不强。进口罗非鱼片的主要国家为波兰、西班牙、德国和荷兰,其中,德国和荷兰比比波兰和西班牙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和对第三方认证的要求高。中国是欧洲市场最主要的供应国家,市场份额约占72%,但是也不容忽视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竞争。 和欧盟相比,美国市场没有那么复杂和多元化且消费者对罗非鱼接受程度较高。2013年美国进口了超过23000吨鲜罗非鱼鱼片,罗非鱼在美国人均消费最多的10种水产品种排名第4,美国3亿多人口人均消费1.43磅的罗非鱼。美国市场罗非鱼进口量为欧洲市场的10倍以上,两个市场一个增长难度大,增幅小,另一个增长难度小,增幅大。 此外,她还探讨了影响国际采购商决定的一些因素。她对十年前的和今天的采购商选择供应商时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在过去,采购商更看重质量、价格、服务和产品能否持续供应。今天,采购商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加,对供应商及其产品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动物权益和可追溯性均要考核。进而,她分析了BAP第三方独立认证如何能帮助大家满足市场和采购商的要求。她指出BAP标准是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对养殖认证的指导大纲,对环境责任、食品安全、社会责任、动物权益和可追溯性这五个方面做出了规定,覆盖整个水产养殖生产链,目前国内有38家罗非鱼养殖场和43家罗非鱼加工厂获得了BAP认证。 可持续渔业伙伴组织(SFP)的中国区主任韩寒提出自下而上的改进观点,从Farm-in-Transit项目谈了小规模养殖户在行业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她指出在市场需求规范化养殖的产品趋势下,通过认证的大型养殖场能带引市场,起到表率作用,这无疑是很好的。但多数国际认证标准为舶来品,制定者多由西方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者和零售商主导,对亚洲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非常紧张地区情况缺乏一定了解,因此推行认证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状况。 更重要的一点是约80%的中国罗非鱼目前也许并非产自具备能力进行认证的大规模养殖场,而更多则来自中小规模的养殖户。加上他们对行业的影响不容小觑,比如对小规模的养殖户的监控能力有限,一旦出现养殖不规范、药残超标等事件,加工企业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影响。所以终端市场的产品质量形象、产品稳定性与原料供应方密切相关,但往往小规模生产者易在养殖规范化进程中被“遗忘”。因此她希望通过Farm-in-Transit项目,能够先在自家门口划一道“及格线”,通过养殖区域差异化的基础,进行区域化管理,打造差异化品牌产品。比如正在着手建立的海南罗非鱼产业跨产业链的合作平台,将项目资金着重支持小规模养殖户,用于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和市场对接,并希望通过2年的时间实现几个目标:首先建立规范化养殖区域,以海南为试点,结合其社区组成、环境特色和现有的生产模式打造养殖标准。其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第三为加强供应链上的合作与透明;第四,让社区收益;第五促进小生产者自我组织能力的提升。该平台的设想包括三个阶段,贯穿这三个阶段最核心和基础的是区域养殖规范标准的制定和落实。第二阶段为行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平台应具备专职运营团队。第三阶段为影响政策与市场。即该平台真正的服务不仅仅是对内服务,同时对外还要影响政府的决策,推动科研的力量及时转换成行业力量等。 此外,韩寒还介绍到提出区域养殖标准的概念后,ASC或者BAP都表示非常欢迎,他们不会认为生产方有了自己的标准就不用他们的标准了,而是愿意积极参与到海南区域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并相信往后更容易帮助更多养殖户达到第三方认证标准。 中国水产频道(www.fishfirst.cn)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关键字】:罗非鱼 出口认证 罗非鱼产业研讨会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