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漫谈钟南山院士“不吃又肥又大的鱼”

2015-3-9 07:24|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36342| 评论: 1|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在讨论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细菌耐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一些病人可以说是“刀枪不入”,就是因为抗生素耐药性过高,对病人使用多样抗生素都无效。
  文/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根据广州日报记者林洪浩、杨洋、贺涵甫、蚁畅、于梦江的报道,在广东团代表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热议了抗生素耐药与食品安全问题。在讨论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细菌耐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一些病人可以说是“刀枪不入”,就是因为抗生素耐药性过高,对病人使用多样抗生素都无效。但抗生素过高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些医院滥用抗生素,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国内的养殖业与畜牧业也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钟南山院士分析,我国细菌耐药性之所以高企,有观念问题。另一个原因是畜牧业及水产业大量使用抗菌药。据统计,我国生产的抗菌药约一半用于动物,滥用的情况很严重。“我收集了一份报道,在广东某地,农业部门给罗非鱼用了七八种抗生素来治病,我想人们吃了这些鱼的同时也等于吃了抗生素了。这几年发生在广东的人感染禽流感,有一些病人因此死亡,医生在抢救时发现病人属于抗生素的多耐药性感染,很多抗生素对他都没办法的,真是刀枪不入。”并且还谈到,“现在我看到那些养得特别肥的鱼,我一般都不大吃的,担心它是吃了很多抗生素长起来的。我情愿吃瘦一点的鱼。”
  
  钟院士关心食品安全是一件大好事,也是钟院士作为代表议政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钟院士的说法中有两个地方值得商榷。“在广东某地,农业部门给罗非鱼用了七八种抗生素来治病,我想人们吃了这些鱼的同时也等于吃了抗生素了”。首先,农业部已经批准硫酸新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乳酸诺氟沙星、烟酸诺氟沙星、噁喹酸等抗菌素和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等磺胺类药物,用作水产用兽药,如果罗非鱼养殖业者采用的是这些抗菌类药物治疗罗非鱼的传染性疾病,应该是属于合法。其次,钟先生声称不大吃“养得特别肥的鱼”,担心这些“肥鱼”是“吃了很多抗生素长起来的”。我觉得钟先生的这种担心至少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抗生素是否能为养殖鱼类催肥,至少科技界现在还没有肯定的结论;让养殖鱼类长的肥硕一些,是成千上万的养殖业者和水产养殖科技工作者的期盼和追求,而钟院士却“情愿吃瘦一点的鱼”!可能会让多年努力奋斗的水产养殖业者和科技工作者出现一种失落的感觉的吧!
  
  同一篇文章中还提到了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雷晓凌的说法,据说他所在的“大学实验室里的检测结果显示,一些喂养过抗生素的水产动物,到了第二代还是具有耐药性,这说明耐药性具有遗传性的,对畜牧业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问题确实要引起重视了”。我虽然不明白雷晓凌教授说这番话的背景,但是,如果是仅从字面上理解的话,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搜索一下百度就可以知道:所谓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当药物不能杀死或抑制病原时,抗药性一词等于药物剂量失败或药物耐受。因此,无论第二代水产动物是否出现耐药性问题,都不能说成是耐药性在水产动物中具有遗传性,而是第二代、第三代水产动物感染的病原菌对抗菌素产生了耐药性的缘故!
  
  我觉得还是广东省工商联主席、湛江市政协副主席、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有“罗非鱼大王”之称的陈丹先生关注到了点子上。他对钟院士问道:“钟教授,你有了解到美国和欧盟的养殖标准吗?”钟南山院士想了一想回应:“这方面我没有很深的研究,但我知道他们的养殖标准是很严格的,对一些抗生素已经禁用。”
  
  是啊,陈丹先生不愧为是“罗非鱼大王”,他知道鱼类养殖过程中的艰辛和现状,所以他关心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养过鱼的人们都知道,鱼类养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病害,当养殖鱼类出现严重疾病流的行时,养殖业者不可能坐以待毙,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控制以尽力减少由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这种做法对于国内外的水产养殖业者都是一样的。而采用各种抗菌素类药物治疗养殖鱼类的细菌性疾病,也是国内外通行的方法。迄今为止,美国采用盐酸土霉素等治疗斑点叉尾鮰的细菌病,日本采用多种抗菌素类药物治疗养殖五条鰤的细菌性疾病,都还是被允许的通行方法。
  
