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2014年11月20日大华农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小礼堂举行。(会议图文直播请进入:http://www.fishfirst.cn/thread-33678-1-1.html )本次会议主要探讨海洋生物产业的研究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的张国范研究员作《海洋贝类育种实践与思考》的报告。(PPT报告全文:http://www.fishfirst.cn/thread-33700-1-1.html) 贝类占水产养殖产量的73%,我国近海为陆架浅海,河口众多,藻类饵料丰富,适合于发展贝类产业。我国贝类养殖产业具有总体效益偏低,资源浪费严重,每种贝类养殖5-7年后就会发生规模性死亡,产业链短,加工少,食品安全形式堪忧的困境。但是贝类大规模死亡后产业都能快速恢复,是否死亡都是病引起的?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能否从遗传改良方面进行改造呢? 最重要的育种方式还是传统的育种方式和基因育种。 和鱼类不同,贝类几乎所有的种间杂交比较难应用。皱纹盘鲍的配套系杂交技术,成功繁育了中国第一个“大连一号”杂交鲍。配套性杂种优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鲍养殖产量长期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的85%左右,2013年产量达11.04万吨,连续十多年快速增长,产值100多亿元。牡蛎已经有很好的基因研究基础,从生长发育和品质形状入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水产病害肯定是有的,有些情况下病害是调整型的,我们选育出抗逆性强的品种。从贝类产业的发展考虑方面,还要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预报。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