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马是著名昂贵的中药材,自古享有“北人参、南海马”之誉,亚洲海马干品每年贸易量达数十吨之多,体色多变的海马在水族观赏界也颇受欢迎。近年海马野生族群大幅减少,中国大陆新一波海马养殖热潮俨然兴起,估计已发展500家海马养殖场,农委会水产试验所及民间企业也已成功繁殖海马,将朝向量产方向发展。 文/图 《养鱼世界》 郑石勤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海马属于鱼类,别名:水马、龙落子、马头鱼、龙落子鱼。在分类上,海马隶属于海龙科Syngnathidae,海马属(Hippocampus)的温带性海洋鱼类,身长5-30公分,主要生活在10-30米深的水域。 海马体型小、游泳慢,而演化出改变体色或型态的方式,以躲避掠食,因此在鉴定上容易引起误判,过去海马记录最多曾有120种,目前经确认后海马为34种,大多数分布在大西洋西部和西太平洋地区。台湾四周海域有库达海马、三斑海马、棘海马、长棘海马、巴氏豆丁海马等。 雄海马怀孕产子 海马的尾鳍完全退化,脊椎则演化成类似猴子尾巴,可卷曲钩住物体,以固定身体。海马依靠小,而几乎透明的鱼鳍扇动游动,体色在幼年时和成年差异很大。 海马最特殊的地方是由公海马怀孕生子。生殖方式是由母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腹中的育儿囊(孵卵囊),怀卵期2到3周,受精卵在孵卵囊孵化后2-8小时产出。海马和海龙是目前已知由雄性负责怀孕产子的两种鱼类。 海马目前正面临极大的危机,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海马被捕捞制成传统中药,或供水族馆贩售,加上人类为了经济发展大量破坏海草区、红树林及珊瑚礁等海马的天然栖息地。为此,《华盛顿公约》决议在2004年5月起,将所有品种海马列入保育名单当中,限制买卖行为,目前规定,体长超过10公分的海马才可以进行国际交易,并须经各国政府核准发给许可证。 干品市场需求每年数十吨 海马向来被列为名贵药材,民间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自古有“北人参、南海马”之称。 在希腊神话中,海马是海神波赛顿的坐骑,是力量和坚韧的象征。海马外皮硬,经简单干燥,可以保存牠的外形与纹路,西方国家也将海马广泛制成加工品。 海马市场需求量很大,全球有69个国家进行海马贸易,主要的活海马出口国是印尼、菲律宾和巴西,美国和西欧是最大的活海马进口者。海马贸易在亚洲尤甚,仅在2000年就达70吨,而此前五年的贸易总量才40吨。香港每年进口海马达13吨,当地使用量7吨,而中国内地的需求量更大。2009年中国进口海马干品已达4000万只,占国际海马市场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价值5亿多美元。 在药用的消费端市场需求量可以用“无限”来形容,需求远远大于供应,不管你有多少货,都有人要收,市场绝对容纳得下。“十年前海马干货的收购价是三、四千元,因捕捞量越来越少,三年前收购已经涨到八千元,当时每年还能收到100公斤左右。前年收够数量仅仅剩下40-50公斤,收购价格高达一万元左右。”小周说。 海马体型愈大价格愈好,晒干的海马重量大约只剩下十分之一,等于干货一公斤大约有300-500只,1斤约人民币976元,相当于生重20-30尾/斤的海马约有20元/斤的行情,价格比龙胆还好。 在广州药材商店个体稍大的海马干品,每公斤销售价格高达人民币6500元以上,较小规格的每公斤也在人民币2900-3000元左右,每克价格根据品种、单只重量的不同,价格在人民币30-50元/每克不等,虽然海马价格昂贵,但仍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在中国大陆,活海马价格在人民币70-300元/尾不等,海马亲本价格至少在人民币700元/对。 人工繁殖海马较温驯 专卖海水观赏类的珊瑚海水族景观设计董家亨(以下称小董)表示,在台湾,海马的价格依照产地、大小与体色等而有极大的差异,以美国进口的人工繁殖巴西黄海马,体长15公分的一对售价在5000元以上,如果是讨喜的红色,售价可能更高,可以卖到7000-8000元,西方国家喜好黄色系。“自己店里贩卖都是美国引进的人工繁殖海马,可以投喂冷冻五须虾、糠虾等,饵料取得方便。”小董说。 