  众所周知,养殖鱼类体内抗菌素的残留问题,显然是与养殖业者不科学、规范地使用药物是有关的。但是,将水产养殖动物的药物残留问题都简单地归于是由于养殖业者没有规范用药的原因,将彻底解决问题的希望寄予禁止抗菌素的使用或者全部放在提高养殖业者规范用药的意识上,都是养殖业者无法承受的,也都是不科学的。要解决养殖水产品中药物残留问题,仅仅依靠水产行业主管部门对水产养殖业者空喊注意科学用药,或者让部分水产科技工作者向养殖业者讲解科学用药的基本原则,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而是有必要安排一些相关科学、规范用药的研究项目,获得一些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研究结论告知养殖业者,帮助水产养殖业者正确处理好水产养殖用药与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之间关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委员们应该关注和建议解决的问题啊!
  
  文中还有广东佳都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伟先生的话:“我认为这不是技术上的问题。在国外都没听过用避孕药来养殖的传闻,这说明我们整个社会都很浮夸。”刘伟委员的这句话,给广大读者传递的信息就是我国的养殖业有使用避孕药的。更可怕的是刘伟委员听来的这个传闻被我们的记者一旦报道,就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曾几何时,一段关于养殖黄鳝用避孕药的传闻,直接导致了湖北省养殖黄鳝的滞销!为了辟谣,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客,现在也搜索出来放在下面。
  
  黄鳝在中国的自然分布很广,由于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喜欢食用黄鳝的消费者也很多。而无节制地大量捕捞导致我国黄鳝的自然资源正在逐渐枯竭。为了满足黄鳝消费市场的需求,数年前在湖北等地开始兴起了黄鳝的人工养殖热潮。
  
  近几年,因为一些不明就里而乱发议论的人关于养殖黄鳝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导致黄鳝的消费者在食用黄鳝时产生了一些恐惧心理。经常有我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问我,养殖黄鳝的过程中是否真的需要在饲料中添加生长激素和避孕药物?作为从事水产养殖行业几十年的一位老人,觉得有责任向这些存有上述疑问的黄鳝消费者说几句话。
  
  之所以有人会说出“黄鳝饲料中添加了激素和避孕药”,可能主要是基于人工养殖黄鳝生长速度比野生的要快得多的事实。其实,鱼类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决定于他们能否获得充足的饲料。黄鳝是一种具有穴居习性的鱼类,在野生条件下总是将自己的后半截身子藏在底泥的洞穴中,只是将头部露在浅水中(有时候还会伸出水面呼吸空气),依靠捕食不慎游到其洞穴周边的小鱼小虾维持其生存。由于黄鳝天生视力不好,难以主动追捕食物,而依靠小鱼小虾主动送命而获得食物的生活方式,要得到充足的食物显然也是非常困难的!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也就成了野生黄鳝的宿命。难以得到温饱的野生黄鳝的生长速度缓慢就不难理解了!
  
  人工养殖的黄鳝在获得食物方面的境况正好相反,黄鳝的养殖业者总是将黄鳝喜欢摄食的食物及时地送到他们的身边,让养殖黄鳝饱食终日。因此,人工养殖的黄鳝能快速生长也就是不难理解的吧?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在传媒特别发达的几天,哪怕是一篇缺乏科学常识的报道,也可能导致一个行业的灾难!人们一定还记得一篇发自四川广安“蛆柑”的报道,导致了全国人民拒绝吃柑橘而柑橘严重滞销,当年柑橘产地的橘农们眼望着满山遍野的金灿灿的柑橘,欲哭无泪!一篇“病毒香蕉”的报道,直接导致了我国两广和海南的蕉农们严重亏损……
  
  事实说明,中国的老百姓特别地经不住媒体的这类忽悠啊!


      中国水产频道(www.fishfirst.cn)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关键字】:水产网 钟南山 抗生素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ushoulin 2015-3-9 21:52
华中农业大学陈昌福先生的讲话非常有道理,水产养殖业有关报道有些在个别方面是曾滥用药的情况,但当今的养殖滥用药不一定能够养好鱼,如今的养殖理念是治病不如控病,控病不如控水,控水不如控底,抵制疾病抑制病原 ...

查看全部评论(1)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