在屏东大鹏湾的小李指出,巴西引进的海马品种是吻海马(学名:Hippocampus reidi),各家水族馆命名不同,巴西黄海马、黄金海马等指得都是吻海马,进口的野生吻海马零售价约4500-6000元/只,看大小而定。 本地野生的库达海马一只只能卖到200-500元,野生海马售价低是因为通常不容易养活,原因有三:一是野生海马多是由渔民以底拖网或虾、蟹笼意外捕获,自海底快速拉上船,压力变化过快,海马挺受不住。二是野生海马只习惯吃活饵,一般水族馆或是业余水族玩家大多只能购买冷冻五须虾或糠虾喂食,所以野生海马通常是在被捕获后二到三个月因饥饿而死。三是海马与其他鱼类混养时,就算有供应活饵,但由于海马游动慢,常抢不到食物而饿死。 从事海马收购的小周表示,台湾的底拖网渔船在作业时经常会捕获野生海马,通常这种野生海马存活率都不高,两、三天就会死亡,不适合作为观赏用,消费者买回去也大都养不活;因此,渔民都会晒干,交给盘商收购。 海马繁殖业者杨宗豪(小杨)指出,人工繁殖的海马从小在水族缸生活,已习惯人造环境,只要饵料适当,养殖相对容易许多,一般水族爱好者也能养到让海马生小海马,但没技术让小海马长大,关键就在小海马的初期浮游生物供应。“小海马要培养轮虫、桡足类等供摄饵,轮虫种类愈多愈好,存活率也愈高。”小杨说。 “成熟海马一个月可产两次卵,正常的海马产季是4-11月,在人工养殖下,必要时可以做到一年四季都生产,繁殖用海马大约用一年就淘汰。库达海马产量最多,每次可生产300-1000只小海马,其他品种约100-300只。”小杨说。 一般海马适应温度是25-26℃,澳洲大肚海马较怕热,在27-28℃就受不了,夏天如水温会到30-31℃的话,就要设法冷却水温,以免海马不适应。 小海马孵出后,经过7-10个月就能养到10公分的初期产卵规格,但这时的产卵量还不大,如果饵料与水温条件配合,最快4个月就能操作到产卵。“库达海马养殖一年多可长到20公分以上。”小杨说。 台湾常见的海马品种是库达海马、三斑海马和棘海马也是在水族界较常贩卖的品种,估计一年大约有十几万尾的市场。小杨繁殖的海马品种有巴西库达海马及澳洲高冠棘海马,除了供应台湾水族馆以外,2014年起,小杨也透过贸易商外销美国,外销比例占其总产量8成。 投喂五须虾成长较快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致力力于海马繁养殖相关研究已有十二年之久,目前已初步建立库达海马(Hippocampus kuda)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研究员表示,海马养殖过程中,较高的死亡率出现在出生3天内的海马。通常正常的小海马出生时的体高约7.6-8.0mm,体高低于7.6mm的瘦小海马活存率偏低,大约占6-8%会死亡。第二阶段的高死亡率则发生在1个月左右,约4-5公分的海马,主要是适口性饵料的衔接发生问题。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曾做过五须虾、桡足类及冷冻丰年虾饲喂效果比较;结果显示,投喂五须虾苗的实验组摄食欲望最强、活力最佳。桡足类组之海马无追饵情形,只会摄食其自体附近的桡足类,冷冻丰年虾组的摄食欲望明显较差。 在成长方面,也以五须虾苗组的52.463±1.168mm最高,其次为桡足类组的7.172±1.473mm,冷冻丰年虾组成长最慢。在存活率方面,也以五须虾苗组活存率最高为93%,其次为桡足类组的87%,冷冻丰年虾组活存率最低,仅43.5%。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人工繁养殖海马的存活率已经超过90%,而且饲养半年就能达到上市体型,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看好。 各国海马研发概况 由于海马具有高经济价值,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国家及澳洲都曾尝试人工繁养殖海马,但都无法达成大规模批量生产。台湾在1928至1986年间曾有一股养殖热潮,业者宣称养海马利润丰厚可做为副业,但最后皆以失败收场。 几年前,台湾也有少数海水鱼繁殖业者从事海马的人工繁殖研究,甚至已进入实际量产阶段,但最后都遇到瓶颈,未能成功。 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澎湖海洋研究中心目前已掌握库达海马、棘海马、三斑海马以及高冠海马等繁养殖技术,并已将海马繁养殖技术移转给民间企业,预计2015年完成建厂。 财团法人石材暨资源产业研究发展中心与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技术合作,在花莲利用深层海水洁净的优势,就饵料开发、培育技术及环境设备三大领域,进行海马技术开发。 近年海马养殖在国外有结合观光的主题馆,包括美国夏威夷与澳洲,其中,夏威夷更结合了深层海水的发展,而澳洲的SeahorseWorld公司除了海马养殖以外,并结合当地与世界其他大学进行海马的研究与开发,也结合观光做教育与展示,包括相关纪念品与餐饮等,门票约在20澳币(折合人民币约102元)。 美国NELHA(Natural Energy Laboratory of Hawaii Authority) 科技园区进驻厂商Ocean Rider公司成立于1998年,使用深层海水养殖海马。出售海马时会附上健康保证书,售价在75-450美元不等。Ocean Rider已成功完成20种海马的繁养殖,同时经营观光事业,门票36美元(人民币约223元)。 中国大陆迎接海马养殖兴盛期 拥有海马广大中药市场支撑下,中国大陆在五十余年前就已展开海马繁养殖研究,广东汕头海水养殖试验场在1957年试养三斑海马首获成功,1972年中国大陆中央农林、商业等六个部联合发出“南药”生产指示,大幅促成海马养殖业的进展。海马养殖不仅在广东、福建、浙江开展,而且江苏、山东,辽宁沿海也进行了试养,大多获得成功。1985-1987年山东省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和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在北方沿海日照市试养三斑海马,也获得成果。 中国大陆海马人工养殖已有多年研究历史,但始终不能成为一种产业,南方的海马场已经纷纷下马转产,仅存几家也难以为继,陆丰县的田头园,桂林海马场也濒临倒闭。浙江省乐清县清江的海马养殖从1973年开始试养,至1991年由于经济效益差,而停止养殖。分析其养殖失败的主因:一是投入大于产出,海马养殖过程中的某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如幼苗成活、饵料、病害等。二是缺乏科学管理,饲养员素质较差。 虽然中国大陆早期发展海马养殖多以失败收场,但新一波海马养殖热潮俨然兴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2009年首次引进美国线纹海马(学名Hippocampus erectus,英文名Lined Seahorse),通过几年的室内小试、室外中试以及规模化生产,2013年10月成功人工繁育海马,生产三十余万尾人工养殖的小海马,从国外引进的300对线纹海马一年繁育数量将超过100万尾。 中科院南海所海马专家林强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可能迎来海马养殖兴盛期,目前中国沿海至少有500家海马养殖企业或养殖户,近两年很多鲍鱼、海参养殖户转养海马。 目前中国大陆室内缸养幼体海马的养成率,三斑海马仅在40%左右,线纹海马能达到80%以上;室外池养海马存活率三斑海马为60%,线纹海马能达到近90%。尤其在夏季高温时节,三斑海马的死亡率更高,线纹海马死亡率只有不到30%。整体来讲,室外的海马养殖效果更好。 在广东陆丰的某海马养殖场采用工厂化养殖,单位水体每吨水养殖量达150只,成活率达7成。据了解,该养殖场目前年产海马约50吨。 中国大陆海马养殖90%以上都是养线纹海马,线纹海马的推广速度超乎想象。美国线纹海马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大西洋两岸的广温性海马种,最大体长可达19公分,体型较大,消费者对线纹海马接受比较好。经过几代驯化,线纹海马已适应大规模养殖模式。线纹海马和之前常见的大海马、三斑海马、刺海马等养殖品种相比,具有抗病能力强、存活率高、生长速率快等优良特性。 海马养殖产业目前的限制瓶颈是养殖技术和病害,气泡病、烂肤病、肠炎病、烂尾病等的机理还未摸透。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水产前沿》杂志 www.fishfirst.cn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关键字】:水产养殖 海马 药用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